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4年教育部统一命制的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中的“交错带”作文题,属于读写结合型作文题。该题依据本卷现代文阅读材料Ⅰ的内容进行话题延伸,生发出相关的写作话题或任务,是继2023年“老高考新课标卷”适应性测试和2023年新课标Ⅱ卷读写结合作文题之后又一次新的尝试。此类新题型实现了读、写、思的多项结合,为学生深度思维和个性写作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关注并评析此次作文题目,旨在为高三学生后一阶段的高考作文复习指明方向,明晰思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读写结合 深度思维 个性写作
一、总体评价
为了加强教考衔接,实现平稳过渡,作为高考的风向标,2024年教育部统一命制的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以下简称“九省联考”)一经公布,便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深入的探讨。此次九省联考中再次出现的读写结合型作文题,无疑为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此类题型以试卷中某个板块的阅读材料为基础,进行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和社会认知的话题延伸,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最终通过写作表达个人见解与看法,旨在最大程度地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整合融通,鼓励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感知,指向深度思维,展开个性写作。
事实上,读写结合型作文题并非首次亮相。该题型最早可追溯至2023年2月的“老高考新课标卷”适应性测试,被王本华教授称为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依标重教,指向实际语文生活”意义的新探索。[1]之后在高考正式卷(2023年新课标Ⅱ卷)中也出现了读写结合型作文题,由“安静不被打扰”的阅读材料引发对“青少年自己的空间”的写作思考。这三次考试的作文试题与试卷阅读板块的内容紧密关联,不仅实现了作文形式上的创新与突破,也为考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真实且典型的实例参考。
二、题目解析
【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Ⅰ提到自然带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这道作文题是典型的读写结合试题,延续了阅CnItRu6UopADtmaB7NDjpQ==读加写作的考查模式。题目结构清晰,由材料、写作指令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部分简洁明了,将地理学中的“交错地带”概念引入作文情境,既指向了自然环境中的具体现象,又巧妙地延伸至生活、文化、社会、科技等更广泛的领域。写作指令直接明了,要求考生以“交错带”为话题进行写作,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因此,本次作文的写作重点在于深入理解材料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展现对“交错带”现象的独到见解和个性化阐述。
解读命题材料,切忌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式的一笔带过,而应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展开分析,最后明确材料中所延伸关联的指向层面,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展开写作。
命题材料共两句话。“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Ⅰ提到自然带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首先表明了写作任务源自现代文阅读材料Ⅰ中的文本内容,初步建立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强关联。考生如果回归现代文阅读的材料文本,再抓住了“较为敏感”“最先发生改变”“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这几个关键点,就能很明显发现交错地带在地理因素中的特点及对整个地区环境的影响。
再看第二句:“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这句话实则将“交错带”这个单纯的地理术语的属性做了生动的类比延伸,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做联想关联: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由边缘交错的变化,推动了上述层面的改变甚至是革新。而这些推动整体发生变化的局部变更,正是“交错带”在各个层面当中的生动体现,至此明确了“交错带”的广义内涵。
笔者对整道作文题做了如下梳理归纳(见表1)。
综上所述,在本次写作中,学生需根据具体语境将“交错带”理解为“融合”“过渡”“转化”等概念,并深入剖析其在不同领域环境下敏感、变化的特性,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和重大意义。同时,要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展现“交错带”如何促进积极正向的蜕变与成长。
三、写作导向
回溯2023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考题指向的主题主要围绕“时代发展”“青年成长”和“知人阅世”这三个层面,深切关注个人、时代、社会的发展,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以小见大,力求立意深刻。[2]面对此次作文题,学生需要围绕“交错带”这一写作关键词,进行明确的三个立意审视,才能有效指向深度思维,开创个性写作,写出自己的精彩文论。
1.明确写作“小切口”和针对性
议论文写作需要针对某个议题展开论述,明确自己的立场,确保观点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写作任务曾明确提出“议论要具有针对性”。在阐述观点时,作者需要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具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问题的核心,透过表象看本质,进而提出具有说服力和深入分析的观点,文章才能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要想使议论文具有针对性,考生应尽量避免大而空的论述,泛泛而谈只会导致言之无物、无病呻吟。因此,考生应有意识地选取较为小而深的切入点来展开论述,以此凸显自己的独到见解与思辨能力。那么,针对本次作文题目,如何针对“交错带”这一话题选好一个小切口,深入分析和阐述自己的核心观点呢?
本次作文所关注的现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对于学生而言,明确“交错带”的原本含义至关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就自己的生活和社会认知展开阐述。交错带能够引发地理生态系统从局部变化推动整体变化。因此,考生可以进行类比延伸,将“交错带”的含义理解为不同元素(如历史、文化、思想等)交汇融合的敏感区域。这些区域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和性质,往往会产生碰撞、交流、融合,从而产生新的可能性。
在理解了“交错带”的含义后,我们要选择一个具体的小切口来深入分析和阐述,论证它如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我们可以选择社会发展层面的“交错带”作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历史变幻,风云际会,社会不断地更迭变换,最终实现创新和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变革,往往源于那些微小而不易察觉的“交错带”。因此,我们应顺势而为,趋利避害,把握机遇。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善于捕捉敏感的变化,我们才能勇立社会发展的潮头,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2.把握“交错带”的特性及作用
“交错带”是本次作文的中心词,也是话题的核心内容。因此,明确“交错带”的特性及其在广义层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学生把握议论文写作整体基调和写作方向的关键所在。
通过现代文阅读材料及作文材料中给出的提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自然界中,交错带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们敏感而多变,常常作为环境变化的先声。一旦这些交错带发生变动,便会引发整个区域的连锁反应。同样,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交错带”。这些交错带在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变革的摇篮,是创新的源泉,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考生应在充分认识和把握交错带特性及作用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立意的核心。
以文化层面为例,学生需要具体阐述文化传承角度下“交错带”的独有特性和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
在文化传承方面,交错带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继承,更是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各种文化在交错带中相遇、碰撞、交流,互相借鉴、吸收,从而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的交融与创新,是推动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敦煌”的发展,让古老的敦煌古城焕发新生,重现光彩;VR触摸交互技术则让珍贵的博物馆文物仿佛鲜活之物,在眼前生动呈现,让我们能穿越时空,感受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与魅力……
3.建立正确的“交错带”价值探讨
考场写作是一场考查学生应试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比拼较量,学生不仅要做到立意深远,思维缜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议论文中展现自己积极有效的价值探讨。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学生需要明确一个道理:“交错带”作为一个敏感地带,既有利也有弊。它带来的变化或许是积极的、正面的,能够春风化雨,润泽万物。但如果不能好好重视和把握交错带的变革,任其自由发展,或许就会变成摧枯拉朽般的灾难。因此,考生不仅要在文章中明确自己对“交错带”的特性及其作用的深刻认知,更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探讨体系,要合理正视“交错带”,学会趋利避害,把握机遇。既要懂得防微杜渐,防止“交错带”中危险因素的产生和蔓延,同时也要把握“交错带”敏感善变的特性,融入并适应交错带,进行多元探索,迈向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经由这样的价值探讨,我们就可以发现,本次作文题中实则隐藏了辩证的思维点。“交错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善于把握、善用“交错带”的规律,才能在变革中寻求先机,在危机中求得新生。善于破局,才能在变局中开创新局面。如何辩证地看待“交错带”,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正是学生在文章中应该合理阐述的核心论点。学生如若把握了对“交错带”的价值研讨,就有机会让自己的议论文论点深刻,体现自己对个人成长、时代发展等层面的深刻认知,小处见真章。
四、结语
总体来看,本次“交错带”的读写结合型作文命题实则是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不仅延续了以往的新题型,并且能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境认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一定程度上是考查学生深度思维和个性写作的有效尝试。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优秀的命题者敢于变革创新,在高考作文命制的“交错带”上乘风破浪,开创新局。
参考文献
[1]王本华,朱于国,汪 锋,等.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新启示——专家点评“老高考新课标卷”适应性测试语文作文题[J].中国考试,2023(03):27-35.
[2]王淦生.时代发展·青年成长·知人阅世——2023年高考作文题漫议[J].学语文,2023(05):42-45.
[作者通联:江苏省宜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