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
1. “国家庶务殷繁,亦有不便宣露于众者。”“皆本人封达朕前。朕亲自览阅,亲笔批发,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 乾隆帝在此评述的是( )
A. 宰相制度 B. 内阁制度
C. 奏折制度 D. 军机处
2. 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帝)因内阁在太和门外,怕泄露机密,于是在隆宗门内设军机房,选择内阁中谨密者入值抄写……军机之首称领班,总揽一切。“军机房”的设立( )
A. 导致内阁制名存实亡
B. 实现了中枢权力制衡
C. 意在巩固和扩大疆域
D. 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3. 以下史实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建制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后代割据台湾;清政府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A. 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B. 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C. 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D. 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4. 清朝统一新疆后,万寿宫作为朝贺大典的专用场所,遍布天山南北。其中乾隆年间修建的均位于将军、都统、参赞大臣等本地军政首脑所驻城内或城郭附近。清政府在新疆修建万寿宫旨在( )
A. 促进民族交融
B. 抵御列强侵略
C. 强化政权认同
D. 提升行政效率
5.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它为整顿西藏吏治,治理西藏政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驻藏大臣职权、官吏制度、军事防务、外事交涉、宗教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详细规定。该章程的颁行( )
A. 确立了驻藏大臣在西藏的独尊地位
B. 形成了较独特的灵童转世继承方式
C. 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D. 以法律形式落实了中央对西藏管辖
6. 据《清史稿·土司传》记载,“自(雍正)四年至九年,蛮夷改流,苗亦归化。间有叛乱,旋即平定”。这一举措( )
A. 推动了行省制度的建立与拓展
B. 消除了少数民族领袖的影响力
C. 加强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D. 扩大了清王朝统治的疆域范围
7. 清朝建立后,官方通过《大清一统志》的编修,把边疆民族聚居的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地区囊括在清朝疆域之内。此举旨在( )
A. 绘制完整全国疆域地图
B. 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管理
C. 强调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D. 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8. 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道:“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
A. 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
B. 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 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 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进阶训练]
9. 雍正元年(1723年),川陕总督年羹尧在《会陈军务事情请先具稿密陈折》中写道:“臣等请嗣后凡有紧要事情,先具奏稿密呈睿览……既经圣虑,自有乾断,不独臣等获有遵循,而军务大事可免错误矣。”由此可见,奏折制的作用在于( )
A. 广泛获取信息 B. 控制官僚机构
C. 监督军机要员 D. 提高决策效率
10. 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称中,汉朝“刺史”之“刺”,本为临时派出刺探信息,后来“刺史”演变为州牧;清朝“巡抚”原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演变为省级常设军政机关。这些演变表明( )
A. 地方行政机构演变具有随意性
B. 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C. 临时委派官员能宣示皇权独尊
D. 中央强化监察以防范地方割据
11. 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该变化主要表明( )
A. 统治者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
C. 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D. 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
12. 明清之际,有识之士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在清代康、雍之后,少有人能达到之前的水准。中国只剩下一个依靠习惯反射神经维持的躯体,却没有主导神经中枢的思维能力。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军机处的设立与完善
B. 人地矛盾逐渐加深
C. 清王朝皇帝勤于政事
D. 思想领域专制强化
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清代自康熙中期至清末……一切机密要务,乃至皇帝与各具奏人的私人交情,密折内都有反映。……给皇帝开辟了广泛的情报来源,广其耳目,增其见闻,洞悉庶务,使……能及时且较真实地了解……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而且使百官互相监视,彼此牵制……极有利于皇帝个人独裁专制。
——摘编自刘融《清王朝的朱批密折制述论》
史料二 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事权不一。
——摘编自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密折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中枢机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