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深入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模仿名篇进行作文教学的方法,特别聚焦于修辞的运用、细节的描绘以及文章结构的布局。通过详细分析朱自清的《春》、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以及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展示如何有效利用经典文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模仿写作 作文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采用模仿名篇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是一种极具成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和模仿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高效的语言表达技巧,还能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领悟语言魅力,训练学生恰当运用修辞
在模仿名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名篇中的语言运用,关注作者如何通过字词的选择、句式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应用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语言工具,使作文内容更加生动感人。
朱自清在《春》中广泛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春天的景象。例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里,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树木以人的特性,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季植物竞相绽放的繁荣景象。此外,他还巧妙地运用比喻描绘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些比喻不仅精准地刻画了春雨的细腻与密集,还赋予了文本以浓郁的诗意美和画面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助力情感表达和增强描述效果,如:“如果你是一棵树,在春天里,你希望自己以怎样的姿态绽放?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拟人手法的运用。又如:“假如春雨能够言说,它会如何描绘自己的轻盈降落?”通过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发挥创意,将比喻手法个性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使用比喻的意图。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类似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述春天的短文。例如,学生这样描绘:“在温暖的春日里,小草仿佛刚从冬日的梦中苏醒,懒洋洋地伸展着嫩绿的身躯。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宛如一群快乐的小鸟在自由飞翔。”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春》中的修辞技巧,还能在实际写作中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悟和想象,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抓住细节刻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细节是构建文章的基石,能够显著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形象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名篇中的细节描写,学习如何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动作细节、心理描写等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生动的情景。
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精细地描绘了昆明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不仅提及了雨本身,还深入描绘了雨对环境的影响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他写道:“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形容词“浓绿”和“饱和”,不仅精准地描绘了雨季的特点,还巧妙地传达了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时通过描写自然现象来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情绪。汪曾祺在文章中提及昆明人喜欢在家门口挂仙人掌以辟邪,这一细节不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还介绍了昆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学生可以学习到在写作中融入文化元素。以增强文章的地域色彩e76GIx9K5Nf6kshd7z9BZMitj27tzpUWFgsgWK+Qmuk=和文化深度。此外,文章中对昆明特有的食物如牛肝菌作了细致描绘,“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通过细致的感官描述,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体验到那种味觉上的享受。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写作练习:“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自然场景,如公园的一个角落或你家附近的一条小溪,描述它在不同天气或不同季节的变化。”“描述一种你所在城市或地区的文化习俗,通过细节描写展现这一习俗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选择一种地方特色食物,描述其外观、味道、制作过程,说明为何在当地受欢迎。”例如,学生模仿汪曾祺的风格写的《市场的海鲜》:在清晨的海边市场,海风带着咸味和鱼腥味轻轻拂过。渔民们挑着满载新鲜捕获的海鱼的竹篮,篮中的鱼还在跳跃,银光闪烁。市场一角,老渔妇正用湿漉漉的海草绳熟练地捆扎螃蟹,螃蟹的脚偶尔从绳索中探出,慌乱地挥动,却再也不能横行霸道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刻画细节,使作文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
三、从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布局谋篇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训练布局文章的能力,是提升学生写作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关键。在模仿名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整体构架,包括如何合理安排引言、展开和结尾,如何通过段落间的过渡来保持文章的连贯性等。要指导学生在写作前进行思维的梳理和规划,从而确保文章每一部分都能服务于中心主题,同时保持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论证选择与舍弃之间的关系,阐述了道德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先贤如何精妙布局文章结构,以加强论证的力度。孟子在文章开篇便直接抛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这一选择性问题,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其深入思考。紧接着通过“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明确了在两者之间的选择,为后续的深入论述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孟子在接下来的段落中巧妙地运用类比手法扩展了论点,从选择鱼和熊掌的具体情境巧妙地过渡到生与义这一更高层面的道德选择:“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种逐步升华的论证结构,帮助学生理解了如何将具体事例抽象化,以增强论点的普遍性和深刻性。此外,孟子还通过一系列设问和反问来进一步推动论证的深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这些问题不仅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也是推动文章逻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文章的结尾处,孟子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巩固他的观点:“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说明即使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个坚守道德原则的人也会选择死亡而不愿背弃自己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写作中有效地总结文章要点,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或引人深思的问题来结束文章,使读者在阅读完文章后能持续思考文章的主题。
这样的结构布局能让文章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这样的结构分析则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模仿《春》《昆明的雨》和《鱼我所欲也》这三篇风格迥异的名篇,学生学会了恰当运用修辞、精确描绘细节并合理布局文章结构,从而提升写作水平。模仿名篇开展作文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内容构思上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并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生成自己的独特表达。
[作者通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
与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溧阳市后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