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陕北民歌”文化品牌建设路径

2024-11-06 00:00仝筱菲
新西部 2024年10期

陕西省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聚全省力量建设“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陕西戏剧”“长安画派”“陕北民歌”等特色文化品牌。其中,“陕北民歌”既是重要文化品牌,亦是知名文艺品牌,新时代“陕北民歌”品牌建设发展成绩斐然,本文在建设现状、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以法规制度为“陕北民歌”保驾护航;二是以多元融合令“陕北民歌”百花齐放;三是以上品佳作为“陕北民歌”新增经典;四是以数字技术令“陕北民歌”恒久典藏;五是以陕北方言为“陕北民歌”锦上添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1]陕西省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聚全省力量建设“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陕西戏剧”“长安画派”“陕北民歌”等品牌。其中,“陕北民歌”既是重要的文化品牌,亦是知名的文艺品牌,新时代“陕北民歌”建设发展收效颇丰。

新时代“陕北民歌”文化品牌建设现状

一是发挥“陕北民歌”文化政策引导作用。十余年间,陕西省着力推进“陕北民歌”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分别从法规制度、讲话精神、政府工作报告、布局措施等多方面对“陕北民歌”健康发展加以科学指导与有效保障。2014年发布实施《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确保“陕北民歌”在内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有序建设,稳健发展。2015年推动落实“2015中国陕北民歌传承与创新工程”,旨在以普查调研传续民歌事业,以持续发展书写民歌新貌。2023年组织召开“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同年印发实施《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2024年公开发布《陕西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均体现着建设“陕北民歌”文化品牌的时代意义与文艺价值。

二是落实“陕北民歌”非遗品牌保护机制。近二十年间,陕西省坚持致力于“陕北民歌”非遗品牌保护工作,主要从保护民歌项目、倡导代际相传、增强品牌实力、拓展品牌流量等方面实现规范化保护与连续性建设。“陕北民歌”非遗规范化保护落实较早、规格较高,其于2007年入选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Ⅰ-5),并于次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Ⅱ-73)。“陕北民歌”非遗传承人队伍整体较强、水平较高,诸多人才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王向荣、贺玉堂为“陕北民歌”国家级传承人。

三是鼓励“陕北民歌”歌词歌曲出版发表。许多年来,陕西省关注“陕北民歌”词曲出版发表工作,基本围绕原有民歌与新作民歌展开,包括原有民歌全辑选辑、新作民歌发表出版等。“陕北民歌”统摄类书籍视野宏阔、领域全面、文献扎实,极具存藏、流传、研究价值。此类书籍如《延安文艺档案》《陕北民歌版本系览》《陕北民歌大典》等。“陕北民歌”选编类书籍有所侧重、特点突出、可堪代表,具备科普、传播、学习价值。该类书籍有《永远的信天游——精选陕北民歌108首》《陕北经典民歌(汉俄对照)》《陕北民歌300首——找回祖先的声音》《陕北民歌精选》等。“陕北民歌”新作类词曲展现时代、描绘风采、记录生活,具有传唱、交流、文艺价值。这类书籍如《歌满黄土地——原创信天游音乐作品精选》《陕北艳阳秋——马政川原创歌曲精选》等。此外,新作民歌《陕北绿了百姓笑了》入围“中宣部第九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

四是增强“陕北民歌”现场演艺实力名气。十余年来,陕西省全力扶持“陕北民歌”现场综合演艺工作,主动将“陕北民歌”请出陕北黄土高原,推向祖国辽阔大地。“陕北民歌”从黄土高原唱到省会西安。“陕北民歌大舞台”坐落在西安市碑林区体育馆东路西侧,自2014年推出演艺品牌至今已逾十载春秋,其特色演艺有“印象陕北”“‘春之歌’民族音乐会”等。“陕北民歌”从陕西省域唱到全国多地。近几年,“陕北民歌”关注度和流量值与日俱增,既有赴首都北京的“‘歌从陕北来’陕北民歌进京专场文艺演出”备受赞誉,还有赴全国多省的“‘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喜得成功。

五是重视“陕北民歌”人才建设综合体系。多年以来,陕西省十分重视“陕北民歌”人才梯队建设工作,主要基于高校学历教育、实践研学教育、社会培训教育、师徒传艺教育等方式进行。省内部分艺术类、综合类高校注重“陕北民歌”专业人才培育,如西安音乐学院、延安大学、榆林学院、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等,发挥地缘资源优势,精心培养民歌人才。一些高校还较为注重研学实践,与陕北民歌博物馆、陕北民歌大舞台等单位开展实践交流。社会培训为陕北民歌爱好者提供锻炼平台,榆林市先后开办了“陕北民歌传习所”和“陕北民歌第二传习所”。师徒传授是继承“陕北民歌”的重要方式,“陕北民歌”国家级传承人王向荣,省级传承人雒胜军、王玉成等均主动响应“传帮带”。

六是丰富“陕北民歌”科普教育宣传方式。近些年来,陕西省大力促成“陕北民歌”科普场馆兴建工作,分别着眼于线下民歌实体博物馆建设与线上民歌数字博物馆运行等。“陕北民歌博物馆”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榆林市榆阳区文化宫路西侧,自2018年接待参观至今已六年有余。“陕北民歌博物馆”七字墨宝为贺敬之先生书就,博物馆内设“千年老根黄土里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满天星星一颗颗明”“信天游永世唱不完”“陕北民间音乐艺术专题展区”“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等展览,依托实物展出、随程讲解、民歌演唱、创设情境等实现“沉浸”参观研学。“陕北民歌博物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均有数字博物馆可供线上参观。

七是探索“陕北民歌”多元联合融通共赢。近年来,陕西省锐意拓展“陕北民歌”适配融合发展工作,主要表现为陕北民歌与影剧歌曲、现场演艺、文化旅游等的契合。诸多影视剧以“陕北民歌”提示人物故事,如电影《大漠雄心》和广播连续剧《石光银》都以《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老祖先留下人爱人》等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作为该剧插曲。知名剧目以“亦歌亦剧”呈现演艺内容,其中,陕北民歌剧如《黄河船夫》《黄河恋歌》《延河谣》,陕北民歌舞剧如《永远的信天游》《挂红灯》,陕北民歌情景音画剧如《陕北陕北》等。本地景区以“陕北民歌”带动文旅流量,如延川黄河乾坤湾景区、统万城遗址博物馆等均辅以“陕北民歌”欣赏。

八是搭建“陕北民歌”传播传唱体验平台。多年来,陕西省不断勉励“陕北民歌”全民演唱传播工作,多次举办多彩多样的“陕北民歌”演唱比赛。省市县(区)组织举办“陕北民歌”演唱比赛,如举办多届的“陕西省陕北民歌大赛”,颇受欢迎的“延安市陕北民歌大赛”“陕北民歌新时代——榆林·陕北民歌大赛”,近日举办的“‘放歌新时代·唱响宝塔山’——宝塔区第一届陕北民歌大赛”等。鼓励积极参与体验“陕北民歌”全民比赛,如好评如潮的“‘唱响新时代放歌迎未来’——2023陕北民歌群众广场歌汇”,平台新颖的“歌从陕北来——2024陕北民歌抖音挑战赛”等。激励群众积极投身“陕北民歌”新作比赛,如饱受期待的“高原放歌——2024原创陕北民歌歌曲征集活动”等。鼓励高校定期开办“陕北民歌”校园比赛,如榆林学院的“‘歌从陕北来’——榆林学院首届陕北民歌大赛”,延安大学的“延安大学‘鲁艺杯’红歌唱响大赛”等。

九是促进“陕北民歌”国际展演文艺交流。十多年来,陕西省积极开展“陕北民歌”国际演出交流工作,其国际化途径主要表现为陕北民歌境外演出,以及邀请外宾前往观摩等。历年举办的颇有陕北特色的出境展演,如“陕北民歌维也纳新春音乐会”“‘聆听·中国’陕北民歌音乐会”“‘文化陕西’(柏林)旅游推介会”等。今年举办的展现陕北风格的实践活动,如“中国非遗——陕北民歌展暨国际非遗交流互鉴活动”“机遇中国看陕西——2024年驻华外交官陕西行”“弘扬传统文化 品味中秋古韵——邀外国人过中国节”等。“陕北民歌”在国际交往之间逐渐“声”入人心。

新时代“陕北民歌”文化品牌现存问题

一是“陕北民歌”具体法规制度亟待出台完善。就陕西省地方性法规来说,2014年实施至今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对包括“陕北民歌”在内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宏观规范作用。目前,“陕北民歌”文化事业如火如荼,亟待出台具体指导“陕北民歌”建设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二是“陕北民歌”文化品牌发展亟须全面推进。“陕北民歌”文化品牌建设所涉领域较多,亟需多方协同,齐头并进。例如,“陕北民歌”兴办活动方面,需要强化民歌展演、民歌比赛的品牌性、定期性与连续性。“陕北民歌”多元融合方面,除了与文学艺术合作,与文化旅游合作之外,还需要多方开拓、努力尝试与其他更多领域的融合协作。

三是“陕北民歌”新作词曲作品仍待成为经典。多年来,基于我省多项文艺扶持政策,先后诞生诸多品质较高的“陕北民歌”新作品,其中部分作品实现高规格、高质量的评优获奖。然而,“陕北民歌”新作品普遍存在的品质提升问题仍待思考推进。

四是“陕北民歌”数字化数据化建设尚需全局谋划。“陕北民歌”数据化建设与数字化发展任重道远,需全局统筹,整体规划,分项落实,继而逐步完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标准来看,文化和旅游部于2023年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实数字化理念具有建设性作用。当下,亟需根据“陕北民歌”数字化现状,出台指导性意见建议。“陕北民歌”数字化资源整合方面,数据建设的全面性、可靠性、技术性尚需提升。“陕北民歌”数字化资源采集方面,采集流程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尚需加强。

五是“陕北民歌”所据陕北方言确需科普宣传。在“陕北民歌”中,方言演唱、方言表达、方言词语往往引人入胜,陕北方言对于陕北民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在“陕北民歌”文化品牌保护建设当中,对于陕北方言的系统科普与广泛宣传确需加大力度。

新时代“陕北民歌”文化品牌发展建议

一是以法规制度为“陕北民歌”保驾护航。以秦腔建设发展为参考,以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实施为依据,以“陕北民歌”文化品牌迫切需求为契机,以综合深入调查研判为前提,适时制定出台促进“陕北民歌”发展相关法规制度,精准指导“陕北民歌”非遗事业持续发展。

二是以多元融合令“陕北民歌”百花齐放。其一是鼎力扶持“陕北民歌”品牌性活动。依托“陕北民歌”高级别比赛,如“陕西省陕北民歌大赛”“延安市陕北民歌大赛”等,将其建设成驰名陕西、闻名全国的民歌类专业比赛。立足“陕北民歌”全民性比赛,如“歌从陕北来——2024陕北民歌抖音挑战赛”等,将其打造成服务群众、传播非遗的民歌类文娱比赛。其二是持续激励“陕北民歌”多领域融合。以《黑神话:悟空》电子游戏与“陕北说书”有机融合为启发,积极思索并主动尝试“陕北民歌”与影视、文旅、动漫、游戏、手办等的协作之路。

三是以上品佳作为“陕北民歌”新增经典。其一是积极谱写“陕北民歌”时代性新作。“陕北民歌”因时而歌,有感而歌,时代性造就其独特魅力。近年新作民歌《陕北绿了百姓笑了》即从时代性出发,以民歌形式道出陕北治沙卓有成效,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美丽面貌。其二是着力书写“陕北民歌”人民性新作。“陕北民歌”因事而歌,为人而歌,人民性成就其艺术特色。时代性与人民性是经典民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四是以数字技术令“陕北民歌”恒久典藏。其一是编撰发布“陕北民歌”数字化手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为范本,组织编撰“陕北民歌”数字化流程操作指导手册,从数字化采集、录入、编辑、处理、呈现、运用等方面进行细致指导。其二是规范采集“陕北民歌”综合性数据。培训学习、全面掌握、依规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第三部分:传统音乐”等采集方法,在往后的数字化采集中做到有“法”必依,对所采民歌数据负责。其三是建设完善“陕北民歌”网络数据库。依托“中国音乐家协会陕北民歌研究会”“陕北民歌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陕北民歌”数据库建设,普查民歌现有资源,并转化为数字化形式。

五是以陕北方言为“陕北民歌”锦上添花。其一是多方科普“陕北方言”。以《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B2-14陕西省的汉语方言”[2]内容为依据,从方言分区入手进行科普。其二是综合宣传“陕北方言”。可依托“陕北民歌博物馆”线下线上展厅,增设“陕北方言”展区,以文字描述、图片展示、讲解员讲述、文物展出、纪录片播放等方式,宣传“陕北方言”的历史发展、方言分区、方言特点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2015-10-1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25-232页。

作者简介

仝筱菲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汉语史、文化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