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中的有效“追问”

2024-11-07 00:00:00张茜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10期

摘 要 在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以文本细读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在文本细读教学中,通过捕捉悬念、紧抓细节、解读寓意等多种方式展开精准追问、有效追问和深度追问,能提升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全面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深度思考及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本细读 追问

文本细读教学,是指聚焦于文本语言要素,引导学生深度剖析、细致解读文本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深层意蕴,并深入理解文本的结构与主旨。将“追问”作为文本细读的辅助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细致理解,还能激发其创新思维与深度思考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运用追问策略,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阅读能力以及语言组织与解读能力。

一、捕捉悬念,精准追问

悬念,作为作者在文中巧妙设置的留白,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与吸引力,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阅读解析能力的绝佳机会。在文本细读中,教师应敏锐捕捉文章中的悬念点,以此为切入点,设计精准追问,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悬念内容、功能及其深层意义,于细读的过程中解答悬念,进而增强阅读的趣味性[1]。

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与阅读,教师应致力于激活其学习主体意识,使其自发地投入学习活动。在高中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悬念元素,通过营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在猜想、推理与判断中,把握文本主旨与关键信息,进而提升其深度思考与阅读理解能力。

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该小说通过讲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传达了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同情及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批判。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先交代祥林嫂的悲惨结局,随后通过多重视角回溯其一生。其中,“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这一简短对话,并未详细说明祥林嫂的死因,这便是作者留下的悬念。教师可围绕此悬念进行追问,如“祥林嫂为何而死?其死因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现实?”等,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与人物性格特征,展开合理推测与验证,以实现对小说深层意蕴的把握。

此外,在悬念处追问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内容、主题等要素,进行有理有据的猜想与推断,如“祥林嫂之死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据此诵读全篇,深入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社会背景等,从而全面揭示其悲剧命运的成因,验证猜想,促使学生向文本的更深层次探索。

在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需敏锐地捕捉到文章中的悬念与留白之处,以此为契机设计问题、展开追问。此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深度学习意识,还能协助学生填补文章留白,将上下文内容紧密联结,进而领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学魅力,促使学生在深度阅读与文本细读的旅程中,逐步靠近人物与作者的精神世界。

二、紧抓细节,有效追问

细节是作者对人、事、物的深刻洞察与独特表达,深入研磨这些细节,往往能发现文本的独特之处。因此,在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应聚焦于文本的细节之处,展开有效的追问,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明确细节描写的真实意图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2]。这不仅考验教师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整合信息、深度阅读的能力,对师生双方均大有裨益。为了让学生有效把握文章细节,教师应构建阅读支架,以追问的方式,将问题融入学生的阅读过程,促使学生紧密围绕细节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以《鸿门宴》为例。此文作为千古名篇,不仅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具备极高的文学价值与育人意义。司马迁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巧妙运用细节描写预示人物命运。如樊哙闯帐一幕,项羽下令“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其属下“则与斗卮酒”“则与一生彘肩”,从“斗”与“生”二字中可窥见项羽集团内部的秩序混乱。针对此细节,教师可展开提问和追问,如“‘斗’与‘生’二字透露出哪些信息?”“命令与执行之间的偏差反映了何种问题?”“这一细节如何体现项羽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走向?”以问题引导学生聚焦人物形象与命运轨迹,深刻剖析项羽集团内部的问题及其个人性格缺陷,进而理解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总之,教师抓住细节描写进行追问不单单能够让学生细致解读文本的语言、人物刻画等细节之处,还能加强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让他们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地展开分析和阅读,从而真正提升其阅读理解、深度感知的素养。

三、解读寓意,深度追问

高中教材选编的阅读语篇,其内涵深刻,往往以意象、人物、事例等为载体,寄寓着深远的道理与情感。为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教师需将教学重心置于文本的意象、人物、事例等要素上,展开深度追问,引导学生剖析表层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3]。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围绕“百合花”这一意象,以清新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感人画面,颂扬了革命战士与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与纯真情感。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寓意,教师可以“百合花在文中象征什么?”“文中哪些地方提及了‘百合花’?其寓意如何?”等问题展开深度追问,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节与人物,解读“百合花”的深刻寓意与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与质朴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追问”,能够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全面剖析文本的框架、语言、艺术特色等,进而领悟文本的深层意蕴与内涵。此举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还使学生在解析语言要素、人物形象等的过程中,深入探索文本的深层内涵。如此,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与核心素养均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雒晓亮.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方法[J]. 课外语文(上),2021(1):42-43.

[2]陈肖霞.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 语文教学之友,2021,40(4):16-17.

[3]颜东仕.高中语文文本“细读点”的选择[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30-32.

[作者通联:陕西师范大学杨凌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