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

2024-11-06 00:00:00白雪杨思芹
中国科技投资 2024年22期

摘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厘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发挥集聚效应、共享效应、溢出效应、辐射效应,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对于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提出相应政策,以期达到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目的。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经济韧性

DOI:10.12433/zgkjtz.20242208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辽宁省产业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项目编号:L21BJY029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经济举世瞩目,但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能源和生态环境瓶颈日渐凸显、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昔日依赖要素与投资驱动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速的动力机制正在趋于弱化。回顾改革以来的成绩单,无论经济结构、增长动力,还是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一系列亮眼数据有力印证了中国崛起的奇迹,但仍面临自身竞争力不足和发达国家战略部署的“双重挑战”,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探寻经济韧性是解决当前主要矛盾、突破国际竞争重围的战略之举。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变革、外贸环境动荡、产业结构转型等多方面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一定波动,不同城市应对衰退冲击的差异表现引发学界广泛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又要以绿色效率、生态优先为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韧性之间的发展程度如何及相互作用机理,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学者们始终关注的研究热点。

城市经济韧性意味着城市受到冲击扰动后迅速恢复经济发展还是陷入长期衰退轨迹,旨在解释城市经济系统“承挫”(safe to fail)、“消解”不确定性危机,谋求适应性发展的能力。面对国内外不确定风险叠加的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中国当前形势做出重大判断,中国经济强韧性是防范风险最有力的支撑。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旨在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随着当前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为其他行业提供中间产品和服务,已成为制造业配套产业和新型工业化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形成“研发—生产—储运—营销”等上下游环节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研究显示,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转化,增强科技研发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增长。因此,在当前阶段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韧性的作用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涵解读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为影响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是经济领域研究的重大课题。国内外学者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显著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结构创新转型。有学者就英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聚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发现处在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此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人才、技术等高等级要素流动融通,进而抵御城市外部不确定风险的冲击,减少外部冲击到来时对经济系统造成的破坏,提高经济效率。大城市对高效率企业或者高质量人才有明显的筛选效应,低效率企业在大城市的竞争格局中很难生存。另一方面,有观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空间异质性,导致抵御外部风险能力有较大差异。韩增林等指出,中国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最为明显,且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综上可以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仅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产业结构,促进优质要素流动,更在一定程度上均衡资源要素流动,平衡区域发展,同时正向的外部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实现技术更新、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在经济停滞期通过吸收高创要素集中为营和减少生态载荷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亟需转变,面对区域一体化热潮及经济高质量重构的“东风”,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韧性协调发展的研究领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热点。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高质量增长、提高经济韧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抓住二者发展规律也有助于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结构变化等热点问题。能否将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应发挥最大,保持区域发展均衡,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动力支撑,也是现阶段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主攻方向。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经济韧性的机理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指多个生产性服务企业以及相关联产业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在地理位置上不断集中、在社会关系网络上不断融合的状态。纵观学者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集聚效应、共享效应、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四个方面。

(一)集聚效应

在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已成为一个典型的经验事实。产业空间集聚促进了产业内部和产业间分工合作,且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聚周边城市生产要素到中心城市,有利于引导生产要素再配置,进而促进各地区间经济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物质资本的深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市场效率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引进外企投资,外企在集聚区内设厂,带来先进设备和技术,使物质资本不断积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企业集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城市化进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积累人力资本,增强人才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影响劳动力的跨产业、跨区域流动,进而达到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和企业经营活力的效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加大集聚区内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激励企业不断创新,从而达到扩大经济收益、改善市场效率的目的。

(二)共享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合理有序集聚所形成的集聚效应能够促使共享效应产生。随着生产要素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优势逐渐凸显,专业化和多样化知识共享可以加速企业创新,进而能够加快人才、资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等资源的共享。综上所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相互学习与交流,多样化产业集聚有利于产业间分工合作,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促进企业间良性竞争,加大科研投入,降低成本、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促进全社会生产水平提高。基于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企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获得规模报酬,提升经济效益。

(三)溢出效应

有学者认为同一产业内部的相邻企业集聚将会显著促进企业间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产业结构等要素息息相关,而技术、产业结构等要素均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可以促进地区生产效率提升,加强地区间商品高级化良性竞争,增加技术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能够提高知识传播质量和技术扩散速度,从而加速产业协同创新,进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吸纳周边优质要素集聚,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与合理流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辐射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不仅有助于本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演进,也可通过产业关联和空间溢出带动邻近城市升级产业结构。多数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且该经济增长效应也在本地空间范围内由中心城市积极向边缘城市辐射。伴随着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流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使技术扩散效率大大提高,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生产工艺,从而增强区域经济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经济韧性的提升策略

(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制造业的高端化、服务化、智能化、数字化提供发展可能,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融合式、互动式发展对于城市经济韧性提升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生产性服务业往往能够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互惠、产品更新提高城市经济效率,与此同时,通过整合要素资源,调整经济功能与结构,规范竞争市场秩序,激发企业发展活力,进而实现产业协同。以产业协同为支撑的城市产业结构更具竞争力与创造力,能够吸引区域周边人才、技术、资金、资源等经济要素,推动产业融合与产业链向高端化方向演进,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进而提高区域经济结构的稳定性,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

(二)强化资源禀赋,加强区域合作交流

突破区域信息、技术壁垒,加强区域间交流协作,加速产业间要素流动,提高城市间交通通达性,进一步提升区域间联合抵抗能力,从而增强经济韧性,实现区域交流合作。各城市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禀赋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开展多方合作,促进技术、信息、资源共享与互动,提升产业融合、联动能力,依据城市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条件,按需制定、分类施策,促进资源在地区间合理流动,均衡配置。

(三)突破制约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

提高区域间交通连通性,增进信息交流分享机会,有助于实现商品与技术的快速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流动速率,打破要素交流壁垒。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产业分工的深化,吸纳技术性人才至关重要,多层次的分工能够促使产业发展向高端演进,优化产业结构与区域内生产力格局。此外,加大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信息中心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支持力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扩大高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开放平台,依靠生产要素的空间自由流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效率,从而提升区域抵抗风险能力,提高城市经济韧性。

(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引领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以保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引擎”作用,同时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带动城市创新,挖掘产业发展新路径方面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提高高科技人才占比,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加大政府培育力度,引进高端先进技术,强化高等级人才培育,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层级和创新意识,推动建立示范性的人才培养建设体系与创新发展建设体系,为提高城市应对不确定风险冲击能力,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发挥重要基础支撑作用。

四、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在追求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的过程中,过于依赖“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路径,忽视了经济发展韧性和恢复能力,导致产能过剩、增长动力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经济脆弱性表现凸显。随着城市发展资源压力逐渐增大,生态环境限制逐渐严苛,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提高经济提升效率,促进经济绿色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提升经济抵御力。可见,如何有效改善资源承载能力,对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意义重大。从社会分工和效应看,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深化分工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制造业及其他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已有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共享效应、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对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同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经济韧性的提升策略,对于更好发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Bingqiang Li. The Interaction of Cluster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J]. Economic Research, 2017, 30(1):1427-1442.

[2]李涛,薛领,李国平.产业集聚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278个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地理研究[J].2022,41(4):1092-1106.

[3]张红霞,李家琦,李育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J].华东经济管理,2022,36(12):75-86.

[4]Martin R, Sunley P, Gardiner B, et al. How Regions React to Recessions: Resilience and the Role of Economic Structure[J]. Regional Studies, 2016, 50(4): 561-585.

[5]韩增林,杨文毅,郭建科.供给侧视角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20(2): 72-82.

[6]刘丽萍.基于空间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6):91-99.

[7]邵帅,李欣,曹建华.中国的城市化推进与雾霾治理[J].经济研究,2019(2):148-165.

[8]曾艺,韩峰,刘俊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5):83-100.

[9]郭卫军, 黄繁华.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质量? [J].产业经济研究, 2020(06):128-142.

[10]白雪.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效应的时空分异及协调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白雪(1989),女,黑龙江省黑河市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