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吹响建设教育强国的进军号角。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建成教育强国,从目标看要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早十多年,体现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和先导作用。
需要清醒认识到,先导是为“支撑”做服务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这一论断的表述,紧接在党的中心任务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阐释之后。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进一步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这说明,教育、科技、人才是在任务部署后该怎么干时的先锋,而高等教育则要在先锋中发挥引领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之后的“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全面论述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刻表明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地位的重视与期望。2024年9月9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则全面部署了教育如何优先发展、服务全局、当好先锋的强国建设战略任务安排。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题,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将以创新为引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明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个整体效能,应体现在创新活力全面迸发并切实促进生产力发展上。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是要一体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不断形成“新动能”、走出“新赛道”、产生“新质生产力”。
对于高等教育整体而言,就是要与正在来临的科技革命相融,与蓬勃发展的社会需求相融,与宏伟的时代要求相融。人才成长不仅仅停留在知识记忆阶段,重要的是突出以思维为核心的创新力和以物化为要义的实现力,在认知上提高思维水平,在行动上推动转化实现;科技创新不应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要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民幸福、国家昌盛。创新产生思想,实现成就现实,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效能最终应落在创新实现上。
对于高校个体而言,就需要率先实现人才引领驱动,以此保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障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高校和人才紧密相联,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振兴教育;高校和科技紧密相伴,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学术发展。高校通过培养人才和产出成果服务国家强国建设,其自身的强盛也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倾心贡献。在高校中,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应该依靠人才通过创新来引领驱动,重点是构建让广大教师醉心学术的体制机制,营造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创新氛围。
时代在变,教育评价已从教育过程的后置反馈环节走向前端指引,即发挥指挥棒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引导高校的学术发展由跟踪模仿转向自主创新,使得学生培养更加关注能力素质、教师成长更加看中创新贡献、学校发展更加重视特色内涵。我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甚至直接形成生产力,需要大量产生新赛道新领域方面的生产力。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既包括不断提升高校自身的水平,也包括把人才培养方向、科技关键掌握在自己手中,即把国家发展的命运牢牢把握住。创新、质量、能力、生产力相结合,由此真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