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其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建设教育强国,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创新保障、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先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更为健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关键词:教育强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先进生产力的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是高素质的劳动者、革新的劳动资料、拓展的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因此必须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创新推动人才、科技和产业创新,不断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全面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建设教育强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创新保障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催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并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高素质的劳动者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生产要素,也是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能动因素。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高要求,不仅需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更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需要不断优化,既需要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的战略人才,包括顶尖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作为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也需要越来越多素质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包括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
劳动者的素质、知识、技能和结构直接决定了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效率,进而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力和速度。作为培养劳动者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主渠道,教育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思维训练,为劳动者提供了成长为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也为劳动力结构的优化提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就要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优化劳动力结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人,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供给还相对短缺,创新人才的短缺逐渐成为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
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进一步强化以国家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为导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建设,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跨界流动和创新,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学科体系。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等,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构建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以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促进科技创新思维的提高,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育结合,形成人才集聚“能量场”,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师,打造体系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建设教育强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质态和产业变革具有决定性影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本质特征在于创新性和高效能性,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科技创新不断催生生产力诸要素迭代升级,产生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管理模式,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与关键,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历史来看,每一次科技和工业革命的背后,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和推动,都伴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规模现代教育,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校和大学的制度化建设,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既离不开科技创新,更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支撑。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主力军,高等教育是知识创造与应用、重大科研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建设教育强国,就要不断紧跟和适应科技发展最新趋势,对接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健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实现了从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转变,也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与全球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存在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活动空前活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广泛渗透,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并对大国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同时,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打压和遏制,试图与我国“断链脱钩”。在此背景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我国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根本之策。为此,必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有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瓶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创新支撑。
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前沿科学问题,不断完善教育机构的科技创新机制。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通过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未知领域,同时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关键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把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确保科技创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大力实施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要加大对学校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增加基础研究经费、优化研究设施,为科技人才提供长周期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和精力去攻克科学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建设教育强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创新先导
产业深度升级和创新是催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渠道。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依托。一方面,传统产业具有产业发展时间长、产业规模庞大、产业关联程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包括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还需要大力发展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的新产业,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由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必须以高水平的教育为先导。一方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依靠教育培养的大量高素质人才作为先导力量,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大批高素质科研和实践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导作用还体现在对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布局规划的敏锐洞察方面。历史经验表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始终是推动生产力变革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教育的前瞻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是科技得以实现突破、产业得以创新发展、产业规划得以科学制定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正处于攻坚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4年的7.6%上升至2023年的13%以上,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未来产业处于萌芽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初期,前景十分广阔。但与此同时,还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薄弱、区域产业同质化布局、产业急需人iANDZRh1kUoBwGIKWRyRIQ==才缺乏等问题。建设教育强国,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要任务,通过高水平教育为现代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科学规划、创新动力和支持产业发展的专业氛围和环境。
要深化教育综合体制改革,增强总体规划,围绕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培育重大科研项目,建立多层次科研体系和科研发展格局,增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靶向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求。要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把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落地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目标,推动科研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学校和企业“双向奔赴”,加速推进科研成果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化。
总而言之,建设教育强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创新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产业创新是第一载体;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教育强国是一体推进人才、科技、产业创新的重要抓手。建设教育强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推动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切实以教育改革新成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4-8.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3).
[3]何立峰.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N].人民日报,2024-07-30(6).
[4]怀进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N].人民日报,2024-08-21(9).
[5]张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J].红旗文稿,2024(5):4-8,1.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