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表现为众多市镇的兴起,这在江南地区最典型。在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一带,随着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和贸易,手工业和农业分工,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交通要道或大中城市周围,许多是从村庄、集市发展而来。新兴市镇的专业性很强,松江地区市镇的特色是棉纺织业,城镇居民“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杭嘉湖三府市镇的蚕桑丝业最兴盛。市镇密度很大,16世纪初正德《姑苏志》载苏州府市镇有73个。同世纪后期即明万历时,湖州府市镇也有20多个,市镇居民少则几百户,多达千户。这些市镇处在大中城市和农村墟集之间,促进了城乡的交流和繁荣,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大大小小的城市、市镇和集市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市场,四通八达的商路又将这些市场联系起来,结成网络,遍及全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大的工商业城市的兴起,还使一些相对规模较小的工商业市镇相继崛起。这些市镇大多集中在江南地区,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以从事地方特色手工业为主,如以丝织业闻名的濮院、双林、菱湖、乌镇、南浔等地;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枫泾、朱泾、安亭、外冈、魏塘等镇;以制陶著称的余杭区的瓶窑镇、嘉善县的千家窑镇;以榨油业为人们所熟知的苏州的新郭、横塘,嘉兴的石门镇等。另一类以商业贸易为主要经营项目,如杭州府的唐栖镇,“水陆辐辏,商货鳞集”,“岁计食货贸迁毋虑数十百万”;桐乡市的乌青镇则是“十里之内,居民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千万户”。除了江南地区,全国其他地区的市镇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如江西樟树镇“烟火数万家,江广百货往来与南北药材所聚,足称雄镇”;东北地区“边外七镇”之一的卜魁也是“商贾夹衢而居,市声颇嘈嘈”。在商业并不发达的江西和东北地区出现这样的市镇,可以看出当时市镇的发展比较普遍。
市镇作为城乡间的中介和过渡地带,它们的发展、壮大对我国商业的整体繁荣极为重要。首先,市镇的崛起是城市商业发展的继续与拓展,反映了工商业由城市向村镇的辐射渗透。其次,市镇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使城市和乡村逐渐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商业整体。市镇在城市化、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市镇中以丝织业、棉织业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生丝、丝绸、棉布出口驱动的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巨额白银资本,江南市镇雇佣工人群体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大大促进了传统社会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