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阅读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鉴赏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转化为思维经验,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深入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转化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为思维经验的具体策略,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思维发展 语文教学 阅读鉴赏 高中语文
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与外在表现形式,其运用与建构直接关系到思维的表达与深化。语文教学应遵循基础性与时代性原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教师要紧紧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学目标组织开展课堂教学。高中学生的心智渐趋成熟,能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阅读感悟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理解。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探寻,总结出了三条促使学生将阅读鉴赏能力转化为思维经验的有效路径。
一、博览群文,积累直觉思维
虽然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但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文本的文学性更强、鉴赏难度陡增,许多学生还未形成“本能化”的直觉思维,在面对一些经典优秀作品时往往难以快速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品质,通过博览群文积累直觉思维,将过往单一的鉴赏能力转化为思维经验。一方面,通过分析教材中“单元导语”,促使学生构建起对某一类文章的认知架构,同时关联同主题或同类型文章多方拓展阅读,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围绕文本补充作者生平经历、文学作品创作背景等知识,整合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建立起完整的直觉思维体系。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所属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导语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以本单元的《鸿门宴》教学为例,要想引导学生将鉴赏能力转为思维经验,就不能将教学目标局限于文本的故事层面和语言层面上,而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文言文的写作模式、语言表达等,使学生在阅读文本、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鸿门宴”的典故广为人知,关于楚汉之争和刘邦、项羽、项伯等主要人物的史料非常之多,教师可以让学生整合《史记·项羽本纪》《资治通鉴·楚汉相争》等文字资料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整合电视剧《楚汉争霸》、京剧《楚汉之争》等影视资源进行跨媒介阅读,在博览群文的过程中提炼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分析其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差异。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要回溯最初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阅读史传文时应关注其叙事结构的曲折有序及人物描绘的djClhZQuoUWRno4MlI4yocdHIDt+4p4Rvh6zThLJ990=生动传神,同时更要以理性的态度通过多方对比来正确认知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进而觉察整体、把握全局,积累关于史传文的直觉思维。
此外,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其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也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也有所不同。因此,阅读鉴赏中学生只有积累了相关背景知识才能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进而对某一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主题形成敏锐的直觉思维。例如,教学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祝福》,教师有必要对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只有了解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封建落后的特点,才能理解文章中的“我”为什么无能为力、其他人为什么“迂腐懦弱”、祥林嫂为什么“可悲可叹”。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此前学过的《孔乙己》《故乡》的时代背景,关联阅读选择性必修中第二单元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感悟其作品中的共性内涵,从而进一步将鉴赏能力转为直觉性的思维经验。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非经验的思维方式,它依赖于个体的内在感知和直接体验。通过博览群文,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获得的体验逐渐形成直觉思维,而这种思维及经验又能反哺后续的阅读,使学生在面对同主题、同作者的文章时能快速把握其内涵,从了解到整理再到迁移,不断积累直觉思维。
二、层递探寻,构建逻辑思维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划分层次和总结段落大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厘清文本逻辑,但这种方法割裂了文章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关联性,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相悖。而采用层递式追问法,将问题划分为不同层次,由浅入深地提问,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在脑海中逐步构建起对文本逻辑的整体感知,这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的培养最终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和检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其思维品质。例如,在教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时,教师的“第一问”为了避免学生“先入为主”的概念应置于课程开始前,让学生就文章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进行思考:看到这个标题,你脑海中最先浮现的特色中国建筑是什么?云南吊脚楼?福建土楼?徽州马头墙?如此学生便可概括性地总结我国各地区建筑的特点。随后,教师可以遵循“由外到内”的逻辑提问:大家说到的这些特点大多集中于建筑外观,如果提及中国建筑内部的特色你会想到什么?当学生提及“斗拱”“举架”“榫卯结构”等时,就顺畅地引入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读全文,进一步了解中国建筑的屋顶风格、色彩运用、装饰构件等特点。在层递式追问下,学生对中国建筑的认识遵循“外观-结构-细节”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初步形成了构建逻辑思维的基础。
学生通读全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其进入逻辑探究的第二阶段,小组合作探讨文中提出的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中国建筑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各民族的建筑有哪些相似之处又存在哪些差异?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教师在学生研讨过程中只需提供简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时,大多数学生会再次回到课文内容,进行自主精读,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顺着文章的逻辑寻找答案。在完成此阶段问题的总结后,教师可以预留课后探究问题:“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除课文提及的建筑外你能列举出其他例子吗?请从外观、内部结构、建筑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独特性,感受作者笔下的峥嵘杰作。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关联课文,运用课内学习到的逻辑思维分析课外文本,为学生搭建思维阶梯,使其体验遵循逻辑思维求解的乐趣,实现思维经验的“拾级而上”。
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和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不仅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提升了教学效果,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需要注意的是,层递式问题设计应注重整体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明确的逻辑层次并呈现梯度,为学生提供将思维与语言融合的机会,以此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表达和思维经验。教师在总结时也要注意检查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成果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及时发现学生的逻辑漏洞并进行补充或纠正,最终引导学生超越单一思维模式,形成逻辑思维的构建。
三、复逆推问,导向辩证思维
高中生在语文知识积累、意识形态理解与接受能力等方面已具备了辩证思维的基础,因此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最佳时期,教学中的辩证思维导向对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具有极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中的考核评价也更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课堂中的复逆式推问源于逆向思维和辩证思维,以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和思想驱使思维方向趋于对立化,进而激发新思考、形成新见解,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讲授《说“木叶”》一课时,教师要抓住知识说明文的核心本质,即阐述某一科普知识。知识的形成必然经过了反复求证和多方辩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逆向追问:不这样写行不行?例如,课文标题《说“木叶”》中的“木叶”就是“树叶”,将标题改为“说‘树叶’”行吗?这便是运用复逆式推问为学生创造的逆向思维情境。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在通读全文、接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便会反复推敲作者为什么要用“说‘木叶’”为题而非“说‘树叶’”,从字里行间去挖掘这一字之差的深意及无替代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适当补充作者文学家的身份和写作背景,最终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将题目定为《说“木叶”》的原因:一方面,“树”有着繁茂的枝叶,与“叶”之间有强关联的一致性,二者在含义上的差异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作者具有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他在文中结合大量诗词名句对“树叶”“木叶”、“木叶”“落叶”、“木叶”“落木”等意象的艺术特征及其营造出的意境之差做了精细的审美分析,因此题目中用“木叶”是最适合的。至此,学生基本可以理解这一字之差的妙处所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教师可以继续采用复逆式推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例如:如果以“说‘树叶’”为题文章的内容是否应该有所变化?所写内容应该围绕什么展开?这一阶段的提问,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成果,也可以作为课后练笔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在学生讨论或写作结束后,再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高中语文阅读鉴赏中,学生的主观认知往往易受文本表象的影响,且解决问题的角度较为单一。而复逆式推问能有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辩证型的思维经验,逐步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这一方面能训练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推进思维深度延伸、发展思维品质,打破单一视角,将所学知识融合迁移,有利于学生在阅读鉴赏时客观准确完整地辨析文章论点、品评文章内涵;另一方教师借助此形式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逆向问题,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应变能力,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跃迁。
“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引入,标志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还注重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一线教师的创新思考与实践探索对推动学生整体思维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三个维度,对如何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转化为思维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策略和思路,推动新时代青少年思维品质的全面跃升。
[作者通联:福建省平和广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