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化发展的研究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实践

2024-11-05 00:00:00田波平田枫林周永春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4年11期

摘 要: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教育层次和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是两类不同的研究生培养类型。文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样调查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学院的部分毕业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培养现状,提出了个性化的培养措施,以此明确区分两类硕士的培养目标、知识与素养、培养方式与环节、学术与实践成果这四个维度,从而进行多元评价体系的实践,更好地适应研究生个性化发展,为高校采取差异化的培养和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个性化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多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1-0013-04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我国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模式多样化、人才应用型的需求,反映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上就是将以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样化培养模式[1]。而把研究生培养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数学学院的部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术硕士(以下简称

“概统学硕”)与应用统计专业硕士(以下简称“应统专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往届部分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到近年来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所取得的收获和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进行多元评价体系的实践,总结经验便于更好地指导研究生个性化发展。

一、两类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现状

哈工大数学学院概统学硕于2007年开始招生,每年招生6~10人,一直不温不火,18年来共招收160人;而应统专硕从2015年开始招生,从最初3人到最多的一年招收了37人,10年来已经累计招生182人,在生源、招生分数、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目前,哈工大数学学院形成了全日制的学硕教育和专硕教育并存的新格局。从招生数量上来看,专硕学生基本上是学硕学生的两倍甚至更多,偏应用型的专硕受到学生欢迎。

通过对部分毕业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个人能力突出,以勤恳务实、善于学习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奉献、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成为单位的青年后备人才。

(一)毕业生问卷抽样调查

基于两类硕士的生源背景、课程设置满意度、培养过程环节、培养与就业等方面,数学学院予以专门化的教育和培养事实。为了研究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不同类型个性化发展的创新型教育模式,主要邀请了概统学硕和应统专硕的70名往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填写互联网电子调查问卷,问卷从生源背景、课程设置满意度、培养过程、就业情况等多维度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毕业生积极参与,收到有效问卷共计67份,其中概统学硕25人,应统专硕42人。女生43人,有效问卷数占比64.18%;男生24人,有效问卷数占比35.82%。问卷包含了近十年大多数毕业生的情况,数据较为可靠,可为未来探讨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1.生源背景调查分析

概统学硕的25人中,其本科学校为985学校的有12人,占比48%,211学校的有6人,占比24%,其他学校的有7人,占比28%;哈工大的保送生5人,占比20%,校外保送生9人,占比36%,普通招考11人,占比44%;本科专业全部为数学专业大类学生。

应统专硕的42人中,其本科学校为985学校的有 18 人,占 42.86%,211 学校 的11 人,占 26.19%,其他学校的有 13 人,占 30.95%;哈工大保送生 6 人,占 14.29%,校外保送生 21 人,占 50%,普招 15 人,占 35.71%;其中建筑学、经济学、金融学、自动化、化学、土木工程等非统计与数学类本科专业跨专业学习的有 13 人,占 30.95%。

调查读研的动机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读研是为了继续深造、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历层次,满足自身职业发展需要;也有部分学生读研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筹码,不想过早进入社会,留念校园生活;只有极少数学生读研是为了满足家庭的期望,完成父母心愿。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发现学生读研动机也是符合学生家庭实际的个性发展要求。

2.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抽样调查采用李克特方法(Likert 5分点),评分的分值体现出哈工大数学学院硕士生对哈工大和数学学院提供的课程设置满意度,具体见表1。

虽然课程整体满意度较高,但考虑到近几年受疫情、实践基地偏少、满足个性化要求的实践场景缺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外出实习较为困难,实践教学环节如专业实践和统计实务等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环节中对具体背景的凝练和升华稍显欠缺,因而在实践教学方面满意度偏低,值得今后关注。

在增设课程类别方面,79.10%的学生选择了技能应用类课程。除此之外,概统学硕的学生更倾向于增加学科交叉类课程,应统专硕的学生更倾向于增加学科前沿类课程。

3.培养过程环节分析

在开题、中期、实习培养环节中,概统学硕的学生认为实习环节难度较大的占比48%,认为中期环节难度较大的占比28%。虽然学硕不强制要求实习,但是由于部分课题与实际情况相关,或是论文研究进入深水区很难前行,因而概统学硕的学生认为实习环节和中期环节难度较大。类似问题的产生主要归因于学硕两年制的弊端,因为学制短,第一学年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年任务颇重,除了学习之外可能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求职找工作,只有少部分保博的学生没有受到求职之累,可以专心学习研究。因此,学硕既有求职压力还必须在三个多月内完成毕业论文,似乎让学硕学生难以承受两方任务之累,中期检查让师生均满意者寥寥无几。

应统专硕的学生认为实习环节困难较大的占比54.76%,开题环节难度较大的占比28.57%。应统专硕学生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由于疫情导致实习机会减少、实习时间较短、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实习资源不丰富、了解实习机会的途径太少等,同时考虑到开题环节选题范围大,研究方向不确定,课题选定后很难开展等。抛开疫情原因,学制两年仍然使得应统专硕的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一年后面临着实习不少于三个月、完成毕业论文和求职就业等方面之间的矛盾和困难。

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的教育培养过程完全不同,导师在研究生时期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调查结果显示:(1)关于论文选题内容,由导师指定研究方向的占 62.69%,在课程学习期间确定论文选题的占 56.72%;(2)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有 35.82%的学生认为研究生导师在硕士论文撰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有50.75%的学生认为研究生导师在论文研究内容方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3)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方面,55.22%的学生认为导师的方法、技巧和知识能力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极为重要的因素;(4)在导师指导方式上,73.13%的学生愿意更多地参与导师的课题;(5)在学术交流活动方面,88.06%的学生参加了课题组讨论班。

总之,在两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开题、中期、实习实训环节、论文指导与答辩等都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4.个人能力与就业情况分析

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认为自己学术、科研能力有所提高的研究生占 80.60%,心理协调与适应性增强的研究生占 44.78%。除此之外,概统学硕的学生认为社交能力得到提升,应统专硕的学生认为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从就业情况看,概统学硕的学生偏向到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分别为 43.75%和 31.25%,专业对口总体比例为 87.5%;应统专硕就业方向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倾斜,比例分别为 52.49%和 35.29%,专业对口总体比例为 88.24%。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硕和专硕两类硕士均没有选择自主创业的,这表明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他们更愿意从事更稳定的工作岗位,且拥有一份较为满意的收入。

(二)个性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生源背景复杂

学硕跨专业录取的人数寥寥无几;但专硕跨专业录取的人数占总录取人数的近三成,其中学生本科所学专业包括建筑学、自动化、化学、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传媒、计算机、土木工程等,这类跨专业学生的数学功底大多不扎实。

2.课程设置不完善

学硕开设基本理论课程单一,能够选择的交叉学科课程较少;而专硕实践类课程的资源不足,缺乏实际背景的深度和厚度,且考核模式较为单一。

3.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近几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专硕外出实习较为困难,从而导致专硕对实践教学满意度偏低。

从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两类研究生在培养过程、环节及学位论文标准等方面的表现区别不大。大多数专硕与学硕的指导教师相同,课程学习内容也基本相同;如果专硕的专业实践训练流于形式,就会导致专硕培养趋向学术化,从而失去了专硕培养的专业特色优势。

二、两类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措施

(一)个性化的培养目的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的不同,二者各具个性化的特点,前者为达到知识更新和学术创新的目的,偏重于探索、研究和发现科学前沿问题,并突出科学与教育结合,将富有学术热情、热衷学术创新、学术潜质的优秀学生,输送到博士生教育阶段。后者则偏重于培养实际运用理论的能力,以求达到实践创新的目的,更注重知识迁移的能力,专业取胜的能力,并致力于为满足国家与社会各界对专门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为此,哈工大数学学院设置了两种不同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要求导师在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时,在论文的选题、论文的写作、实践技能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侧重理论研究或是应用研究等两方面的选择和指导。但也有少量概统学硕和部分应统专硕在最终论文工作中形成了不一样的特色,如少数概统学硕的毕业论文偏向应用,部分应统专硕的毕业论文有较强的理论创新,也有专业硕士通过辅修学硕部分课程而获得攻读统计学或数学博士生的资格。如李同学在哈工大本科毕业后,保送哈工大应统专硕,后又保送哈工大统计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入选哈工大春雁英才计划。又如2022届应统专硕花同学保送统计学博士研究生;2023届应统专硕马同学曾获黑龙江省优秀毕业生称号,并于当年保送统计学博士研究生。

(二)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因此设置了较为丰富且个性化的课程模块,如专业课模块(学科的核心课和选修课)、公共课模块、必修环节[2]。专业模块和必修环节是有差异的,为了增强专业硕士经济管理的金融背景知识和计算机动手能力等,增加了管理类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在必修环节里面增加了5个学分的专业实践课程。

对专硕学生除了重视数理功底的培养,更强调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学校所开设的 9门学科核心课程中,数理基础课程设置比例较高(占

50%),以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同时注重与学校优势学科诸如数学、经济管理学科、计算机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等的交叉,开设了15门专业选修课,涵盖了金融管理类(50%)和计算机大数据(30%)的课程,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同时,对专硕学生开展统计实务课程、案例教学。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统计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聘请经验丰富的兼职导师来校进行主题讲座和统计案例选讲,涉及领域包括:金融、保险、医疗、生物制药、工业、教育咨询等,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导师在实现研究生个性化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关注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求,挖掘学生的学术兴趣和潜能,进而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路径。

(三)实行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论文研究”是目前学术型硕士培养的主要方式,但应用型硕士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要到院企联合培养基地或相关单位实习不少于三个月,应用型硕士在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制后实习时间不少于六个月,从而加强了实践环节,“课程学习—项目实践—论文研究”三段式则是目前应用型硕士生培养的主要方式。

实践环节是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必备环节,学生通过选择适合的实习单位,从而增长实践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缩短其就业适应期,提高其专业素养、就业和创业能力。

对硕士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表现在学硕和专硕论文选题的不同上。学硕学生的论文选题基本上是来源于导师的国家或省部级课题、横向课题,专硕学生在论文选题时,除了少部分来源于导师的研究课题外,有大部分是在实践中根据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和研究背景确定的。鉴于大部分的专硕论文选题来源于实际领域的具体问题,因而带有应用型特色,且具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总之,选题是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动手能力、学术规划、就业方向等方面做出的不同选择,使其最终能满足两类硕士生的不同需求。

三、基于个性化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建设

(一)个性化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更好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哈工大数学学院从下面四个维度对研究生个性化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具体见表2。

(二)多元评价体系在研究生个性化发展中的实践

根据毕业生的抽样调查结果和对照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改善生源质量、丰富课程设置、多元化考核模式、融合产学研赛等方面着手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实现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以下是具体的实践和效果。

1.进行分类指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这是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评价需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研究生的特点,结合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其搭建沟通的平台,从而选择适合的导师。比如,马坚伟教授团队偏重于大数据理论与方法应用、人工智能及应用等方向;靳水林教授团队偏重于生物统计、大基因工程及应用、算子概率等方向;田波平教授团队科研方向和论文课题偏重于金融统计与计量、空间统计与计量、随机微分方程及应用、大数据理论与方法应用等方向;李朝艳教授团队偏重于工业统计及应用、马尔可夫过程及应用等方向。

同时,加强教师的评价能力培养,定期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使教师更加熟悉和有效运用多元评价体系,从而对研究生的指导进行适时调整和改进,使研究生教育更加符合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

2.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知识更新

这是满足对研究生知识与素养的评价需求。考虑到生源专业背景差异,为了弥补部分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缺失,鼓励学生选修本科生专业课程,目前学校开始实行本硕博课程“一体化”;加强交叉领域教学及校外导师引进力度,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邀请国内外交叉领域的名师来短期讲学、科研合作和交流访问,增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交叉性,丰富了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开阔了其视野,提高了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iPsjNJUKKTGKlXytyeYa9svoKAHkbj+cJZkwY23kmT8=

专硕培养中除开设提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课程外,还应建立并深化学校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交叉融合,将企业引进高校的双创基地和让高校的研究生深入企业两个方面的机制和模式进行有机融合,通过企业家进课堂、综合实践实习训练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引导等措施,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工作中的能力。

3.实行多种培养方式,适应个性化发展

这是满足对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环节的评价需求。对学生通过撰写实习报告、毕业论文、发表文章等方式进行能力评价。专业型研究生应建立起以应用导向、职业胜任能力为长期导向,以知识、能力、沟通和价值等综合指标为学位授予标准,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 如可采用调研报告等进行评价。两种类型硕士研究生不能都用学硕学位论文水平来评定其质量,对专业型学位的培养质量建立起其独特的不同于学硕论文水平的科学有效评价体系[3]。

2022年开始,哈工大研究生培养在第二学年开学之初实行分流。对部分研究生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适当放宽修业年限,两类硕士研究生可以提前毕业、延期毕业、中途休学或在规定时间内分阶段修满学分,如果硕士生完成培养方案所要求的课程、达到毕业要求,就能获得学位[4]。

4.融合产学研赛教,提升实践创新力

这是满足对研究生学术与实践成果的评价需求。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实践项目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

iPsjNJUKKTGKlXytyeYa9svoKAHkbj+cJZkwY23kmT8=

为了应统专硕学位点的可持续发展,要将师生的创新项目科研成果与具体的产业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多方位创新成果含量的实业之路,用实业成果反过来为应统专硕学位点的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服务。如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中国统计建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哈工大现在是中国统计建模大赛(该赛事于 2023 年进入教育部榜单)黑龙江赛区承办院校,黑龙江省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期待在未来几年内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借助哈工大国际交流平台,以哈工大统计团队主流方向为牵引,努力建设一流水准的统计学交叉平台,包括联合试验基地、联合实验室、线上线下交叉平台等。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暑期学校、企业实习等活动,以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总结

研究生个性化发展与多元评价体系是互相促进、相互依存的,多元评价体系在研究生个性化发展中具有积极的效果和潜力,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创新和沟通等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为学生求职或深造做好准备。同时,可以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情况,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指导方法。通过不断地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实施利于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措施,可以更好地满足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推动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宁,沈妍,赵红星,等.知识生产模式Ⅱ视角下“3I·4C”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1).

[2] 何爱芬,陈洪捷.工程博士培养模式改革的院校行动:基于文本的计量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0).

[3] 邓晖,周世祥,杨飒.从“研”出发 把好“入口”“出口”关[J].科学大观园,2020(17).

[4] 吴春林,刘扬,秦中峰.学术型与专业型经管类硕士生培养质量多元评价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