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师说》凭借形象化的叙述、逻辑缜密的对举论证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表达,构建了一个既具说服力又情感充沛的论证体系。探讨《师说》中“形象说理”“对举说理”和“咏叹说理”这三大特色手法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度和感染力。
关键词 《师说》 形象说理 对举说理 咏叹说理
作为唐代文学与思想领域的杰出代表,韩愈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更以其前瞻的教育理念启迪后世。《师说》不仅是对师生关系、学习态度的深刻剖析,更是对当时及历史上教育弊端的尖锐批判与深刻反思。作者巧妙运用形象说理、对举说理及咏叹说理三种手法,展现了对教育和学习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力图扭转社会教育偏见的坚定决心。本文将深入剖析《师说》这三种文学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在深化文章内涵、强化批判力度与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一、以“形象”说理,深刻透彻,强化批判力度与表现力
(1)“古之学者必有师”:尊师重道的形象展现。此句通过“古之学者”与“师”的形象传达了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韩愈借此强调了求师问道的重要性,并隐晦地指出当时社会这一传统的缺失,与“古之学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批判效果。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批判片面教育的形象。韩愈通过描绘只注重文字教学而忽视道德教育的“童子之师”形象,批判了当时教育的片面性,引发读者对教育应全面的深刻思考。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社会地位较低者的学习态度。通过描绘巫医、乐师、百工等虚心求学的场景,反衬出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的傲慢态度,揭示了真正的学习精神,强化了批判力度。
(4)“群聚而笑之”的士大夫群像:批判学风扭曲的社会形象。韩愈生动描绘了士大夫群体对师生关系的轻蔑态度,这一形象不YXNocNlrl40RMBVPRuhlHw==仅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更激发了读者对正确教育观念的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量。
二、以“对举”说理,清晰明了,提升辩论气势与说服力
在《师说》中,韩愈大量使用对举手法,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物、现象与观念,使议论更加清晰明了,有效提升了辩论的气势与说服力。
(1)开篇的时空对举。“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韩愈以此对举说明学习无时间、地位之限,只要闻道在先,皆可为师。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师生关系的认知,为后文批判不良学风奠定了基础。
(2)三组对举深化议论。韩愈在《师说》的第二段中巧妙地运用了三组对举,深入剖析了当时不愿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士大夫阶层在学习态度上的偏差。
古今圣人与众人对举。韩愈通过对比古代圣人与当代众人的学习态度,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学习和师道的现象。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时代的倒退,也表现了作者对传统学习态度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深切忧虑。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一对比,既凸显了古代圣人的谦逊与好学,又揭露了当代众人因傲慢而耻于求学的现状,强烈呼吁人们摒弃傲慢,重拾对学习的尊重与热情。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此组对举聚焦人们对子女教育与自身学习的不同态度,揭示了社会中的双重标准现象。韩愈借此批判了那些重视子女教育却忽视自身学习的人,强调学习应贯穿人的一生,而非仅限于教育下一代。这种对比直击社会痛点,促使读者反思并纠正自身的学习态度。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最后一组对举则将低阶层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高高在上的士大夫阶层进行对比,揭示了后者在学习态度上的严重问题。低阶层人民虽地位卑微却勤于学习、不耻下问,而士大夫阶层却因地位尊崇而鄙视师生关系,忽略了学习的真正价值。韩愈通过这一对比,讽刺了士大夫阶层的虚伪与短视,强调了学习与求知不应受社会地位的限制,倡导了平等、开放的学习精神。
(3)总结时的观念对举。在文章的第三段,韩愈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作出总结,再次运用对举手法强化了自己的观点。这一对举不仅总结了前文的论述内容,更深刻地揭示了学习和教育的平等性与开放性原则,挑战了当时社会对师生地位的固有偏见。
这些对举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师说》的论述结构清晰、论点明确且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也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深刻地凸显了文章的中心主题——批判不良学风、倡导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韩愈的这种议论手法展现了他作为唐代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深邃思想。
三、用“咏叹”说理,情感饱满,增强议论抒情的效果和感染力
在《师说》中,韩愈不仅以严密的逻辑和鲜明的对比来深化论证,还运用了“咏叹”手法,增强了文章议论抒情的效果和感染力。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探讨师道传承的问题时,韩愈以“嗟乎”二字引入观点,表达了自己对师道失落现象的深深叹息与忧虑。
(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在批判当时社会忽视师道的风气时,韩愈再次以“呜呼”二字表达自己对这一现象的深切痛心与不满。
这些咏叹的使用,在《师说》中具有多重作用。通过咏叹,韩愈巧妙地将自己对于教育问题的情感与态度传递给读者,使得文章的议论不再局限于理性的框架内,而是更加情感化、人性化,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咏叹不仅是情感的直接抒发,更是对前文论证的总结和深化。它如同情感的高潮,将前文的逻辑推理通过情感的力量加以强化,使文章的论述更加深入人心、引人共鸣。
在《师说》中,韩愈将抒情与议论巧妙结合,在论述严肃的教育议题时,他适时地融入个人情感,既避免了文章的冷漠与枯燥,又没有陷入无端的情绪化,而是恰到好处地赋予了文章独特的文学魅力和强大的说服力。这种写作手法,使得《师说》不仅是一篇见解深刻的教育论文,更是一篇情感丰富、文学价值极高的佳作。
韩愈通过《师说》全面阐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深刻见解。其思想深邃、论证严密且情感充沛,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他强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向他人学习,追求知识与道德的双重提升。同时,他也指出,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和独立人格。
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而言,韩愈的这些教育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激励着我们深入探索教育的本质,努力推动全面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人成长。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培育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设计研究”(课题编号D/2020/02/254)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省宜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