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应更新教育理念,推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导向教育注重学生多样能力培养,契合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所需。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内涵出发,分析成果导向教育与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契合性,进一步提出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21世纪初,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获得显著成效。然而,基于现实的课堂观察,目前小学课堂教学并未完全实现对结果导向型教学的改变,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小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多样化能力,高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潜力,与目前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相契合。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内涵与原则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由美国教育家斯派蒂提出。[1]不同于现有课堂考虑的是学校能给学生提供什么,成果导向教育主张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生学习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将结果、目标、学习过程置于优先级。从学习成果目标来反向决定教学过程是成果导向教育的关键,其中重点在于:一是制定一套清晰的学习目标,系统所有组成部分都必须围绕这些成果进行展开;二是在系统中建立支持所有学生实现产出的条件和机会。[2]虽然成果导向教育常见于高等理工科课堂中,但其实质是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不局限于某一种课程类型,相反适用于多个学段、多种科目的教学课堂当中。目前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国内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仍需要更大发展,因而本研究讨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应用于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可能性,意在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多样化发展,为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借鉴。
不同于应试教育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参考成果,相反,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所指的“成果”则是指5ab68fb4212e92ac89c9c1b4f1748577项目完成的预期结果,基于此,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学生的产出为参照,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对教学加以改进,以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体现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个特征。[3]该教学理念主张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三个原则。
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效能感。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学习可以促进学习的成功,强调学生之前的学习经验和信息会促进本次学习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认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不应局限于单一教法,而应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乐观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最后,要用新视角看待学校教学。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坚持学校在学生教学中的能动作用,认为学校和科任老师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积极调整,提供学生达到能力结果的条件,因此学校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
(二)成果导向教育实施的要素
一是预期学习成果。成果导向教育要求在学习开始之前设立最终的学生能力目标,以作为安排学习过程的有效参考。出于可操作性的考虑,学习成果应具有可描述性和可测评性,因此,需要将预期学习成果可视化为绩效指标,将其作为组织阶段性测量的衡量标准。
二是输入与过程。成果导向教育要求教师按照预期成果来进行课程规划,其中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并确定教学策略。在课程体系上,结构应与学生预期达到的能力结构对应,所开设的课程都要明确能对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具有作用。这要求学生以具备预期学习能力结构作为结束课程的最终标准。在教学策略上,成果导向教育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成果导向教育的个性化教学当中,老师在准确摸清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的前提下,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为不同学生制定对应的教学方案,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
三是阶段性测量。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评价聚焦在学习成果上。采取多样性和梯度化的衡量尺度,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评价强调学业成果的达成,专注于学生的个体能力的纵向发展,而不在意学生间的横向比较。 针对每位学习者的能力水平,给出从不熟练到优秀不同的考核级别,实施针对性考核,通过对学生掌握状况的具体了解,为教师指导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四是实际结果。成果导向教育以不同的学习目标把学生的学习进程分割成不同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将以每个阶段学习目标的完成来实现整个教育项目的推进,最后达到预期结果。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因此不同学生将会花费不同的时间和精力、采取不同路径和方法,以实现同一学习目标。
现有小学成果导向教学的问题探究
成果导向教育与我国当前的小学课堂教育模式异曲同工,因此,成果导向教育与中国教育模式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契合性。然而,现有小学课堂运用成果导向教育出现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目标设定、评估标准、资源分配、教师专业发展四个方面。
(一)目标设定的模糊性
成果导向教学要求明确、具体的目标设定。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产生脱节,需要对成果导向理论加之调整以适应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同时制定者在目标设定上的能力受到过往课堂授课制的限制,在新的教学方法上需要有更多的经验探索与交流。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往往过于宽泛,若直接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项目详细目标运用于项目之上便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这导致教师和学生难以明确学习的具体方向。
(二)评估标准的不一致性
首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实施上需要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这体现出教育的公正性。然而,成果导向教育未普及于各个地区,其评估体系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存在差别,缺乏统一和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和方法。这不仅会使得不同教师和学校在评估同一学习成果时出现差异,还会影响成果导向教育的进一步推广。
(三)资源分配不均
成果导向教育要求能联系不同学科,同时要求授课应提供项目所要求的资源受到学校所在地区与学校的社会情况的制约。首先,学校在有限的资源下,可能更倾向于将资源集中在能够直接反映成果的科目上,忽视如艺术和体育等重要的科目,这便对学生的全面素养提升存在阻碍。其次,成果导向教育要求不同项目需要配备不同设施设备,设备的购置会受到学校财政能力、地区支持等的限制,这无疑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难题。
(四)教师专业发展不足
由于当前培训以教育学、心理学与专业知识为主,教师培训较少涉及成果导向项目实践方式与经验。然而,成果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需要有跨学科协作能力。因此,在任教师接受的相关培训与支持明显不足,缺乏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和经验支持;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程度不充分,这两点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影响成果导向教育在小学课堂中的实施。
成果导向教育的小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针对现有小学成果导向教学的问题,当前成果导向教育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需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改进。
(一)细化成果导向教学目标
在小学教育领域,细化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策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课堂教学,其改革目标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并进行反向教学设计。成果导向教育要求小学课堂的教学要以课节为单位规划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问题所需培养的学生能力与阶段目标能力相一致,并利用数据分析来呈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可通过融合SMART原则,将宏观的最终产出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测量、相关、可达成和有时间限制的微观学习目标,更精确地指导学生学习。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参与度的提升、课程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家校沟通的加强,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目标细化框架。这一框架不仅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而且通过定期审查和数据驱动的决策过程,确保了教学目标的持续适应性和有效性,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
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是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公正性的关键。为此,应当基于明确的成果导向教育目标和学习成果,开发一套统一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和程序。通过实施这些评估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进行客观、一致的测量,从而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指导教学实践的调整,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此外,统一评估体系的建立还应考虑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指向学生的多样性发展,确保学生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展示其学习成果。这种系统化的评估方法不仅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得以通过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三)合理均衡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资源需要考虑不同科目之间与不同学校之间的均衡。在不同科目之间,教学资源需要覆盖全体学科。需要确保每个学科都能获得足够的教师资源、教学材料和课程时间,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需求。同时,在不同学校之间,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是实现教育平等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教育决策者和学校管理层应当参考往年数据,以合理均衡的方式分配财政资金、教学材料、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等教育资源。通过运用基于数据的资源分配模型,确保资源配置与学校学生的具体需求相匹配。
(四)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要素。教师专业发展不足可能导致教学方法的陈旧,忽视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需求。因此,学校须重视教师的持续教育和专业成长,提供定期的成果导向教育在职培训、专业研讨会、学术会议参与机会以及与教育专家的交流合作机会。[4]此外,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项目,通过这些措施,教师能够不断更新其教学技能和知识,提升成果导向教学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从而更有效地满足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小学阶段学生学习需求,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目标设定的模糊性、评估标准的不一致性、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旨在通过明确目标、统一标准、公平分配资源、提升教师能力,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高效和个性化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Spady William G.. Choosing Outcomes of Significanc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Journal of the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a,1994,51(6):18-22。
[2]Spady William G.. Outcome-Based 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Arlington,1994:12-14+20。
[3]施晓秋:《遵循专业认证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5):154-160页。
[4]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建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厚育新时代大国良师》,载《中国教育学刊》,2022(09):1-6页。
作者简介
谢炫琛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刘念雨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