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的策略探究

2024-11-06 00:00:00邓文芹
中国科技投资 2024年22期

摘要:新质生产力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跨界融合、持续学习、技术技能运用、决策等多方面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战略视野,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能动性战略力量。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本文从新质生产力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逻辑关系出发,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构建了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机制的建构策略,旨在为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机制;建构策略

DOI:10.12433/zgkjtz.20242251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时代主题,而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体性、决定性因素。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则成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及新质生产力迅速发展亟待探讨解决的课题。

一、新质生产力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逻辑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意蕴

1.新质生产力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

人才是第一资源。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形成的先进生产力。新型劳动者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运用技能技巧,并能推动新质生产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人才和技能型应用人才。新质生产力人才是新型劳动者的先进代表,他们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等活动,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人才支撑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2.新质生产力人才: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首先,新质生产力人才在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实践,能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形成,创造新质生产力。其次,新质生产力人才具备的创新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能帮助他们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技术领域创新工作,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创新发展、转型升级,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后,新质生产力人才具有持续学习和跨界学习能力,具备高素质、创新思维,能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技术改良,生成新质生产力。总之,新质生产力人才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催生更新质态生产力。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的价值意蕴

1.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尤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会引起产业变革,形成“新质产业”;从而引发职业岗位变革,出现“新质岗位”;进而引致技术技能人才变革,成为“新质人才”。新质生产力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科技、人才的要素性重构及人才规格标准变化,客观上要求教育尤其职业教育要优化甚至重塑育人理念,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师跨界跨学科认知能力,整合教育、科技、产业优势资源,建构跨界跨学科“项目式”育人达技机制,强化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热情,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质人才,以适应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的需求。

2.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同时,教育发展本身也要求实现数字化转型。首先,教育数字化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育提供更加灵活、更加便捷的教学方式,而且像大数据技术能帮助育人机构更加精准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育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特点促使教育不断创新模式和方法,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等新型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融入体验场景,提高学习效率。最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性特点有助于教育尤其职业教育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技术的共建共享与协同利用,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养成。这些技术手段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提升育人质量和效率,进而刺激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二、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面临的困境

第一,人才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不高。随着科技进步和新兴业态涌现,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结构层次和规格标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的人才供给已无法很好地满足和适应这种需求变化。

第二,创新创业环境不够完善。目前,国家整体创新创业环境总体良好,但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成长的问题,如创业融资难、科技成果转化难、产业孵化面临困境等,制约了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第三,人才养成机制不足。人才养成机制涵盖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培养计划制定、培养过程实施到人才选拔、评价、激励等各个环节,每一环节都要高能有效运行,才能有利于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养。目前,教育育人模式落后、企业育人急功近利、产业育人机制不全、创造教育及创造力培养机制不强等因素不利于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和成长,严重制约了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养和养成。

第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在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差别,可能导致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在某些地区或行业得不到足够重视和支持,从而影响新质生产力人才群体的整体成长。

第五,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力度不够。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及行业企业在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人才熔炼的重要作用。但有些积极不强、参与度不高,导致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仅停留在倡导阶段,没有落实落地,严重影响了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养和养成。

(二)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业态、新岗位不断产生。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需不断更新育人理念、改革育人模式和策略和升级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这需要在构建育人机制时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及时调整应对。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才竞争加剧,教育需不断拓展世界视野,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认知能力、育人水平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第三,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要把握这一机会,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引进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数字化育人策略、搭建数字化育人平台,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数字化教育能力和水平,补齐新质生产力人才群体培育的区域短板。

第四,随着国家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视和政策支持,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将会更加紧密,这有利于职业院校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设置及学科建设,提高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五,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和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技术创新实践,助力学生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落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进而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质生产力人才。

三、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新质生产力人才教育机制

1.优化职业教育育人机制

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是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的uwcxHPfvXcVAhkdJ1xtHg3SbAQF/JYOXZL6jwCQJ/98=重要基地和中坚力量。应紧跟人才需求规格标准和结构性变化,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或专业集群,设计专业集群建设和课程体系设置,不断优化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立足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创新开设新兴专业,加强专业建设和专业育人特色打造。紧跟数字化教育未来,推进教育理念、模式、内容与方法的变革,构建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育人平台,打造新质生产力育人教师队伍,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素养培养,以促进学生新质人才认知能力和创新创业力养成。紧跟国际人才竞争趋势,建立多元化新质生产力人才评价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和自我养成长效机制高能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质量,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

2.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引、留、用、培”是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的重要手段。政府应构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政府尤其县域政府还应制定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就业创业,助力区域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企业应联通政府,提供优厚待遇、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广阔发展空间,高效使用人才、留住人才;通过国际或行业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投身新质生产力建设。

3.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政府应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搭建创新交流平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促进创新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政府还应优化政策环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支持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融资支持、创业孵化等全方位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创造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构新质学习力养成机制

1.个性化学习能力养成

因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节奏都有所不同,所以个性化学习策略强调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路径。学生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定制学习内容,能有效提升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

2.实践性学习能力养成

实践性学习策略的关键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改良和创新是在解决问题的实际生产中实现的。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实践性学习能力,是促成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的关键。

3.跨界与合作学习能力养成合作学习策略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反思性学习能力养成

反思性学习策略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和总结,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计划等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自我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5.自主与终身学习能力养成

终身学习策略强调持续学习和自我发展,通过持续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技能,保持与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同步,提高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三)筑牢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保障机制

1.争取政策支持

产业企业及院校应联通政府,争取各级人民政府的政策支持,如,提供财政拨款、对产教融合参与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等,促进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

2.坚定校企合作

政府应建立机制,强化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实践教学,实现资源共享,践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让学生深入产业,,了解产业企业生产力问题所在和创新价值取向,产生解决问题的火花,自觉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校企合作机制还可以帮助企业选人、用人和育人。

3.强化培训

政府应积极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或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展学术交流,对教师开展产业发展趋势及技术前沿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升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4.建设实践资源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职业院校则应根据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需求,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落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还可以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数字化学习平台,改善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条件。

5.落实质量监控与评估

“政、校、企”应联通建立和完善新质生产力人才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对人才培育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通过质量监控与评估,可以及时发现育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体系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江,冯定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驱动策略[J/OL].当代经济管理:1-11[2024-06-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 56.F.20240520.1852.002.html.

[2]陈凤英.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J].民族教育研究,2024(2):104-111.

[3]韩飞,郭广帅.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实践堵点与创新路径[J].理论经纬,2024(3):5-14.

[4]牛同训.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何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5):3-12.

[5]赵家骥.创造教育论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邓文芹(1965),男,四川省青神县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县域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