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培养语感

2024-11-07 00:00:00王思祺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10期

摘 要 探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具体方法。深入分析古诗词鉴赏与语感培养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系列有效的语感培养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古诗词感知与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语感培养 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中,语感的培养尤为关键,它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因此,探索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方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诵读熏陶教学法

诵读熏陶教学法是指在诵读经典古诗词文本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诵读经典,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古代先贤的智慧和精神风貌,从而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体分为“熟参”“吟诵”“涵泳”三个环节。

1.熟参

熟参指的是对古诗词进行细致入微的研读,以深入领悟其意境与情感。以李白《将进酒》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全诗,关注每个字词的含义与用法,尤其是诗中的典故与隐喻。通过熟参,学生能够逐步把握诗人通过豪放笔触所展现的人生哲理与追求。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慨。

2.吟诵

吟诵即按照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音韵之美。在熟参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吟诵练习。《将进酒》有着鲜明的节奏与韵律,非常适合进行吟诵。教师可先为学生做示范,诵读时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变化与语气转换。随后,学生可跟随示范进行吟诵,在声音的起伏与变化中,深入体会诗歌的音乐性与情感表达。

3.涵泳

涵泳是古诗词学习的至高境界,也是对熟参与吟诵的升华。在《将进酒》的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诗中的意境与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可设想自己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之中,与诗人共饮高歌、畅谈人生。通过涵泳,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将进酒》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内涵。

二、语境体悟教学法

语境体悟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从而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其中,“想象”“自失”与“兴会”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层层递进,是学生深入理解、体验古诗词意境与情感的重要途径。

1.想象

想象是古诗词教学的起点。在鉴赏古诗词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调动自身的感觉、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通过想象与联想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以《登高》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闭眼聆听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想象那秋风萧瑟、天高云淡的景象,以及猿猴凄厉的啸声与飞鸟自由飞翔的画面。

2.自失

自失是古诗词教学的深化阶段。这里的“自失”指的是“审美自失”,即在想象的基础上,学生完全沉浸于诗词的意境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在“自失”状态下,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诗词意境的参与者,与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登高》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正站在高处,亲身体验秋风的吹拂、猿猴的啸声与远方的景象,从而与诗人杜甫一同感受那份孤独与悲凉。

3.兴会

“兴会”是古诗词教学的升华阶段,指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的灵感与深刻领悟。在此阶段,学生需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与情感积累,对诗歌进行深度思考与感悟。以《登高》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登高之际,目之所及为何景?心之所感为何情?此景何以触动诗人?同时,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感受与见解,与同伴共探诗歌主旨与深意。

三、语感分析教学法

语感分析教学法旨在强化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该教学法分为“辨味”“精思”“比较”三大环节。

1.辨味

辨味聚焦于品味诗词的语言、意境与情感之美。以李白《将进酒》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细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豪迈之句,感受其磅礴气势与独特韵味。

2.精思

精思是深入思考与探究古诗词的过程。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首先关注用词之精妙,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体会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追思;其次,解析意象与象征,如“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赤壁”不仅是具体的历史遗迹,也是诗人的抒情载体;最后,分析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把握苏轼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及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慨。

3.比较

比较是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古诗词,揭示其异同与优劣。教师可选取风格相近或主题相关的作品,如李白的《将进酒》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探讨两位诗人在表达豪放情感时的不同手法与风格特色,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实践运用教学法

实践运用教学法鼓励学生将古诗词知识融入实际生活,通过“体察”“迁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1.体察

体察强调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体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蕴、情感与韵味。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学生可通过切己体察法,将自身情感与词人情感相融合,想象词人孤独寻觅的场景,从而深刻感受词中细腻真挚的情感。

2.迁移

迁移要求学生将古诗词中的情感迁移至现实情境,以增强理解。学生可将诗词中的孤独、失落等情感与自己生活中的相似经历相联系,通过情感共鸣,深化对古诗词情感的理解。

3.琢磨

琢磨是在实际运用中对已形成的语感能力进行反复锤炼与精细打磨。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为例,词人巧妙地借助梧桐叶落的萧瑟、细雨连绵的轻柔,以及黄昏时分特有的孤寂氛围,共同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凄凉的意境。学生应细致品味词句中的每一个意象与用词,深刻体会词人如何通过精妙的语言抒写内心的情感。

作为教师,在诗词鉴赏教学中,我们应遵循诗词艺术的鉴赏规律,紧扣“新理念”展开教学,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诗词鉴赏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通联:安徽省灵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