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夯实党的政治功能的核心基石,更是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所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面临着学生流动性大、党性觉悟不高、党员队伍自身结构发展的新变化,必须全面提升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以强化政治引领、深化理论武装为根本,提升政治领导力;以强化组织建设、抓好宣传教育为关键,提升思想引领力;以强化基层治理、增强服务效能为重点,提升群众凝聚力;以强化党员意识、融合党建业务为核心,提升发展推动力;以从严管党治党、抓牢制度建设为抓手,提升自我革新力,将学生党支部打造成团结学生的核心、教育党员的重要平台和攻坚克难的坚实堡垒。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1-0092-05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1]。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发展进程表
明,党的组织建设是党成功之路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党在实现政治功能方面的重要基础。党的政治功能需要借助组织力的提升来彰显和保障,因此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辩证统一体,相互依存且互为作用。只有基层党组织具有强大的组织力,才能够深入到各个领域,广泛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如何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2]。高校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内的组织核心,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党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提升党的组织力一直是高校党务工作的重点,必须树立党的工作下沉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推动高校党组织在新时代的有效运行和发展,坚持以“激发基层组织生机活力、服务创新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加强政治领导力,推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组织育人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学生党支部打造成为团结学生的核心、教育党员的重要平台和攻坚克难的坚实堡垒,促进学生自治自律、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一、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价值意蕴
(一)组织层面:提升党支部政治领导力的必然要求
基层党组织是提升组织力的实施主体。组织力是指党组织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依靠自身组织优势和组织动员能力,有效地调动和组织党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主动性,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执行党的战略决策、投身社会治理、促进改革发展等所展现出的综合能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对于党在社会基层的政治领导力发挥至关重要。倘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展现,其组织力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牵制,进而削弱党在社会基层的政治领导力。这一逻辑链条揭示了组织力与政治功能、政治领导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基层党组织在维护党的执政基础、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核心作用。而政治领导力则是指党组织对广大群众进行政治引导和政治教育的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领导党员和群众进行各种形式的政治活动和工作。组织力是政治领导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强大的组织力,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更好地发挥政治领导力的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党员年龄相对较轻,政治觉悟较低和经验相对欠缺,更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力来进行引导和帮助。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政治领导力,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推进思政教育深入实施,加大思政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另外,高校学生党支部具有传承和弘扬先进文化、引导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实践层面:建设坚强有力战斗堡垒的核心要义
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之一,具有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的重要作用,也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组织的基层单位,承担着组织、宣传、引导和监督大学生党员开展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等任务,其组织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党员在各项任务中完成效果的好坏。
打铁还需自身硬[3]。将学生党支部建设为坚强有力战斗堡垒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培养优秀人才,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可以促进党支部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帮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青年,进一步推动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使青年党员更好地了解党的理论知识和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其对党的忠诚度和向心力,从而提升党支部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高校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个体层面:青年党员提高党性修养的行动指南
高等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和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必须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以确保教育的目标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期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能力的栋梁之才。青年党员是新时代的生力军,提高党性修养可以有效提升青年党员的政治素质,增强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其在大学生党员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激发其参与学校和社会各项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锤炼党性、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意识。
党性修养是党员个体在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要求下形成的一种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是党员履行党员义务和职责的基本素养和条件。青年党员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提高党性修养对于巩固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党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能够使学生党支部更好地组织开展各类党内活动,如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青年党员的党性修养是保持党性清醒、做到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的关键环节,也是党员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勇于担当的重要保障。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能够帮助青年党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思想、解决问题、做好工作的实际成效,厚植家国情怀。
二、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现实困囿
随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组织力提升成效显著。但仍存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新变化与学生流动性增强、党员队伍自身结构发展的新变化,学生党支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挑战,如何在这样的动态变化下维系组织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一线学生党务工作人员的流动与短缺,工作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已成为制约高校学生党支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更削弱了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发展推动力和组织覆盖力,这给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有待加强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是确保学生党员在思想和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效组织和推进各项任务的关键要素,是其组织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若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有所欠缺,其连锁反应将波及整个支部的组织效能,甚至会对党在高校师生中的领导地位和广泛影响力造成不良影响。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面临多重挑战。第一,个别学生党员在理解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时,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与不足,对重大政治议题的洞察力和理解深度有待提升。第二,鉴于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一些学生党员正遭遇思想观念碎片化、分散化及浅化的困扰,这无疑削弱了他们在党支部中的政治引领作用。第三,从组织建设的角度来看,政治领导力的短板也显而易见,具体表现在个别学生党支部在组织构建上缺乏足够的创新和活力,难以吸引学生群体的广泛参与;同时,在日常管理方面,如“三会一课”的落实、组织关系的顺畅转接等也存在不规范之处,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导致问题出现时难以及时应对和解决。第四,学生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在服务学生方面同样存在提升空间。党支部理应成为服务在校师生的重要平台,通过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和服务,以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个别党支部在这方面的表现仍显不足,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发展推动力有待加强
作为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学生党支部在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其功能发挥得不充分,均凸显出其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受限于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形式、学生党员的特殊身份,以及组织文化的深层影响,党支部与大学生党员在责任履行的主观感知上存在差异。从组织生活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党员往往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而将党支部视为教育者。这种角色定位的不对称导致一些党支部在组织党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时,理论学习的高度不够,活动的实际成效也不尽如人意。就学生党员的身份而言,作为在校学生的他们,面临着学业和个人发展的双重压力,其时间、精力等资源均相对有限。此外,他们的政治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从组织文化的影响来看,不同的党组织可能存在不同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和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的责任观与行为模式。个别高校学生党支部可能因固化的组织文化或缺乏对责任履行的足够重视,导致党员对履行责任的信念感降低。
在党员的日常教育与管理中,唤醒和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只有当学生党员将外在的制度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素养和理想信念时,他们才能通过自身的优秀表现提升党支部的整体组织力。现阶段,多数高校在建设学生党支部时,虽然对外在制度的规范化给予了充分关注,但忽视了对学生个体意识的激发与培养,这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外部环境因素来看,市场经济所伴随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已经渗透进大学校园,对校园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个别学生党员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对学校及社会的长期责任,其服务社会的意识也显得相对淡薄。同时,在评奖评优的考核体系中,存在着“重业绩、轻德育,重显性结果、轻隐性成效”的倾向,这也可能对学生党员的价值取向产生不良影响。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覆盖力有待加强
从理论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OnQvKD9Y077VdtG6T9K7/wC07hB8vfkEWmSZTF7Ykf0=组织性、纪律性与群众性的统一,与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具备的特质不谋而合。一个组织覆盖力强大的学生党支部,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从而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中得到全面贯彻与实施。此外,借助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量,学生党员能够更深入地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进而引领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党的各项工作中。通过深入调研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队伍结构,我们发现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职位大多由兼职组织员、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担任,而专职党务工作者的配置尚未达到应有的标准。党务工作的管理者及支部委员必须同时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专业素养,才能有效地指导和组织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及日常工作。然而,由于兼职人员难以为党务工作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从根本上提升组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更无法将党务工作视为其核心职责来全力推进,因此直接制约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党务工作管理团队和支部委员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关键所在。
从实践层面看,要强化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覆盖力,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在校园内部的积极作用,并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然而,目前部分党支部书记在处理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存在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倾向可能源于“路径依赖”心理,即当个体或组织面对新情境时,往往倾向于采用过去成功或熟悉的行为模式,以此来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这种路径依赖心理可能会成为阻碍创新的重要因素。另外,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方式相对单调,主要集中在理论学习、外出参观和交流等方面,且多以完成考核为短期目标。同时,支部党员来自不同年级,受学业压力、实习实践等多重因素影响,成员流动性较大,导致党员之间缺乏深入了解和交流。这不仅影响了组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加大了组织管理的复杂性。此外,个别学生党员对党组织工作的参与度不高,在年度述职、考核评价过程中,难以将其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当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负面清单惩罚机制为主,对于不规范行为和不良表现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正向激励措施,并建立长期有效的综合评价机制。此外,学生党支部的骨干力量因外出实习实践、实验采样等原因,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亟须探索更加灵活、高效和创新的组织方式,以此来增强学生党支部的组织覆盖力。
三、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实践
指向
组织力是集体效能的显著特征,对党组织而言,其组织力的增强能够显著提升党组织在各类任务执行中的效能与影响力。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应被视作一个动态且持续进化的系统,不断地进行评估和调整,将党员和党支部的力量整合到同一方向上,而非静态的单一元素。这个系统的各方面包括支部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凝聚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等多个层面,这些层面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动态协同的组织力提升框架,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的作用,扩大其在校园内外的影响力。
(一)以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为根本,提升学生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
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石,其政治属性居于核心地位。衡量组织力强弱的关键,在于政治领导力的有效发挥。政治功能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根本功能,其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始终坚持把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作为首要任务。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内涵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通过制定党建重点任务清单、落实领导人员联系学生支部制度等措施,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使学生支部成为加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采用“集中+分散”“专题+研讨”“线上+线下”等多样化形式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党员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二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组织是“形”,思想是“魂”。突出政治领导力,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想、探索规律、解决问题,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支撑。三是将党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这是突出政治领导力的具体体现,强化党的领导和统筹协调能力,确保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贯穿于各个层级和各个领域,并能够逐步推进实施。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以便让党的决策部署在群众中得到有效地认同和支持。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从支部建设、群众反馈和院系评价等方面构建综合式的考核体系,以确保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以强化组织建设、抓好宣传教育为关键,提升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力
党建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必须依赖于优良的组织体系建设。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开展的战斗堡垒[4]。党的力量源于其具备的高效组织体系,党的全面领导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实现,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党组织体系之上。缺失组织体系,或者组织体系不健全,党建工作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聚焦优化组织设置、落实基本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这些举措旨在全面推进高校党支部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从而提升其整体工作水平和质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坚持“权责对等、分级管理、层层落实、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原则,以明确各级党组织的职责和权力,确保各项任务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同时,高校党委应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为党支部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支持。为适应新时期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的要求,须制定校院两级党校机制,以提升党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此外,实施党支部书记、支委等关键人员的全覆盖培训,是提升党支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的重要举措。还应依托线上学习平台,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建立“三会一课”月查制度,以实现党建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好关键点,推行“四答辩”工作法(推优必答、发展必答、转正必答、考核必答),不断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建设中的思想引领就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提升关键面,构建理论学习、实践参观、交流研讨、舆论发声的“闭环”工作体系,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程”,以提高党员政治参与度和政治素养,增强其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其自我认知和成长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基层组织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和健康发展。
思想引领力是指支部对党员的思想引导、教育和管理,需要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引导党员坚定信仰。抓好关键人,构建一套全程化、全覆盖的党员教育体系。宣传教育是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宣传优秀典型的先进事迹,可以让学生党员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宣传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党员对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其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典型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显得至关重要。用真人真事展示先进典型风采,引导学生党员从“被感动”到“见行动”,从“学进去”到“做出来”,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以强化基层治理、增强服务效能为重点,提升学生党支部的群众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与群众距离最近、接触最多。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5]。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一环,强调明确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职责边界、负担主体责任,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通过组织、引导、凝聚和服务公众的行动来提高公众参与和治理效能,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这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所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衡量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维度。它体现了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的实际利益,反映了党的政策和实践是否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期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强化基层治理,就是在坚持党组织领导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工作载体,着重于提升党建系统的整体效能,赋予党建新动能,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可力和凝聚力。
群众凝聚力是指支部的凝聚力和组织能力,需要通过活动和服务等形式加强组织性和互动性,增强服务基层效能。高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师生安心、舒心、专心地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让师生满意,就是要从根本上服务好师生,努力满足师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要聚焦于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致力于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有效地引领广大党员和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组织工作,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
(四)以强化党员意识、融合党建业务为核心,提升学生党支部的发展推动力
发展推动力是指党支部在推动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方面所具备的能力。为了提升这一能力,必须构建完善的发展制度与机制,为学生党员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进而促进其全面成长和发展。这一过程中,应注重关注中心任务,强调整体协同作战,以确保党的战略布局能够转化为基层党组织的自觉实践。通过这种方式,将党组织的组织力有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进而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强化党员意识是提升学生党支部发展推动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党政机关、社区基层、红色场馆以及科研院所等多个领域建立党员实践服务基地,将短期的实践活动转化为长期的共建合作,使学生党员在实践中能够“亮出身份”,更好地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地方需求。
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发展推动力,其根本目的在于更有效地保障和服务学校育人事业,最终实现教育目标。一方面,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双驱动”。结合学科专业发展思路和方向,推动“党建+学科+思政”,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围绕“组织与思想建设”“党员DsoXlsmkBpQ9bw4cLQGe1w==管理与培养”“学术研究与创新”“志愿服务与担当”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以品牌引领提品质,全面推行“支部建在学科上”,构建基层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发展、党建与学术相辅相成的良好模式,搭建多维工作载体,充分激活学科团队活力,深化党务工作和学科业务工作的“耦合融合”机制。另一方面,进一步围绕国家战略、地方需求、企业难题,在重大项目攻关现场、重点实验室等教育科研工作一线开展组织生活,把基层党建工作更好地融入学生党员的学习和科研之中,善于“找痛点”,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不断地拓宽党建工作的宽度、深度、力度。坚持党建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党员之家”作用,着力打造有学科辨识度的党建品牌,并处理好学生党支部的传承与创新、要求与需求、品牌与品质、主体与主导等内在关系,总体提升党支部的发展推动力。
(五)以从严管党治党、抓牢制度建设为抓手,提升学生党支部的自我革新力
自我革新力作为党支部所具备的关键能力,体现了支部在自我反思与改进方面的效能。离不开健全的自我监督和评估机制,它们共同推动着支部的持续革新与进步。支部工作的实践开展并非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而应深深扎根于不断创新的理论基础、活动载体及实施策略之中。为确保工作更加贴近基层、深入人心,必须充分利用和依托切实有效的平台,这样才能使支部活动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真正实现与群众的有效沟通与紧密联系。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基层党组织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党的全局工作的开展和发展。通过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任务的切实执行和显著成效,是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关键保障措施。这一过程中,制度建设不仅为党建工作提供了规范化的指导框架,更为任务的有效落地和产生预期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严管党治党,就是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以此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是持续抓好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党的各项制度,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建章立制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权利义务,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保障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促进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按照规定履行职责、开展工作。鼓励党员自学、自查、自纠、自改,增强自我革新的内在动力,不断进行自我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二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估机制,对党建工作进行及时评估和总结,进而提升党支部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确保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的严格执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而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参考文献:
[1] 姜洁.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N].人民日报,2016-04-07(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92.
[4]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67.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