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角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2024-11-06 00:00:00赵琳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4年10期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基于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与综合能力,能够切实推动数学课堂的高效建设.基于此,文章从建构“问题链”、把握“探究链”、设计“迁移链”三个维度探究实施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大概念经历“引出”“融入”“应用”的过程,以保证数学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大概念;单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4)29-0065-03

收稿日期:2024-07-15

作者简介:赵琳(1981.9—),女,甘肃省宕昌人,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大概念是指知识深处的底层逻辑和核心思想,是对知识间内在关系规律的高度概括.而单元教学是指以整段教学内容为框架,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以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在大概念视角下开展单元教学,能够进一步推动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让知识间的关联更为紧密,形成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这样,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便可获得全面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1 建构“问题链”,引出大概念

“问题”是单元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1].大概念是对事实的抽象与概括,为了使学生理解大概念,实现对数学事实的有效认知,教师可采取建构“问题链”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由此有效引出大概念,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系统思考单元知识[2].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为例,开展单元教学分析.

1.1 以问题为载体,呈现单元大概念

在《整式的加减》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完成对“整式”“整式的加减”两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了有效呈现单元大概念,教师可以以问题为载体,设计连续性的思考问题,以此呈现单元大概念,帮助学生实现对大概念的理解,使其有效掌握单元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设计思考问题时,教师需要围绕“整式”这一大概念进行思考.一方面,在理解“整式”前,教师需要清楚地介绍“用字母表示数”“列式表示数量关系”“单项式”“多项式”等知识点;另一方面,需要具体介绍“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知识点,并完成“整式的加减运算”的教学.基于上述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以问题为载体,深入理解单元知识[3].至此,教师完成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单元知识的过程,且可以按照具体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对单元大概念“整式”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理解具体的单元知识点,完成对大概念的认识和掌握.

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系统地整理“整式的加减”单元知识,并将其转变为具体的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单元知识,使其有效认知单元大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以逻辑为基线,解释单元大概念

在完成“以问题为载体呈现单元知识”后,教师应依照知识的内在逻辑,组织学生开展对“整式的加减”知识的具体学习.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以“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线,继续通过“设置思考问题”的方式,进一步阐述单元大概念,让学生做到对“整式”知识的有效思考、扎实掌握[4].这样,当学生完成单元知识学习后,便可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教师便需要按照“先合并同类项,再去括号,最后加减运算”的逻辑过程开展单元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效理解单元大概念.首先,教师需从具体数学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有关知识.

问题1 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律计算下列各题:

(1)100×2+252×2;

(2)100×(-2)+252×(-2).

问题2 根据问题1中的方法,计算100 t+252 t,并说明理由.

问题3 根据问题2中的结论,计算下列各题:

(1)3+2; (2)3a-4a; (3)100 t-252 t.

基于这些数学问题,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这些运算之间的共同特点,让其从中总结规律.由此,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其次,教师需要提高知识学习难度,带领学生思考如何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同样,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问题,如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2×(13-16),(-6)×(12-13).然后根据这一解题过程,计算+(x+3),-(x+3),2(x+8)等.在计算时,学生需思考去括号的方法.通过以上问题,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去括号的有关知识.最后,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整式加减运算,强化学生对整式加减知识的理解.

在上述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组织学生学习与思考单元知识,并完成对单元知识的有效运用.这样既充分呈现了单元大概念,也让学生对大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和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2 把握“探究链”,融入大概念

大概念与单元核心知识有所不同,大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内容,而单元核心知识则是具体的知识点[5].基于此,为了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有效融入大概念,教师可采取设置“探究链”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产生探索大概念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对单元数学知识的认知与思考.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为例,进行单元教学分析.

2.1 串接单元知识,开启探究大门

在《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的相关概念、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及平移等知识.在具体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需要抓住单元大概念,即思考相交线与平行线,就是思考两条无限延长的线是否会相交.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探究任务,并借此做到有效串接单元知识内容,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2.2 落实深度学习,实现深入探究

在完成设计“探究链”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具体且深入学习,让学生深度掌握单元知识.在进行具体的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对探究任务的分析与解决,营造出积极探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效探究课程任务.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单元知识的深度学习与思考.

在学习“探究平行线及其相关知识”这部分单元内容时,可组织学生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落实深度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先结合案例讲授判定方法,再组织学生自主应用探究”的方式,以此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首先,教师需要讲授平行线有哪些判定方法,比如,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讲授案例时,教师需要一边讲授,一边用案例图示进行展示.例如,在理解“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时,教师可展示图1,并向学生详细说明判定方法.

在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判定方法的掌握,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定的练习内容.

练习:如图2,下列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有( ).

①若∠1=∠2,则AB∥CD;②若∠1=∠2,则AD∥BC;③若∠3=∠4,则AB∥CD;④若∠3=∠4,则AD∥BC.

除选择题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几何证明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此,教师组织学生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实现了对单元知识的深度学习,从而扎实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 设计“迁移链”,应用大概念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是开展单元教学活动应达成的重要目标.基于此,在开展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树立“为迁移而教”的教学思想,并通过设计“迁移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应用大概念,从而提升单元教学成效.

在《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后,需组织学生运用平行线判定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需设计“迁移链”,组织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比如,学生已理解“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若对其进行反向思考,“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学生思考、探究结束后,教师可列举具体的几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如图3,直线a∥b,c是截线,若∠1=120°,求∠2的度数.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学生易知∠3=∠1=120°,而∠2和∠3是对顶角,即∠2=∠3=120°.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可组织学生完成对其余平行线性质的应用思考.这样,教师便组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成了对平行线性质知识的深度学习.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设计“迁移链”的方式,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单元大概念,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应用,以此强化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充分掌握,提高其运用平行线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大概念思想,思考大概念为数学教学带来的益处.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开展单元教学,让数学知识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单元教学能够在大概念的引领下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1] 王婷.大概念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以“乘法”单元为例[J].理科爱好者,2023(6):209-211.

[2] 涂望星.大概念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一次函数”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2023(36):48-50.

[3] 杨倩.大概念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3(18):15-18.

[4] 王洁.大概念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以“生活中的负数”单元教学为例[J].新教育,2023(26):36-38.

[5] 支耀红.基于学科大概念视角的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6):75-77.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