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4-11-06 00:00:00李丹孙道辉
中国科技投资 2024年22期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对培训人群实施动态的培训、考核、观察、比较,探讨该培训管理模式的推广运用效果,不良反应等。将2021年3月~2022年3月该培训基地培训的200例学员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使用“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进行培训,对照组使用常规的线下、面对面的培训方式。量化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获取知识便捷性、培训质量、参与现场救治的意愿、满意度等指标,给予评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 “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获取知识方便,培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公众满意度,建立区域培训数据库,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便捷性;培训效果

DOI:10.12433/zgkjtz.20242217

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是指当人受到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时,在现场或尚未送达医院前以及送医途中,由目击者为伤者提供的初步、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护措施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和意外伤亡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这些事件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了挑战。通过向社会公众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基本的急救技能,能够帮助人们在火灾、地震、交通事故等紧急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沉着冷静地进行逃生、自救和互救,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然而,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公民普遍应急素养较低。从非典、汶川地震、国内同行回顾性研究及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暴露出了全民应急救护培训普及率低,公众获取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不规范、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建设不完善、缺少复训机制,培训资源不足、培训效果无法检测等突出问题。应急救护培训普及率低、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健康中国和全民小康的国家战略不相适应。所以建立一套方便培训、考核、交流的培训管理系统,提高全民的应急技能水平已经迫在眉睫。

该公众卫生应技能培训基地于2021年3月~2022年3月使用“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由系统服务器、医护移动终端和学员移动终端三部分组成)。该研究将系统云平台定位为培训老师与培训学员(公众)建立有效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对培训学员运用该系统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普及、培训效果监测、参与现场救治的意愿、对培训的满意度是否提升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来探讨“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的推广运用效果及不良反应等。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该研究的对象为在万盛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的学员(公众)20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身体健康、无认知障碍及活动障碍;③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④配合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理解或阅读障碍;②活动受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00名,其中,男53名(53%),女47名(47%),年龄18~50岁,平均(28.24±9.41)岁;观察组100名,其中,男59名(59%),女41名(41%),年龄18~50岁,平均(28.24±9.41)岁。通过对两组学员的平均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对两组学员的平均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1.观察组与对照组培训分组

观察组(100例)在培训时签订“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服务协议,学员入组完成初训后,指导学员使用“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系统App软件。学员需下载App或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并进行实名注册账号,建立健康档案。系统会定期发送急救知识、自动发送复训通知及学习资料;学员可通过移动终端在系统里随时进行急救知识学习;学员收到复训通知后,点击并完成资料的学习,在线完成理论考试,通过学员移动终端上传复训操作视频(除心肺复苏模型外,大部分急救操作设备生活中均可企及);学员也可向培训团队发送健康问题咨询;培训老师团队通过医护终端设备监测学员学习时长,根据视频及理论成绩判断学员复训效果,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实施远程干预,如发放相关培训资料、培训视频等,实现培训团队与学员的线上双向沟通。

对照组(100例)不加入“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进行培训管理。

所有纳入本研究的学员均接受常规理论和技能培训与考核。

2.“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模式如何促进培训普及、强化培训效果

①以积分方式促进培训普及、强化培训效果。根据在系统里参加急救知识学习时长,复训理论、操作成绩,参与现场救治(事例真实,有支撑材料)频次均设置有不同的分值。系统根据设置,自动授予相应的学分,学员通过App或微信公众号绑定本人手机后可查看本人的学习积分,后台会自动生成图表,进行积分排序。②与区总工会、卫健委等政府部门合作。提供培训系统后台数据给上述政府部门,把公众参加卫生应急技能培训获得积分情况,作为评选我区平民英雄的参考资料之一。同时为政府部门了解本区域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状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考核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3.效果评价

对培训学员(公众)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评估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培训效果,评估的内容包括获取知识便捷性、培训质量、参与现场救治的意愿、满意度等4个方面进行评分,每项满分为100分。

(三)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或多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不符合χ2检验条件的数据(n<40;任意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Tij<1;对于四格表,有2个及以上理论频数1<Tij<5的格子数;对于R×C表,理论频数1<Tij<5的格子数>1/5)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获取知识便捷性、培训质量、参与现场救治的意愿、

满意度是否提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00例,获取知识便捷性95.21±2.10,培训质量(理论、操作成绩)93.93±1.47,满意度97.25±1.34,参与现场救治的意愿87.7±6.3;对照组100例,获取知识便捷性83.63±1.85,培训质量(理论、操作成绩)83.16±1.72,满意度87.30±1.55,参与现场救治的意愿68.1±5.1,t值分别为12.43,5.96,8.13,7.647,p值<0.05。

三、讨论

(一)以积分方式能够促进培训普及、增强培训效果

根据在系统里参加急救知识学习时长,复训理论、操作成绩,参与现场救治(事例真实,有支撑材料)频次均设置有不同的分值。系统根据设置,自动授予相应的学分,学员通过App或微信公众号绑定本人手机后可查看本人的学习积分,后台会自动生成图表,进行积分排序。积分的方式可促进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扩大培训普及范围,增强培训效果。

(二)远程培训、交流、考核、干预,复训更便捷,培训效果显著

学员入组完成初训后,即指导学员使用“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系统App软件。学员可通过培训系统随时进行急救知识学习,让急救技能的远程培训成为可能;学员收到复训通知后,可在线完成理论考试和上传复训操作视频(除心肺复苏模型外,大部分急救操作设备生活中均可企及),让复训变得更便捷;培训老师团队通过医护终端设备监测学员学习时长,根据视频及理论成绩判断学员复训效果,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实施远程干预,如发放相关培训资料、培训视频等,从而增强培训效果。经考试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学员熟练掌握了公众卫生应急急救技能,参与现场救治意愿、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

(三)培训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及可视化,提高培训管理效率和质量

“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培训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提高了培训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培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实时提取培训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同时也可以通过系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为改进培训工作提供依据。

(四)有效缓解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师资人员紧缺压力,提高培训效率

当前,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体系尚不完善,专业培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存在不足。大部分培训师资由医院临床医护人员组成,在日常庞杂繁琐的医疗工作之余,还要兼职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教学工作,时常感觉心余力绌。“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线上学习、考核和管理,可有效缓解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师资人员紧缺压力,节约培训人力、时间和成本,提高培训效率。

(五)为政府部门了解本区域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状况,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达到应培尽培的远期目标

与区总工会、卫健委等政府部门开展合作,提供培训系统后台数据给上述政府部门,把公众参加卫生应急技能培训获得积分情况,为政府部门了解本区域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状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考核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达到应培尽培的远期目标。

综上所述,“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实践研究为提高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系统具有功能强大、操作便捷、安全可靠等优点,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公众随时随地按需翻阅,解决了传统授课的时效性问题,公众通过反复学、重点学,做到了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需求与应急技能培训师资不足的矛盾,还可以通过系统与其他公众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公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满足不同公众学习卫生应急技能知识的需求。通过实践应用和效果评估,提高了公众的应急技能水平和参与度,在面对突发应急事件时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救互救。

然而,该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人自主强化练习时,需加强线下互动,提供真正的面对面互动和实际操作经验,培训内容的广泛性需要进一步拓展,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该系统,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果,积极在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康简,赵庆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因素的权重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6):2446-2448.

[2]刘泽,费洁,宁良文,等.公众应急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现状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杂志,2020,15(10): 1254-1258.

[3]石泽亚,祝益民.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专家共识[J].中华危重症急救医学,2019,31(5):513-527.

[4]王娜,强美英.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普及的SWOT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7):665-668.

[6]陶秀萍.基于手机微信拓展急救技能公众化培训的实践[J].基于手机微信拓展急救技能公众化培训的实践,2018,6(10):582-584.

[7]李洋,叶泽兵,蒋晓红,孙鸿涛,连万民,田军章.公众院前应急救护技能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建设[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8,6(1):46-49.

[8]栗娟,王梅琪,索婷婷,王荣,陈灿,杜丽花,刘忠翔,冯会玲.基于微信平台构建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及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22,21(2):36-41.

作者简介:李丹(1986),女,重庆市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科研管理。

通讯作者:孙道辉(1974),女,重庆市人,专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