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中国出版时代新人

2024-11-07 00:00魏荷凤李桐王妍孙志成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10期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出版传媒、文化创意及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北京印刷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较好成效。

关键词:人才;培养;出版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并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出版传媒、文化创意及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2023年11月,北京市教委组织召开北京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提出:“大学唯有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才能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为提升国家人才竞争力发挥更突出的作用”。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要打破学科、‌专业固有壁垒,‌强化需求导向,‌突出特色优势,‌推动学科间相互渗透,‌深度挖掘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交叉元素,‌营造良好的协同文化氛围,‌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育人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作为行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高校,聚焦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围绕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夯实教育教学基础,优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学校在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树立、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构建、支撑配套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机制、组织平台建设等方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1.加强特色实验班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2年,学校发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在部分本科二级学院试点开设实验班的意见》,正式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和特色实验班人才培养。目前,面向新闻出版领域,开设“韬奋班”“志兴班”“管理菁英班”;面向印刷包装领域,开设“毕昇班”“机械工程卓越班”;面向出版国际化,开设“传播学国际实验班”,因材施教、分层分类培养,为出版行业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形成具有北印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行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在总结提V4MqK6pcRooZbMcGkrJTqA==炼“韬奋班”“毕昇班”“卓越工程师班”“志兴班”等特色实验班成功经验,并在向其他专业辐射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差异化拔尖人才培养路径。聚焦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理念,从现有以专业为中心的组织模式走向专业需求和拔尖人才个体需求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在配套机制建设上,构建横向交叉、本硕博纵向贯通的培养体系,搭建跨学院、学科和专业培养平台,为拔尖人才自主选择拓宽和加深现有复合知识体系提供途径。实施特色实验班导师制,充分评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特点的多样化培养“套餐”。关注行业动态,授课内容紧扣出版印刷前沿,保证教学团队中有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开展开放式联合课程教授,与其他高校开展合作,拓宽学生课程与实践视野。

第二,充分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吸收借鉴国外高校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国外知名学者专家多种形式进行访学授课,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以传播学(国际出版)专业“3+1”本硕连读、中美联合培养国际班等为抓手,探索国内外线上联合培养新机制,不断提升学0vB2q2gMmMS2I7guLByetA==生国际交流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第三,推广特色实验班人才培养成果。学校召开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校友论坛,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探讨专业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联合授课与指导机制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企平台共建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创新方式。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本科教学工作大会”等重要会议,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召开实验班建设专题会议,总结实验班建设历程和育人成果,加强人才培养成果的推广应用,带动其他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实施个性化辅修,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

学校辅修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主辅融合、多元发展”。个性化辅修学分(20学分)全部纳入主修专业的选修课学分(通识与基础教育选修课除外)。辅修包含三种模式,专业型、研究型和兴趣型(见下图)。分别对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即跨学科或专业类学习知识的需求,在本专业或相近学科领域开展深度学习研究的需求以及遵循自身兴趣特长进行学习实践的需求。

第一,开展跨学科专业学习,实现多领域知识融合。学生参与专业型辅修,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修专业所在专业类以外的专业进行学习。有独立的辅修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模块由7门~10门(共20学分)涉及本专业核心知识内容的课程构成。学生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且达到主修专业毕业要求,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在此基础上,达到授予学位相关条件,可授予辅修专业相应的学士学位。

第二,参与学术课题研究,培养科研思维和能力。研究型辅修课程模块由参与教师团队课题研究(第4学期—第7学期,10学分)和在教师指导下选修相关研究性课程(10学分)构成。学生参与指导教师团队课题研究,须至少有一项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研究论文、发明专利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课题中的参与度、贡献率和产出研究成果的质量等进行评分。同时,指导教师为学生列出需要选修的研究性课程清单。学生完成研究型辅修教学计划,且达到主修专业毕业要求,可获得研究型辅修证书。

第三,拓展兴趣实践学习,遵循个人志趣发展。参与兴趣型辅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修课程、发展职业技能和参加各类活动。兴趣型辅修模块由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职业资格学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构成,该模块总学分为20学分(与第二课程不重复计算)。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职业资格学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根据其性质、级别等都设有对应的成绩及学分标准,学生参与后获得的学习实践成果经所在学院审核合格后可认定相应成绩及学分。兴趣型辅修不单独颁发证书(见下图)。近三年,参与辅修学生人数近两千人,辅修课程近三百门,有多个国家级、北京市一流专业开设辅修专业。

3.建设数智学院,培养数智人才

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数智人才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而高校数智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尤其是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招生规模不能满足数智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提出“多主体、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数智学院,与专业学院共育共促,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项目课程体系设计还原行业实际业务流程,课程融合设计聚焦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第一,数智学院特色与办学模式。数智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校企共建课程为载体、以跨学科跨专业办学为特征;由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工程师,辅以校内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方案。将产业最前沿、最鲜活的成果导入教学过程,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开发、项目交付等数字化产业需求对接。基于产业需求,设置能够代表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项目,以真题真做的形式反映行业一线技术和产品规范。

第二,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数智学院采取“教务处+学院”共同管理的模式,依托校内(选课系统+校内师资)、校外行业机构的数字教育导师资源,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依托信息工程学院和企业师资开展课程建设,每年招收5个~8个特色产业方向教学班,建设校内数智实践教学基地和5个以上校外合作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打破学科壁垒,依托优势专业和实践基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第三,组织暑期夏令营。为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帮助学生在人工智能、数据智能领域获得前瞻性学术指导和生动实践体验,提升创新精神和产业项目实践能力,学校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开展2024“AI赋能 数智创新”创客训练营。本次训练营致力于人工智能赋能出版全产业链相关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数智时代卓越拔尖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学生跨学科学习、开展科学研究、发展自身兴趣等多元化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各类型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推动各类实验班建设,推进个性化辅修,加快数智学院建设,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推动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从学生实际修读课程情况来看,学校四个学科门类之间实现交叉培养。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选择辅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艺术+科技”的复合;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期望深入了解出版传媒相关知识,从而为将来从事行业内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实现了“出版+管理”的复合。

2.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特色实验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参与研究型辅修,在指导教师科研方向下,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选修相应研究性课程,实现了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的考研、就业创造了机会。

3.拓展了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空间

参与服务国家重大活动、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以及创新设计实践等多项项目。参加国内外专业赛事、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均形成了大量成果。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广告艺术大赛”“高校插图装帧艺术作品展”“工业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赛事达两千多项,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