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路径是以科技引领人才和教育发展。科技是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力量,具有继承性和渐进性、社会性和人文性、全球性和交融性、时代性和超前性等多元性发展特征。科技与人才和教育之间存在辩证互补的关系。一方面,科技与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实体。科技为创新人才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亦需创新人才反哺科技进步。另一方面,科技与教育是和谐发展、双向赋能的关系。科技进步更新了现代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亦需高等教育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作为基础支撑。
关键词:教育新质生产力;科技进步;创新人才;教育发展;科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运用新语言、新概念激发了社会的新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划时代的发展概念,为促进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教育创新起主导作用,由科技革命性突破,以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继承性的特征,符合教育发展理念的质态。可见,在教育新质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决定着人才和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科技、人才和教育之间,科学技术是纲,纲举而目张。因此,科技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才与教育的发展水平,为了发展教育新质生产力,必须首先狠抓科技水平的提升;同时,需要妥善处理科技与人才、科技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科技进步:以发展的多元性为特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更是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科技进步有其自身规律或特征。一是科技进步具有继承性和渐进性。科技进步是建立在长期积累、探索和投入的基础上,尤其以基础研究为重。然而,当前存在将创新口号化、虚假化、排名化、牟利化、短期化等现象,严重缺乏长期聚焦、付出巨大努力的追求。二是科技发展具有社会性和人文性。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它的宗旨总是指向人类社会需求。因此,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并非表面的人才和经费问题,而是社会发展理念、社会机制或管理问题。三是科技发展具有全球性和交融性。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进化到了全球体系,因此科学研究不可走孤立主义路线,必须与全球先进文明成果紧密结合。科技进步需要依靠整体科学生态改善,不同学科相互促进。四是科技发展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科技发展既要与人类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当下的现实需求,也要应对人类未来的挑战,搞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科技进步是决定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是衡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标准,也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产出高科技成果是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科技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双实体
科技与人才是人类创新发展的重要实体,并且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一方面,科技进步为创新人才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科技进步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作贡献。可以说,科技需要人才,科技又能培养人才。那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需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不存在全面而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1]。创新人才是在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成长的,无法进行专门培养。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专门开设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创新人才;反而有研究表明:专门开设课程既无作用,还会导致学生降低自我认知,产生自我怀疑[2]。我们坚信,创新人才的成长一定有基本规律可循,而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发现其真谛。因此,就绝不存在一用就灵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既然不存在常规的培养方式,也自然就不存在超常规的培养方式。如果盲动,势必会揠苗助长。其实,创新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二是创新依赖有利于创新的生存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吸纳、保护和帮助创新人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能够成为天时地利人和的“风水宝地”。三是现有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价创新成果。真正的创新是新方向、新观点,有时甚至反对学术权威。因此,评价创新的标准亦需创新,须鼓起创造新常识的勇气。
科技与教育:和谐发展的双向赋能
科技与教育是和谐发展的关系,不能相互颠覆。科技既无法颠覆教育的本质,也无法颠覆学习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3],学习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自我更新的生存活动。然而,颠覆论则将教育和学习的方法、手段、定义当作了本质,只是在教学系统的手段和方法范畴内讨论,解决的只是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法问题。
科技与教育是双向赋能的关系。现代教育内容与手段取决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对科技发展水平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没有高质量人才培养就无法助推科技发展。教育作用在教育新质生产力之内,是通过促进作为第一要素的科技发展促进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的双向赋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科技提高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面对技术变革,教师应积极使用先进技术,努力成为人工智能的指挥者,批判新的知识无用论、学校消亡论、课堂教学无用论、教师机器分家论、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言论。教师拥抱先进技术和用好先进技术有所不同,拥抱是态度问题,用好是能力问题。因此,教师既要看破唯技术论的错误引导,又要精准把握教学实践与问题,提升自主科学选择教育工具的能力。
另一方面,教育通过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技发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工作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工作是科学研究,没有高水平科学研究,就培养不出拔尖人才,更无法促进科技进步。当前,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教育科研环境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研究作为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龙头作用,而科研水平是决定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结语
拔尖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灵魂,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高质量发展则依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教育、科技、人才的辩证关系中,追求科技进步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手段,发挥着“一引其纲,万目皆张”的作用。高等教育作为促进科技进步的基础,须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志业,其过程与结果必然包含广纳和培养拔尖人才。可见,为了达到发展教育新质生产力的目的,需要深化高等教育的科研体制改革,切实创造适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环境,提高教师科学研究的原创力,发展教师的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参考文献:
[1]赵勇.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趋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5):1-15.
[2] BUI S A , CRAIG S G , IMBERMAN S A. Is Gifted Education a Bright Idea?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s on Achievement[J].Nber Working Papers, 2011, 6(3):30-62.
[3] 孙喜亭.教育原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