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东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4-11-06 00:00:00王琳
中国科技投资 2024年22期

摘要: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区域协调、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及一系列新举措新要求。本文以东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分析东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挑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促进东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东营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对策

DOI:10.12433/zgkjtz.20242221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东营而言,必须坚持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突出城镇化智慧、绿色、均衡、双向发展水平,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加快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涵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目的是提升城市化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它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倡导通过智慧城市、资源节约、绿色低碳、城乡促进等途径,实现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一种补充、创新和延伸,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人口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指根据发展需求,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城镇发展,注重以人为本、质量和效益,建设安全、便利、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一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更多的绿地和生态空间,改善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优化人口结构,解决农村问题。新型城镇化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农业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城镇化进程可以有效减少农业人口,有利于增加城镇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民工向非农产业转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三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城镇化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动,提高生产率和劳动力素质,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拉动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持续增长。因此来说,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东营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稳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综合平台作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加快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智慧、绿色、均衡、双向发展水平,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

二、东营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和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两大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有助于打通城乡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给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核心腹地,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优势显著。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省级战略赋予更大机遇,京沪二通道及东营高铁站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为东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东营坚持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智慧化为方向,抢抓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机遇,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两大战略”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力打造产业转型、特色生态城市、乡村振兴“三个升级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城市更新,6个项目评为全省城市更新示范项目,东营区东辛片区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片区。持续推进油地产业、科技、人才、城建等全方位、高水平融合,加快构建和谐共赢新型油地关系。

(二)新型城镇化的劣势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然而,新型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劣势和挑战。

一是城镇化带来的资源压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和产业将不断增长,城市所需的资源也会大大增加,包括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而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新型城镇化面临着资源瓶颈的挑战。

二是城市治理的难度加大。城镇化带来的挑战不仅仅是资源的限制,还有城市治理难度的增加。城镇化会带来教育、医疗、环卫等公共服务需求增加,加上城市管理体制不完善和服务水平不到位,使得城市治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挑战。

三是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发展。新型城镇化注重平衡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但现实情况中,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等方面的差距均在2倍以上。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农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优质养老、医疗、文化等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大量农村学生选择进城就学,乡村生源不断减少。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就业岗位需求增加,但是就业机会不足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城市的资源和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农民工的权益难以保障,这些都是新型城镇化中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四是人口向城市群和大城市集中的挑战。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越来越成为影响地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口越来越趋于向城市群和大城市集中。随着强省会战略的实施,胶东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将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就全省来看,东营人口规模小、能级低、势能弱,人口面临向大城市流失的挑战。

五是产业转型压力大,产业带动力不强。目前,东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传统动能主体地位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新经济新动能仍然偏弱,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支撑不足。石化、石油装备等主导产业链条还不完整,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发展需求,医养健康、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阶段。

三、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东营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导向,在发展方式、发展形态、发展路径、发展动力上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城镇化。在发展方式上,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推进“湿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保护传承历史文脉,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富有时代活力的城市文化。在发展形态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心用力用情保障改善民生,以创造高质量发展和保障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城市更加方便温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联动发展格局,实现城镇体系结构均衡协调。在发展路径上,必须坚持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坚持城乡一盘棋理念,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提高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城镇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健全“一老一小”服务网络,提高城镇住房保障水平。构建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发展动力上,必须坚持技术创新,智慧发展。坚持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以整体优化、融合创新为主线,以丰富数字生活、完善数字治理为着力点,全面建设泛在智能的数字新基建,拓展数字应用场景,完善城乡数字治理体系,加快发展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大力营造富有活力的数字生态,打造“数字强市、智慧东营”新名片。

(一)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聚力打造魅力湿地城市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城乡发展整体布局,建设绿色、安全、韧性的现代宜居城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打造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夯实绿色发展底座,促进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富有温度、极具魅力的湿地生态之城。二是构建陆海统筹型黄河口国家公园。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坚持陆海统筹、一体保护、系统治理,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和世界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地典范。三是构筑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立危机防控意识,增强城市安全韧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四是创新城市绿色发展模式。积极争取 “公园城市”试点,推进口袋公园和城市绿道建设。持续开展体育公园、智能健身设施、国球进社区进公园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加快形成集约紧凑低碳的发展模式。

(二)深入推进均衡城镇化,扎实迈向全民共同富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一是推进区域联动发展一体布局,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找准区域发展定位,承接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融入省会经济圈,共建山东半岛城市群。二是推动城镇体系结构均衡协调,深度融入省“一群、两心、三圈”总体格局,统筹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发展,构建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增强都市区统筹全域的发展能力和极核功能,引导人口有序集聚,不断增强辐射带动力。三是强化综合交通网络支撑,加快发展综合交通体系,积极融入省综合运输通道,建立与市域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布局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先行先导和基础保障作用。四是增强城市产业就业支撑能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发展提能升级,不断做强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持续增强产业就业支撑能力和城镇发展动力。五是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六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推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积极拓展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增收空间,鼓励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创业实现增收致富。

(三)深入推进双向城镇化,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全面推动人、地、钱、技等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外来人口融入城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二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优先区,加强规划建设,探索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优先区,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推动镇村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三是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融合,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深入推进“百园千镇万村”工程,加快形成园区成片、产业成带、主体成群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健全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农村快递服务全覆盖,深入实施农特产品寄递销售创牌工程。

(四)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

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新基建,增强城镇智慧化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打造“数字强市、智慧东营”新名片。一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镇通信网络、基础算力、智能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推进5G和固定网络“双千兆”工程,加快发展第五代超高速光纤网络,实现千兆入户、万兆入园接入能力,打造“全光网”城市。发展智能化公用设施,建设智能化综合管廊,实施停车设施智慧化改造建设,完善停车服务平台系统。二是增强城市数字治理能力。持续深化“城市大脑”建设,拓展业务领域覆盖范围,实现对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等重点领域工作的有效支撑。高标准建设数字“平安东营”,全面提升公安指挥处置、侦查打击、管控防控、交管监管能力。建设完成城市运管服平台,深化城市管理“一网统管”。三是筑牢城镇数字底座,以整体优化、融合创新为主线,建设“泛在、智能、高效”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超前规划、宏观布局,夯实云网一体的“数字底座”,全面支撑城镇智慧化建设。四是推动城乡智慧协同,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全力打造全省新型智慧城市示范,促进优势资源和数字服务向基层延伸,推动城乡数字化管理和服务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五是构建区域创新高地,聚力建设更高水平、更有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汪雅珍,张廷海.新型城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6-35.

[2]杜智勇.南阳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J].智能城市,2023,9(12):102-104.

[3]李怀苹.从人口普查数据看东营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变化[N].东营日报,2021-06-2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