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谋划。用系统思维全面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深邃逻辑与实践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以教育优先发展强化培育劳动力竞争新优势,以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统筹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效贯通和融合发展,形成合力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教育;科技;人才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提及“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界定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提出的新概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用系统思维全面理解把握这一新概念蕴含的丰富内涵、深邃逻辑与实践要求,是我们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时代场景中面对的重大课题。就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而言,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是合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关键。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培育劳动力竞争新优势
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生产力三大要素中,劳动者是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具有决定性,是我国经济社会产生新一轮质变的第一内因。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靠“人”,特别是要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此意义上,新质生产力是优质人才观,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今世界,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全面提升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十分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加快以教育优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才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蓄基础能量。一是在深化改革创新中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紧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发展目标,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有序推进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二是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深化教育供给改革,强化新型人才支撑,持之以恒地培养一大批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做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三是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让数字化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研究创新。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常态化应用和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场景创新,探索数字化教学、智能化测评和精准化治理等应用模式,构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VXBwjvAjl3DVs2f9ln1v9MFfiz5c8H2phu7HzcgMm+8=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共同服务于打造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新经济变革、以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当前,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经济格局深刻演变调整,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才能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不是停留于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因此,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进而彰显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属性尤为迫切。一是要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我国在建设科技强国上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还有差距,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完善。必须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要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不断完善布局、优化结构,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整合优化创新资源,构建国家创新能力体系,以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根基驱动全新发展动能。二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培育新要素、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勇于创新、擅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包括数据在内的新的生产要素介入生产系统,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之中产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三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转型升级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3]因此,各地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遵循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系统谋划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联动效应,持续增强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全球资源整合配置能力,提升产业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整合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彰显的是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这对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内涵丰富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4]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引领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质量平衡为rR2XigLvgGqJGj02829RFQ==落脚点的,生产端和消费端共同面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具体而言,一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与精准匹配。中国正处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跨越的关键发力期,就教育和人才事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力而言,我国高校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转化价值不显著、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等突出问题。需要加快更新育人理念,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目标任务,提升资源配置的精准性,解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供需错位”矛盾,提高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人才培养质量,把支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的系统要求,体现到创新资源配置的全链条之中,切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精准对接、优势互补和同频共振。二是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积累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整体竞争力。新质生产力提示的社会发展方向,不是人的行为越来越受智能技术控制,而是数字智能成为人的高赋能工具,高新技术的运用应有助于人的更大自主和自由。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非常稳固,在打造高素质工程师队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才资源优势。面向建设新型劳动者队伍,需要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政策取向不断适应创新激励与权责担当的就业结构和工作秩序,同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提升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三是促进生产要素融合引领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重在有力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支撑新型产业、未来产业健康生长出新业态,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圈,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我们要坚持用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因地制宜”这一方法论,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基于算法治理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2VSZ126);四川省哲社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CJJ23MGC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4-9.
[2][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
[3]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 人民日报,2024-03-06(1).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