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是陕西的鲜明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陕西文艺民族性的根源、人民性的基础和时代性的需求。陕西作为文艺大省,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以中华精神为表达焦点,以中华美学为展示核心,以中华经典为创作源泉,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充分适应各种消费场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道路上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助力文化出海,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化力量。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2]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此同时,陕西也是文艺大省。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力促进文艺繁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陕西文艺赋能,是陕西实现文艺繁荣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也是陕西文艺在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阐释、时代转化、时代运用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陕西文艺
新价值的内在逻辑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深入地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3]结合新时代陕西文艺事业的发展实际可以明确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推动陕西文艺发展不断创造高质量发展新图景的重要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陕西文艺民族性的根源
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4]高山峨峨,长河泱泱,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三秦大地孕育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炎黄遗迹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标识;大秦帝国是华夏民族从此一统的历史丰碑;大汉功业是后代子孙永远地追摹对象;大唐长安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永远的情感寄托……周礼端严,规范着人间万事的运行方式;《秦风》慷慨,歌颂着华夏大地的铁血柔情;汉赋雍容,铺陈着国家一统的煊赫荣光;唐诗风流,吟咏着万国来朝的盛世气象……除此之外,这里还诞生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志向,更有87项国家级和76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着古往今来陕西民间社会的“热辣滚烫”。陕西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胜枚举,这表明: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三秦大地,承载着中华民族重要而独特的民族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以陕西文艺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明确的现实导向与时代价值,以文化哺育文艺,以文艺传播文化,从而强化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是陕西稳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陕西文艺人民性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人民创造的,只有具有人民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流传至今,成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养分。2019年,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以身着唐装、高雅轻盈的身姿俘获了无数网友的心,各地游客纷纷前来“与盛唐女子牵手”;2023年,大唐不夜城又有“盛唐密盒”这一现象级文旅产品再度走红,火爆出圈,活动现场几乎场场爆满,更有游客专门整理了题库,不远千里专程前来西安与“房玄龄”“杜如晦”互动;而早在2022年,位于大唐不夜城的“长安十二时辰”作为中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已然凭借着居高不下的人气,成为西安文旅市场的一张名片,当年客流量便超过了200万人次。除以上不断掀起热潮的文旅产品之外,相关文艺作品也在西安文旅市场中持续发力:2019年,由陕西旅游集团以白居易传世名篇《长恨歌》为蓝本打造的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在声光电技术配合下,经过升级换代成为令人难忘的视听盛宴。
新编秦腔历史剧《关西夫子》《诗圣杜甫》《大唐玄奘》、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物、事件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不仅收获了数十项国家级大奖,更受到了市场和观众的好评、追捧,成为各自领域的典范之作。不论是在文旅市场还是演艺市场,这些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首先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无不来自在民间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人物、诗词、音乐、绘画、历史传说等文化资源,因此能够极快地与观众、游客的文化需求、民族情感相连接。在此基础上,这些文艺作品可以进一步激起人民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文艺作品的欣赏者转变为参与者、传播者,甚至是创作者,借由文艺这一载体,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陕西文艺时代性的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坐拥大量相关资源的陕西在建设文化强省、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应当对其大力发掘。2023年,西安成功举办了“中国-中亚峰会”,这是建交三十一年来,中国和中亚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在迎宾式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举办仪式的地点是可以全面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唐芙蓉园;迎宾表演以中国传统礼制当中级别最高的“天揖礼”表达着对四方宾客的敬意;随后的“八佾舞”是最高规格的迎宾舞蹈,籥翟结合,展现出中国“仁义礼智信”的文化精神特质;而“芙蓉花舞”则借助唐代乐伎盘鼓舞的元素,呈现出“曲水映芙蓉,相聚在长安”的美好场景。迎宾式上的一系列表演无不让宾主梦回千年前的盛世气象,也无不诉说着当今中国的繁荣昌盛,以文艺表演为载体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展现了中国的时代风貌。
除了主场展示,陕西文艺还积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2022年,作为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展的对口合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剧《青铜》在海内外平台以线上展播的方式一经播出,就备受法国网友好评。该舞剧以青铜器为主线,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进行了艺术化的表达,使其能够更加通俗易懂地被外国观众所了解。而2023年在土库曼斯坦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开幕式暨文艺晚会,2023年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举办的西安市文化和旅游推广交流以及新加坡“2023总统挑战慈善”义演等海外文化活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借助陕西文艺之舟在“一带一路”沿途扬帆远航,将新时代陕西乃至中国的美好形象展现给全世界人民。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陕西文艺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养分,充分满足了陕西文艺表达时代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内在需求,是陕西文艺能够“立起来”“走出去”的骨气和底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陕西文艺
新价值的基本维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合理继承、运用、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使其能够为陕西文艺提供新价值,是陕西文艺不断走向繁荣的题中之义。
(一)中国精神应当成为陕西文艺的表达焦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5]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当成为新时代陕西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陕西是孕育中华精神核心要素的沃土,相关人物、传说、历史等等元素都应该成为文学艺术的创作素材和表达焦点。如从唐初至北宋末年,世居府谷县的折氏家族,“内屏中国,外攘夷狄”,功勋卓著,折德扆之女与北宋名将杨业的婚姻更是衍生出“杨家将”的传奇,被历代史书、小说、戏剧反复改编,民间争相传颂;东汉时期的扶风班氏,留下了“一家两代作《汉书》”的美谈,父亲班彪续写《太史公书》、长子班固定名《汉书》,开创断代记史之先河,班固之妹班昭则续补《汉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史家;而班固之弟班超,则纵横千里、收复西域,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典故;其他可以用于创作的经典题材如名臣杨震之清廉自守、刚正不阿,大儒马融之钻研经学、桃李芬芳……这些中华精神的典型代表,都应当在多形式、多平台、多维度的文艺创作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使其自身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文化基础。
(二)中华美学应当成为陕西文艺的展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美”是文艺作品的核心要素,是衡量一部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中华美学精神博大精深,沉淀着深厚而细腻的生命感悟和含蓄又豪放的表达形式,诞生了托物言志、情理交融、形神兼备、化象为境等等独特的美学观念和美学意象。
将目光落定在陕西,眼中所见的“昆明池”“大明宫”“楼观台”“大雁塔”“终南”“太华”“太白”“泾渭”“灞桥”……这些在中华美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穿越时空影响力的自然景观、人文遗迹,都凝结着极具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思想高度的中华美学精神,是陕西文艺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近年来,陕西文艺在展示中华美学这一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创作出了《无界·长安》等取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萃拾陕西文化元素、聚合前沿科技手段的文艺作品,得到了市场和观众的良好反馈。在新时代陕西文艺创作中,我们更应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华审美取向为本位,提炼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从形式到内容,都充分表达出中华美学特色,给受众以直观的“美”的感受,为在美学维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应有贡献,取得应有成就。
(三)中华经典应当成为陕西文艺的创作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的文艺经典,是新时代陕西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诗经》中《皇矣》《公刘》《生民》《大明》《绵》《蒹葭》《无衣》等端雅厚重、动人心弦、描摹周风秦骨的动人诗篇,汉赋中“天子游猎”“平乐歌舞”“阅兵盛典”“昆明游湖”等故事性强、情感丰富的恢宏场景,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笔下辉煌灿烂、风流无匹、引人遐想的盛唐长安,老子潜心著录的传世经典《道德经》、司马迁以如椽巨笔写就的皇皇巨著《史记》等等,这些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学、历史和艺术经典正成为新时代陕西文艺不断焕发生机的源头活水。
事实上,陕西文艺吸收中华经典,去粗取精、守正创新的努力从未停止。2024年3月,西安交响乐团创排的大型交响合唱《道德经》在西安音乐厅首演,两千多年前的哲学作品首次以“交响乐+独唱+合唱”的形式呈现。演出以音乐的起承转合,融合原著的音韵修辞之美,带领观众沉浸于老子的哲学天地和精神世界。2024年8月,由陕文投集团倾力打造的全国首个超大型秦文化主题演艺《赳赳大秦》亮相2024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演出,在长200米的空间内上演跨越两千年的故事,以舞台技术和亦真亦幻的舞美场景,再现秦人奋斗、秦国崛起、华夏统一的历史画卷。同在2024年8月,第一部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大火,使其中穿插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在海内外各大线上平台迅速传播,在全世界掀起一股欣赏、学习陕北说书的热潮,这一传统的陕北曲艺借助最先进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为网络游戏增添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特色,也实现了自身的破圈传播。
小 结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陕西文艺赋能,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第二个结合”重要论述的必要举措。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落到实处,就必须在文艺创作与研究中重视对各门类文艺经典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将其文化特色、民族艺术精神和审美追求与当代陕西的文艺精神和创作实际相结合,使之呈现出一种充满当代陕西特色的创新性理解和创造性转化。唯其如此,才能在赓续历史文脉、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谱写新时代陕西文艺的华章,为当代中国的文艺创新添砖加瓦,更好建设和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只有这样,陕西的文艺事业才能真正从整体上进一步增强文化主体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从更为深刻的文化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总的指引,努力绘就百花齐放的新时代陕西文艺新图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载《文艺报》,2014-10-17(001)。
[2]《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载《人民日报》,2023-06-03(001)。
[4]《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4-24(002)。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曹祎黎 陕西省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陕西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