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教育计划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教育变革,其政策逐渐向促进多元国际合作延展。目前来华留学生文化培养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缺乏地域特色、内容缺乏跨文化交流以及课程形式单一等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地域文化的导入对留学生教育意义重大,因此,可以尝试将“地方性语言+艺术”融入教学课堂,以提升来华留学生对地方性文化的认同感与学习积极性,助力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推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将来华留学生计划作为政治外交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期望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国际合作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逐步朝教育强国大步迈进。纵观从2010年国家提出的《留学中国计划》到2018年提出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和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政策文件,可以发现来华留学生教育方向已由刺激数量、扩大规模向提升质量、完善教学机制转变。[1]
我国高等院校作为接受来华留学生的主要机构,在来华留学生规模迅速扩张的十年间,已担负起传扬中国优秀文化和促进中外交流的主要责任。近十年来,我国各高校面向留学生开设大量传统艺术课程,留学生从中深入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但由于缺乏当地地方性艺术与语言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留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因此,尝试将“地方性语言+艺术”的形式融入来华留学生教学中,可以快速培养来华留学生地方性语言交际能力,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进一步增强对当地文化的认同,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具备多样性但缺乏特色
近年来,各高校为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开设大量中国历史、文学和艺术相关的课程。[2]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化与社会》,课程涵盖中国历史、文化、哲学、宗教、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中国艺术与文化》,课程包括中国绘画、书法、音乐、戏剧和雕塑等艺术领域的内容,学生可以学习和实践各种艺术形式。武汉大学开设《中国文化之旅》,课程组织留学生参观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提供实地文化体验。目前大多数文化相关课程侧重特定的文化讲授,课程设置通用但缺乏地域性特色,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所涉猎,但存在对所处地的相关地域文化理解不够全面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缺乏跨文化交流
目前,各高校虽然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类课程,以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但往往忽视了课程内容中的跨文化交流元素。首先,文化类课程通常侧重于向留学生传授中国文化的知识,但忽略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这些课程往往缺乏与中国文化的互动性和跨文化交流元素,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文化信息,而不是积极参与跨文化对话。同时,课程内容缺乏真实的文化交流,内容往往集中在中国主要文化的内部特点,未能结合当地特点进行沉浸式跨文化交流的机会,限制了留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他们所学的能力。
(三)课程形式单一,缺乏文化互动体验,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据调查,针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言文化课程授课,主要采用教科书、多媒体、板书等教具,授课形式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在教室封闭空间中,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源的形式传播文化效率不高,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大大影响了留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由于来华留学生普遍汉语水平较低,这一客观原因致使他们无法频繁地采用线上资源进行自学,进一步加剧他们自主、高效学习语言文化的问题。
“地方性语言+艺术”融入来华留学生
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一)“地方性语言+艺术”概述
中国作为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地方性语言和地方性艺术。不同地方的艺术存在形式往往与地方语言存在密切联系,它们互相影响并反映当地文化、传统和历史。[3]四川省传统戏剧川剧是以四川方言为语言基础的地方性戏曲。四川方言与当地文化元素贯穿剧情之中,其独特的对白设计和四川话独特的语音、语调等语言的表现力让川剧艺术变得更加生动。[4]唐卡绘画是西藏传统的宗教绘画形式,主要反映西藏地区的风景、地理特点和文化元素,其绘画内容与藏语也存在紧密关联,画面中常出现佛教经文和祷词,以此传播佛法、教义和文化,唐卡绘画与藏语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唐卡成为西藏文化和宗教的生动体现。宿迁花灯是江苏宿迁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通常在节庆场合中表演,演员以歌谣、舞蹈元素伴随花灯的形式进行表演,歌词以宿迁方言展现地方文化、历史与民间传说;花灯的形态多以表现当地水乡风光和传统建筑为主,极具当地特色的花灯元素与宿迁方言,共同创造出当地独特的地方性文化与艺术氛围。
(二)地方性语言与地方性艺术之间的联系
地方性语言与地方性艺术都是该地域人民在历史漫漫长河中世世代代创造的一种具有当地鲜明特征的地域文化,向世人展示当地独有的人文特色、历史印记和精神魅力。[5]地方性语言是地方性艺术的重要创作载体,是构成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与最小组成元素。许多地方性艺术表达主要通过视听感官通道进行传达,例如地方性戏曲依赖于独特的地方性语言,将故事通过演与唱的方式表达,掌握地方性语言有助于深刻理解地方性艺术的文化内涵。地方性艺术是地方性语言的重要传播载体,地方性语言可通过地方性艺术作为传播媒介进行传承与推广。许多地方性艺术通过独特的地方性语言展现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地方性戏曲的唱词和对白均通过地方性语言表达,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地方性语言的发音、词汇和句式,对地方性语言的传承与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地方性语言与地方性艺术共同构成当地璀璨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两者均为地域性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地方性语言丰富了地方性艺术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地方性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地方性艺术提升了地方性语言的接纳度,为地方性语言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展示平台,两者的结合有利于将当地文化记忆、脉络、知识和精神进行更有效的传播和传承。
(三)融入来华留学生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了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借助地方性艺术与地方性语言的特色文化资源,可使来华留学生沉浸式体验当地特色文化,更深入、更深切地理解当地渊源的人文文化、丰富的历史背景,亲身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地方性艺术为桥梁学习地方性语言,是最快捷、有效的跨文化学习手段,有助于来华留学生更快地突破语言与文化交流障碍,减少文化误解和因跨文化产生的理解冲突,更好地与当地人沟通交流,融入学生群体,适应当地生活,为后期更好地开展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二是有助于高效建立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跨文化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在地方性艺术与地方性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不同文化的异同,帮助其打破固有观念,拥抱地方文化,理解其发展历程与核心价值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一步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理性认识、深刻理解和充分认可,最终达成对中国文化强烈认同的目的。三是搭建了宣传地域文化形象的途径。地方性语言与地方性艺术的学习、吸收和内化,使来华留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建立中国璀璨文化的认知,学成归国后将知识“带回去”,成为全球范围内中国文化的感知者和中国形象的有力宣传使者。通过来华留学生社交媒体、日常交流和讲座研讨等传播形式,向海外积极宣传优秀的中国文化,在文化交流宣传中提升中国的文化形象和国际地位,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
“地方性语言+艺术”融入留学生本科教育的
实践路径——以重庆为例
重庆作为西部直辖市,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历史名胜与艺术宝藏。从古至今,重庆流传继承了许多璀璨的文化产物,例如我国民族文化最鲜明的巴蜀文化,最为独特的陪都文化,全世界著名的饮食文化等。同时,重庆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3项,包括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曲艺、传统舞蹈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重庆方言也因风趣幽默、极具代表当地人性格和生活方式的特点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依托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来华留学生教育,对于重庆各高校培育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拥有显著的资源优势。
(一)以加强地方性文化认知为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在文化导论模块中融入重庆地方性文化、历史、地理等知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重庆。其次,将巴渝极具代表性且适合进入课堂的传统艺术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重庆梁平木版年画、铜梁龙等,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制作年画与铜梁龙,使留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加深对重庆文化的理解。在地方性艺术讲授过程中融入重庆方言,地方性艺术的起源、发展与制作讲解过程中加入重庆言子,使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通过听觉刺激强化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重庆地方文化认同。面向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仅需要深入讲述艺术的本源,还应与时俱进展现其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为留学生量身打造教学内容。
(二)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线上自学与线下群学、互学和实践的方式,在不影响理论知识获取的同时增加参与和体验的环节。相比传统课程形式iDjaiRIT5UhhQsH4UIEjSbRJv4XMYzcdzXGW7d6RwFk=,可在同样学时的课程中实现知识从线上自学了解到线下互学内化和实践深化的过程。课上善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整合视频、音频、动画、图片和文本等形式的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地方特色,提升留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兴趣。采用“语伴计划”增强留学生与本地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文化分享,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工作坊的形式,为留学生提供地方性文化和语言为主导的学习场景,在主题性活动中深入体验地方艺术、学习地方性语言,并与本地学生建立联系,形成后期的合作与交流。此外,鼓励让课堂走出去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将课堂搬到艺术的所在地,参加相关的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在真实的场景中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实地体验艺术、语言与文化的生动表现形式,提升留学生对地方性文化的认同感。
(三)加强与地方性艺术家间的合作,优化师资结构
地方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7KdyaGcxzCuPaBTsf+nezK89kAtRoXphi0wayhiLTVk=样化的表现形式,与传统文化艺术家开展合作,可提升课堂教育质量、满足来华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开展联合课题、学术研究项目等合作方式,邀请艺术家进入课堂,定期以讲座、工作坊、艺术沙龙、研讨会等形式组织教学,为学生深度剖析地方性艺术、语言与文化,培养留学生对地方性艺术的研究兴趣,鼓励留学生独立探索。
(四)运用留学生资源搭建重庆地方文化传播通道
针对留学生的培养不仅需关注文化的内化,更应着眼于文化的向外传播,以留学生作为桥梁和通道,将重庆地方文化带到其生源国,促进重庆本土文化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传播。利用留学生社交媒体资源和渠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分享重庆本土生活和学习等内容,以时下年轻人更容易接纳的方式开展地方文化的传播推广,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重庆地方文化。通过多媒介传播,树立重庆的海外形象,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
结 论
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瑰丽奇特的巴蜀民俗文化,其独特的地方性文化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加强地方性艺术家的参与,以及利用留学生资源搭建传播渠道,可以有效实现“地方性语言+艺术”融入留学生本科教育的目标。通过学习地方性语言与地方性艺术,增强留学生对重庆文化的认知,深化对中国多元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留学生凭借自身获得的教育,在毕业后成为重庆文化的传播者,进一步推动重庆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本研究为类似背景下的地方性语言和艺术融入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健云:《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与发展走向》,载《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03):31-37页。
[2]董东栋:《文化自信视域下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策略研究》,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07):127-131页。
[3]崔正青、冯乃辰:《“一带一路”来晋留学生教育“本地特色化”策略研究》,载《国际公关》, 2023(16): 131-133页。
[4]李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2):135-141页。
[5]鲁晶晶、梁敏、李萧红:《“一带一路”背景下“艺术+语言”人才培养路径探析》,载《新西部》, 2019(26):45-46+101页。
作者简介
谢文婷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