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演艺走在全国前列,新时代以来,“跟着演艺游陕西”已成为全国“现象级”文旅潮流。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基础上,陕西旅游演艺形成多样化的演绎主题,并且大型演艺与微演艺并重。在对文化的创新展示中,陕西旅游演艺形成了与景区深度链接、融合不同艺术门类、注重互动感设计的特点。作为激发旅游演艺创新活力的手段,现代科技让演艺的舞台景观美学增强,而且为游客带来了更加真实可感的沉浸式体验。越来越多的演艺走进城市生活场域,开辟出众多演艺新空间,在空间载体、观演关系、文化消费等方面带来诸多新意,让古老的陕西散发着朝气蓬勃的现代气息。
如今精彩纷呈的旅游演艺,已是陕西文旅产业亮点,“跟着演艺游陕西”是“现象级”文旅潮流。陕西现有演艺产业链群企业2000多家,大型营业性演出超过六成观众来自外地。《长恨歌》连演十九年累计票房已达22.4亿元。2023年,《长恨歌》与《驼铃传奇》《延安保育院》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影响力持续扩大。一种新文艺样式——旅游演艺已然诞生。它汇集多种艺术元素,博采众长,是文化传播重要载体,不仅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旅游体验,而且刺激和拉动陕西旅游消费,产业链辐射带动成效显著,成为陕西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陕西旅游演艺发展概况
作为文化强省与旅游强省的陕西,旅游演艺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82年,陕西省歌舞剧院在西安推出中国第一台仿古乐舞《仿唐乐舞》,改变了“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传统旅游方式,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普遍欢迎。此后,旅游演艺在陕西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传播地域文化、彰显地域风情的重要载体。2006年,陕旅集团发掘华清宫景区资源,以白居易传世名篇《长恨歌》为蓝本,将历史故事与实景演出相结合,以舞剧《长恨歌》重现一千三百多年前华清宫里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并将其打造成为陕西文旅的一块“金字招牌”。
新时代以来,陕西一直在努力探索以演艺赋能文旅发展的路径。围绕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布局、建设文旅平台,成功推出唐文化主题街区——大唐不夜城和长安十二时辰。在其空间内植入一系列旅游演艺产品,从最开始的“不倒翁小姐姐”“敦煌飞天”,再到后来的“盛唐密盒”“霓裳羽衣舞”“极乐之宴”等,拓展、衍化唐长安城经典IP,并经由媒体传播,扩大了知名度与影响力。外来资本也进入陕西,打造了《西安千古情》《驼铃传奇》《再回延安》等演艺。近年,陕西大力发展驻场旅游演艺,加强科技手段运用,也与全国其它地区乃至国外优秀演艺人才和团队合作,创作出《无界·长安》《丝路之声》《赳赳大秦》等力作,长安乐文化艺术中心、琴音剧场、赳赳大秦演出剧场成为西安文旅的新地标。
陕西旅游演艺百花齐放,在主题层面,以历史类主题为主体,又形成多样化演艺主题。陕西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游客来陕西旅游观光的重要理由。观一场大型历史主题演艺,是与历史接触的绝佳选择。《长恨歌》《西安千古情》《驼铃传奇》《复活的军团》等演艺,给游客提供了沉入历史游弋的机会。在三秦大地丰厚的文化土壤中,还孕育出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质朴鲜活的民俗文化、时尚活力的青年文化。红色演艺《延安十三年》《延安保育院》《再回延安》让游客回味难忘的峥嵘岁月,《无界·长安》《大秦腔》带领游客探索非遗的无限魅力,还有相声、脱口秀、摇滚乐、先锋话剧等演艺,抒发新时代青年的生活感受。各式主题旅游演艺美美与共,共同照亮了陕西文化天空,让游客认识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城市与乡土同在的陕西。
陕西还注重发展微演艺,彰显“西引力”。在专业剧场中上演的大型演艺,以恢弘场景、磅礴气势、跌宕故事,让游客感受强烈的震撼与冲击力。相较之下,场景较小、演出时间较短、观看距离较近的轻量化微演艺,则让游客拥有更加亲近的文化体验。微演艺因为体量较小,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从而不断推陈出新。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演艺节目已经经过数次迭代升级,新添了《簪花仕女舞》《万邦来朝》《长相思》《琵琶行》等微演艺演出,为游客带来新体验。微演艺还走出景区,走上街头等城市空间。西安南门城门洞内的乐队演出,歌手与周围的观众友好互动,为古城注入了艺术气质。
旅游演艺让文化“活”起来
近年来,不论是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还是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抑或是《长恨歌》带来的顶级BE美学。一个个演艺IP的“出圈”,让陕西的文化魅力展现在世人眼前。旅游演艺将静态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让文化“活”起来,从而开创了陕西文艺新境界,出现了几个特点:
首先,旅游演艺与景区深度链接,互相成就。旅游演艺与演出景区,共享相同文化主题,具有极强适配性。“旅游演艺是文化‘在地性’的最佳表达方式之一。”景区蕴含的历史文化,需要演艺艺术化地激活并加以呈现;演艺则以景区所承载的“在地性”文化为基础,进行开掘。《长恨歌》在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圣地华清宫上演,《欢乐之声》驻场于丝路欢乐世界的琴音剧场,《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在南门登场。游客来到景区,不仅可以游览历史人文景观,还能观赏到呈现同一文化主题的演艺。
其次,演艺大胆吸纳各种艺术门类,具有“融”的特性,突破了单一的文艺表演形式,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文旅观演新体验。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无界·长安》中,八个段落采用了秦腔、皮影、老腔等不同文艺形式。金延安景区的《延安十三年》虽以舞蹈为主,但也融入了信天游、腰鼓、三弦等。陕西旅游演艺注意融入陕西文艺形式,因而使游客在观赏中,与三秦文化链接加深一层。
不可忽视这些“出圈”演艺IP有沉浸式体验。现代人们在旅游中的参与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化体验热度也越来越高。“不倒翁小姐姐”的一眼万年,让人欣喜。“盛唐密盒”的两位大人抛出问题,台下游客们开动脑筋。演艺IP广受欢迎的背后,是游客参与互动的需求被看见。与静态观赏相比,沉浸式演艺让游客由旁观者变成主动参与者,产生了更多情感共鸣,从而拥有一段难忘的旅途回忆。
科技激发旅游演艺创新活力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旅游演艺的创作与表现手法创新发展。全息技术、人工智能、VR、AR等现代科技,已经成为激发旅游演艺创新活力的手段,不仅让演艺的舞台景观充满美学意味,而且为游客带来真实可感的沉浸式体验。
旅游演艺是一种场景化产品。它需要通过空间与氛围的营造,打造出新颖的场景来吸引观众。现代科技助力旅游演艺创造出更加虚实相生场景,让游客拥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长恨歌》演出十九年,常演常新的背后离不开科技赋能。冰火版《长恨歌》在场景营造上下足了功夫,古典飞檐上霜雪铺陈,倒挂着晶莹剔透的冰凌。在电声光技术的加持下,“渔阳鼙鼓动地来”之时,湖面上熊熊火焰喷涌,在场观众感受到滚滚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子穿越到历史现场。
科技不仅助力于旅游演艺舞台升级,还让观众的座位形态有了变化。不同于传统剧场中的固定座位,一些旅游演艺以双重机动设计,让座位可移动。《驼铃传奇》将观众席置于一个可360度旋转的巨大圆盘上,四周由多个舞台环绕。幕间转场时,座位会整体缓慢移动至下一个舞台前,也因此被称为“会跑的实景演艺”。在《西安千古情》演出过程中,座位会配合剧情左右移动,便于“兵马俑”从台上走到观众席中,马匹和骆驼就在观众身边的廊道上奔跑而过。置于动态的座位之上,观众得以更好地与舞台进行交流,从而获得更强烈的视听感受。
科技不止在技术层面使旅游演艺提质升级,更是深入到主题探索层面。《无界·长安》主创团队在《传奇》篇中将目光从历史深入望向未来,借助新媒体艺术视觉构建起宏大的时空场景,让古老威严的兵马俑方阵在虚拟宇宙中苏醒,从而为观众带来思索:在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回望和续写中华文明的永恒传奇?
演艺新空间服务美好生活
作为一种新文艺形态,演艺服务于游客,以亲和近人的姿态,走进城市大街小巷、商场大厅、电影院、书店、文化街区、创意产业园等空间,不断向生活场域靠拢,从而成为城市休闲生活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演艺空间“新”在何处?首先是演艺空间载体的改变。演艺打破了以往只能在景区和传统剧场中上演的情状。西安工业遗产的活化改造,为演艺新空间的诞生提供了契机。随着西安城市的产业转型,市区内遗留下来的一些老厂房,以“小众”“工业风”的气质,被提升改造为小剧场和Live house。位于含元路上的大华纺织厂,现在已是西安的小剧场集群之地;大雁塔旁的太阳锅巴厂厂区内,坐落着星球工厂Live house。工业遗产焕新,以空间置换的方式为时尚演出提供场地,不仅重新参与市民和游客的生活,也为城市更新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其次,演艺新空间中,观演关系也有所变化。传统剧场中设有固定的阶梯式座位,观众与台上表演者存在一定距离。新空间的演艺,观众没有了固定座位,没有“第四堵墙”的间隔,可以近距离欣赏表演者表演。近年西安古城墙下的街头演艺,受到民众们的热烈欢迎。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把这里当成舞台,游客、市民们也驻足于此。观众自由围站,或是举起手机,或是轻摇手臂,或是热情鼓掌,与演出者尽情互动,一切都是兴之所至,为西安城市带来了一种浪漫的文艺演出。
演艺新空间更成为青春文化的彰显之地。就演出内容而言,受到年轻人欢迎和喜爱的摇滚乐队、独立音乐人、先锋话剧、脱口秀等,在演艺新空间接连上演。这些创作者以澎湃的创作激情,深入时代风潮,体味观众需求,创作出符合年轻群体观赏习惯和审美趣味的作品。从西安演艺新空间中走出的“陕派相声”大放异彩的关键,便是创作者对于年轻群体生活和心态的把握。创作者在坚持相声“陕味儿”的基础上,加入当下新颖的网络用语、外语等,传达出现代都市青年的细微感受。
就业态构成而言,演艺新空间还以“演艺+”的方式,在提供优质演艺的同时,聚集主题餐厅、潮牌店、酒吧、咖啡店、电竞等多类型业态。西安的量子晨街区中,围绕着星球工厂Live house、KEZEE无界音乐剧场、山海club等演艺新空间,形成了一个涵盖餐酒博物馆、潮品购物、联合办公、艺术展演、腔调酒店等体验配套的多元化复合空间,成为古城西安的潮流文化地标。在注入当代生活场景中,演艺新空间牵起了舞台艺术与生活消费的两端,不仅满足了青年群体的文化欣赏与社交需求,还拉动了城市文化消费。
作者简介
李 蔚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学史学和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