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将关注点放在学科育人方式变革方面.最近几年,化学教学改革进程中一线教师将诸多教育学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其中,“支架式教学”主张教师在学生现有发展区与潜在发展区之间的最近发展区上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同时该教学模式并不限制支架的种类与数量,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求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教学支架,辅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素养.基于此,本文将新版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作为研究背景,围绕初中化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从问题支架、情境支架、实验支架、资料支架、图表支架五个维度展开分析,旨在推动化学学科育人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科“教”与“学”的效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课堂教学;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4)29-0116-03
收稿日期:2024-07-15
作者简介:李蕾(1987.7—),女,江苏省响水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
支架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需要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搭建“支架”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支架”一般存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开展化学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深化化学教学改革,同时还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当学生依靠现有知识水平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高效获取知识.
1 搭建问题支架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问题支架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支架形式,此类支架主要是以问题为主要形式呈现的支架,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链,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探究,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达成课程教学目标[1].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空气”一课中,教学目标在于学生能够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方法.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置下述问题链,搭建问题支架,如:①“空气中是否含有氧气?②在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是多少?③怎样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④用物质燃烧的方式取出氧气,如何看出气体消耗了多少?⑤选择何种实验药品进行实验?⑥实验现象是什么?⑦是否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意义是什么?在问题支架搭建后,教师还需立足实验过程与班级学生交互,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从而强化问题支架的启发作用.例如问题支架⑤,教师可以为学生详尽解释在选择实验药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所选药品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同时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产生其他的气体,而红磷满足这一实验需求.再如问题支架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并汇报实验现象,结合学生所汇报的内容给予教学补充,即“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实验药品剧烈燃烧,同时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白烟.待白烟消失后打开止水夹看到了一部分水沿着导管进入到了集气瓶中,观察此部分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由此实验现象可以初步断定氧气占空气体积的比例为1/5”[2].在本节课程中,基于问题支架的课堂教学不仅启发了学生思考、主导了学生探究,而且强化了师生的交互频次.
2 搭建情境支架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情境支架是被学科教学广泛应用的一种支架形式.此类支架主要是以学习情境为呈现形式的支架,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学习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可助力教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理解新知.例如在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一课中,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能够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其中涵盖分子、原子等.在教学实践中,若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数量较多的真空隧道显微镜,学生则无法真实观测到日常生活中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粒子,同时即使学校的教学设备较为充足,教师组织开展微小粒子观察的化学实验也相对耗时耗力,所以教师可以应用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示苯分子的图像.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可以明确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物质,发展学生的化学观念素养,还可以感知到微小粒子的体积和质量虽然很小,肉眼不可见,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实体[3].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手持花露水,于讲台附近适量喷洒花露水,并与班级学生讨论花露水飘香的原理,从而使学生明确,当花露水中的分子被扩散在空气中时,因分子在持续、不规则地运动,所以产生香味.在本节课程中,微课视频情境与实物情境均属于情境支架,两个情境支架均承载着某一知识点,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能够理解分子的运动,明确分子和原子构成物质,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搭建情境支架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新知.
3 搭建实验支架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虽然实验支架是一种最有利于提升“教”与“学”实效的支架形式,但实验支架的搭建对教师的实验教学组织能力、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条件存在一定的要求.此类支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活动为呈现形式的支架,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实验活动,使学生经历实验的过程,获得实验结论,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九年级上册“水的净化”一课中,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搭建实验支架,组织班级学生开展过滤水实验.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净化水实验,将班级学生平均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人,并为各小组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包括烧杯、漏斗、活性炭、滤纸以及浑浊的水样品等[4];其次,教师为学生示范正确的过滤操作,鼓励各小组学生参照过滤操作示范开展过滤水试验,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浑浊水样品净化的过程;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总结过滤实验操作的基本要领.实质上,本节课程中除水过滤实验支架外,教师还可以搭建蒸馏实验支架、水电解实验支架.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若课堂教学时间允许,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多种化学实验,以丰富学生的实验经验,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掌握某一实验操作的基本要领,而非直接背诵某一实验操作的要领,由此落实“做中学”的课改理念.
4 搭建资料支架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资料支架主要用于教学拓展,此类支架主要是以课内外资料为呈现形式的一种支架.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呈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完整地构建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在九年级下册“金属材料”一课,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常见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等.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资料支架,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板书时间轴的方式为学生呈现金属材料的发展简史,
同时为学生简要概述特定时间下金属材料的生产.如教师板书公元前4300年,为学生简要介绍自然的金、铜锻打工艺;板书公元前2800年,为学生简要介绍铁的熔炼工艺;板书1827年,为学生简要介绍铝的发现和使用等,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讲解下了解金属材料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密切联系.在新课教学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金箔的制作材料,启发学生明确金属具备一项重要的物理性质,即延展性.还可以立足生活经验为学生呈现生活性的材料,如应用铁制作菜刀、镰刀,而非铝,使学生关注铁的硬度大于铝的硬度;应用铜制电线,而非银,使学生关注银的韧性低、易于氧化等.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所搭建的课外资料支架、生活资料支架均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搭建资料支架帮助学生建构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5 搭建图表支架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图表支架主要用于教学归纳,此类支架主要是以图或表为呈现形式的一种支架.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呈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流程图、思维导图、知识汇总表格等,辅助学生建构知识.例如在九年级上册“水的净化”一课中,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图表支架,即呈现自来水净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并结合自来水净化过程图,为学生简要概述天然水转变为自来水的整个流程.
如在九年级上册“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课,本节课程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一部分知识,课程内容主要从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物质出发,了解常见的盐的性质与用途,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盐的知识.第3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图表支架,辅助学生学习新知,如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知识归总表格,见表1.
由表1所示,该知识汇总表向学生直观呈现了三种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填表的过程中,学生可发现三种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同时在师生探究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明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基本条件.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教师应将课程教学需求作为基础,设置与每一节课程教学需求相匹配的支架,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教学支架对于课程“教”与“学”的积极作用.总体来看,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该教学模式可以作为教师推动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1] 尚玉凤.初中化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9):125-127.
[2] 张义江.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23,39(15):53-55.
[3] 许宇伟.初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以“溶解度”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3(21):1-3.
[4] 马维林.初中化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3(4):8-10.
[责任编辑:季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