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2024-11-07 00:00:00张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10期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至关重要。教师应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增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应细化学习任务,增强学习任务的驱动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评一致性”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逐步构建,其稳步提升依赖于积极的学习活动,包括明确学习目标的教、围绕学习目标的评及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1]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尤为关键,要确保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方面目标相互匹配。

然而,现实中“教学评一致性”往往未能有效实现,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主要原因在于一线教师未能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没有设计合理的评价任务及实施有效的学习任务。理想的学习目标应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且可测评,评价任务需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并体现多元化,学习任务则需融入评价任务之中。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基于教学实践,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为例,探讨“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聚焦课程标准,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课程标准,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以提升教学科学性。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建构与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又要引导学生鉴赏与创造美、领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为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教师需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之间构建严密的逻辑链条。具体步骤包括:(1)设定旨在培养核心素养且可评价的学习目标;(2)设计匹配学习目标的多元化评价任务;(3)确定融入评价任务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习目标应贯穿始终并指导教学,评价任务需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关键在于科学制定学习目标,这要求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例如,在制定《我与地坛》学习目标的时候,笔者尝试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从学习任务群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中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部分指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此外,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4-3”部分指出:“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 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最后,综合考虑教材、本班具体学情等因素,笔者确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1)细读写景部分,感受地坛荒芜却不衰败的特点,体验地坛带给作者的生命感悟。(2)赏析关于母亲的部分,细读场景描写,理解母亲带给作者的生命感悟。(3)细读文本中饱含哲理的句段,感受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感悟,学习史铁生在绝望中不断反思的精神。

二、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传统评价模式过于偏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评价的诊断、反馈与激励等功能。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因此,在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时,教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可及时获取反馈,发现学生问题,提供针对性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逐步提升。

南京师范大学的黄伟教授提出了“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将阅读教学划分为“基础层阅读、关键层阅读、高阶层阅读”三个层级[3]。基础层阅读的学习目标在于把握文本内涵,读懂文本的言语内容及主要信息。据此,教师可设计针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过程性评价活动。关键层阅读则强调深读文本,探究文本的言语形式及其写作技巧。据此,教师可设计欣赏与评价文本言语形式的过程性评价活动。而高阶层阅读则追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言语目的,并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据此,教师可设计探究与表达应用的过程性评价活动。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笔者设计了四个逐层递进的过程性评价活动:首先,分享单元文本的核心内容;其次,研读文本的写作手法;接着,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结合所学进行诗歌创作。这些活动旨在促进学生思维的逐步提升。在实施最后一个活动前,笔者制定了《学生创作诗歌评价量表》,从创作的主动性、意象运用、语言表达、意蕴深度及修改完善等维度进行评价。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据量表进行创作、自评、互评、修改及分享,以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

三、细化学习任务,增强学习任务的驱动力

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常反馈:“学生学习了,但并未完全学会。”这实际上涉及“学了”与“学到了”的区别。前者仅指教学行为的完成,后者则代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成功内化。

为促进学生从“学了”迈向“学到了”,教师需实施多元化评价,并细化学习任务。具体而言,可将大任务细化为多个逐层递进、紧密关联的分任务,以蕴含评价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有效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以散文教学为例。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作为专门的散文单元,包含五篇写景抒情散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笔者将“学生完成散文创作”设为单元主任务,并细化出四个分任务:初读发现触动点、再读联系拓展点、深读理解升华点、以读促写学以致用。教学中,笔者运用可视化卡片、量表、表格等工具及时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散文文体规律,为学生完成单元主任务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尚待加强。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为例,提出三个落实策略:教师应紧扣课程标准,提升教学科学性;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细化学习任务,增强学习任务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7,38,44,17-18.

[3]黄 伟.追求阅读教学内容结构化,促成语文核心素养进阶发展[J].中学语文教学,2022(8).

[作者通联:甘肃瓜州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