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4-11-05 00:00詹明鹏谢雅琳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4年11期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时代价值及实践意义,它彰显了党的文化战略与教育导向,引领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二者的实践融合途径包括教材融入、课堂教育及日常生活的渗透,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还可以引导他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1-0001-04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成果,该成果植根于新时代社会实践的深厚土壤,系统梳理并升华了过往丰富的文明积淀,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和理论论断,标志着文化领域实现了重大的理论突破与发展创新[1]。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亟须全面洞悉和深刻把握这一思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远引导作用与实践指导意义,积极对接并深植习近平文化思想于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内。为此,首要之举在于深入剖析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实质内涵,明晰两者在理念与实践中彼此交织与相互依存的内在一致性。最终,通过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与实践活动,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以此催生更高层次的教育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实质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发展的需要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领军人物安东尼奥·葛兰西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与理论建树,构建了一套富有革新性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根据葛兰西的观点,文化领导权的实质是意识形态领导权,无产阶级要想夺取文化领导权,就必须发展自己的思想文化领域,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主导文化,再利用其弥散性的特点渗透到统治阶级的意识领域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才能成功地在市民社会中夺取文化领导权。葛兰西将这一种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方式形象地称为“阵地战”:一个国家或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与战争中的 “阵地”同等重要,在战争中失去了“阵地”,就意味着失败和毁灭[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历史的进路纵向省察,文化工作历来就深受我们党的重视。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

的文化》的演讲中,就已深入且全面地剖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原则与方向。通过此次演讲,他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文化纲领的核心内容,即发展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确定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文化纲领,号召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奠定思想基石。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明确强调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的重要性,倡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旨在实现两者协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鉴于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确保其始终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而高等教育学校,这个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人才的资源宝库,肩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维护学生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不动摇的使命。尤其是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及多媒体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传统格局,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底色,坚持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主心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顶梁柱,在当前纷纭激荡的文化竞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习”中,既是举好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的必经之路,也是夯实党对主流文化领导权的必由之路,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各种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此有过精辟的陈说:“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4]马克思和恩格斯超前而又科学地预见了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间文化的交融将会成为必然。但是,由于文化交流双方的政治、经济的不平衡,会造成“在地文化”和“舶来文化”之间的冲突,甚而会造成处于政治、经济劣势地位国家本土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被消解。于是乎,如何在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中实现本国文明的赓续成为各国亟待解答的世界性难题。针对这个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重要见解。他强调,要加强文明互鉴,确定适合本国现代文明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在多元文化的对话之中,持续推动民族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凸显本民族的独特风采,进而实现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与升级。这一主张旨在促进文明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同时彰显各自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概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实践深度融合的前沿成果,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文化自信的理解,还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向,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探索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内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产物。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拓展与创新,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提供了基源性遵循。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净化校园文化的需要

伴随着全球经济市场的迅猛扩张、信息时代的疾驰洪流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渗透,大量文化产品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过程,并通过大众媒介这一庞大网络,以极具娱乐性和消费导向的形式对青年人群实施广泛的文化渗透和思想裹挟,从而催生了“文化工业”现象的存在。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文化工业”的影响尤为显著地表现为一种外在

化的危机:校园文化呈现出过度崇尚娱乐化与即时享

乐主义的倾向,滋生了精神生活的浅薄与浮躁心态,以及对物质财富的盲目崇拜和实效主义思维模式。这些消极的文化思潮不仅对高校学子的精神成长构成潜在威胁,而且为社会整体和谐进步与发展带来了深层的负面震荡,尤其可能侵蚀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基础,进而挑战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践与深度推进。而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能够从根本上抵制高校不良文化思想的渗透。另外,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人们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更能够理性辨别和抵制不良文化思想的诱惑,使学生更加体认到社会大众的利益,从而减少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不良思潮。总体而观,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批判高校的不良文化思想,引领和塑造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助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构筑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构成了其区别于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标识与独特价值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随着新时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亦展现出积极的动态适应性和持续创新性。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vq2Jlx+Bq/+XMN9AgJBKu0yRaBCPMxcd9DBkr0G9F8k=,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深刻探讨了涉及民族复兴、意识形态建设、价值观念塑造和团结奋斗精神基础等多个维度的关键议题。它不仅成功应对了当代社会的一系列重大挑战,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指引了方向。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说教模式,而是能够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将理论学习与文化体验、实践探索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道德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例如,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揭示与阐明,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策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对华夏古老文化遗产精萃的深度探索,启迪学生深入理解并高度认同其蕴含的价值理念与伦理道德基准。这种对传统文化底蕴的有机整合与教育实践,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还可以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形塑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品质和行为准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完整、切中肯綮地把握和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并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新时代青年。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因此,进一步促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彻落实,将对高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社会效应。观此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详赡的意涵和实践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对培养“四有”青年,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职责和价值追求在于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引导人们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高校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途径。例如,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大量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聚集于校园内,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广泛覆盖和烛照广大学生群体,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与吸收习近平文化思想。又如,高校的影响力较为深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塑造和引导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根据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媒介”在社会化中具有公认的重要作用。传统的传播媒介是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放在此处的语境中,就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活动。高校这一大众媒介的“放大器”,能够照亮大多数人的信息通路,对于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化于学生心中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架构和世界观塑造的关键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他们逐步增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和认同。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渠道,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出积极贡献。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写进高等教育相关教材

“进教材”就是要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教材是使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课堂”“进生活”的物质载体,编好、用好、学好教材,是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方式及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材因其具有意识形态性、科学性、通俗性,故能够成为联系起思政课各要素的枢纽,成为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形式。相较于网络载体、活动载体等其他形式载体,教材这一载体具备其独有的优势。第一,教材的内容深刻且信息丰富。它主要通过文字符号传递多样化的信息。第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习惯和能力,自由选择何时、何地、以何种速度和顺序进行阅读,拥有较大的自主性。第三,教材具有持久的保存价值和重复使用性。它能长期保存知识信息,供学生反复阅读,从而提高阅读频率。第四,教材的传播范围广泛,使得思想信息的接受不再局限于少数人。当然,教材这一载体可能也存在一些藩篱,比如其时效性相对较弱。由于教材出版涉及编写、编辑、排版、印刷、发行等多个环节,因此其对时事的感知速度远不及广播、电视。同时,教材在生动性和感染力方面也有所欠缺,它主要依赖视觉元素,吸引学生的是理性思考,而非感性体验。这就要求了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应克服这些偏狭,去粗存精,扬长避短。具体而言,一方面,应该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逻辑和深刻意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基本原理有机榫合,而非机械地、生搬硬套地将二者拼凑起来,如将高校思政课教材中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内容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融通起来,赓续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另一方面,要系统整合教材内容,形成“大单元教学”。教材编写组应根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门的学习板块,使学生对其有整体性的认识。

(二)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进高校课堂教学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入教材后,“进课堂”也就成

了关键。而要想真正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活起来,最关键的要素在于思政教师。思政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发动者,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思政教师必须做到坚定自身政治立场。在党和国家的宏伟蓝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不可撼动,它不仅是党的宝贵传统,更是我们政治优势的鲜明体现。作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推进的核心纽带,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所以思政教师也就相应地承担了对青年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的责任,肩负了帮助青年学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职责,怀揣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思政教师的寄望。教师本身应当能够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题主线,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哲理融会贯通,成为学生的示范榜样。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应学会科学地运用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面对的“客体”[6]。而目前在高校的思政课上,一些思政教师过于侧重思想性、政治性和科学性的传授,却忽视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灵动性和艺术性,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肇因于此。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思政教师应注重平衡教育内容的各个方面,使之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师应懂得灵活应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和艺术,综合运用理论教学法和情感陶冶法,在正面灌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性的同时,侧面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高校思政教师应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将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以此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沟通桥梁。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教育,从而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思政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以深刻而生动的课堂内容、激情洋溢的演讲、情真意切的沟通来触动人心,引发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学生生活

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最好的学习效果莫过于将理论浸润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三进”的最后一步就是使习近平文化思想

的学习生活化,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国杰出的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含有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他反对教条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指出旧式教育“死教书,教死书”会禁锢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习近平文化思想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关键在于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核贯穿到学生生活的主线。譬如,设计生活情境化的教育模式,营造生活情境化的教育环境,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专业知识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融合。通过心理环境的设置,引导高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知、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价值与意义,使知识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融合。又如,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取情景剧等创新形式,让学生将课程内容作为主题自主编导,在欢笑和探寻中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效果。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创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悟知识,实现教育意义的动态生成。

四、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赡,是一个广博丰富、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突破和发展。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思政课提质增效的有力举措。本文通过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实质、契合点和实施路径,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通过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写进教材、融进课堂和融入学生生活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未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和文化自信心的不断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培养出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同时,高校思政教师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 冯刚,王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特质与内在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

[2] 穆美琼,周梁云.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启示[J].马克思主义哲学,2021(4).

[3]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37.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91,35.

[5] 陈义平,王建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73.

[6]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