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愈发重视大概念视角的重要性。该视角强调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而非仅仅是记忆和掌握孤立的知识点。这种视角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文章旨在探讨大概念视角下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应用方法和效果,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大概念视角;单元整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4)30-0040-0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化学学科中,如何使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化学学科的整体性认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化学教学实践,从大概念视角出发,对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大概念的内涵
在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大概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领域内的大概念又称大观念,是指在某一学科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学科其他内容具有统摄力、关联性的概念,是对众多知识的筛选与整合,它可以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是一个观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大概念的运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在大概念视角下的内涵更加丰富:不再是将每个章节的内容拆开来进行教学,而是要求教师提前构建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结构,并在此结构下确立本单元的大概念。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能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形成全面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先了解大概念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备课环节有意识地去思考和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将大概念应用于化学教学中,能加强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并促使学生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大概念在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实践中的核心作用。在教学目标上,教师应明确大概念的核心地位,并围绕它来设计教学任务和活动。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方面,教师应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大概念[1]。
二、大概念视角下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规划
(一)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在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先明确大概念的内容,以确保教学目标能体现出大概念的核心思想。具体而言,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本单元内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技能目标强调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及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情感目标则关注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
以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为例。本章的大概念是“化学的初步认识”。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还将学会如何观察和分析化学实验现象,从而发展实验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同时,为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学生应树立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本章包含三节内容,旨在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学科。在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重要性。教师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和化学现象对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等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讲解,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并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及其发展趋势。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会教授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规则,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还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在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中,教师将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本节课中,教师还会教授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要求,确保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能保证自身及他人的安全。
在大概念视角下,本章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学科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逐步展开的三节教材内容,教师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还能使其深入探讨化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通过这一综合性的教学规划,教师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并培养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二)注重知识讲解的系统性
为了确保学生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大概念,教师需结合教学目标注重知识讲解的系统性。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单元内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关系。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实例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3]。
以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例。本章知识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原子的构成。原子作为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而核外电子则在核周围运动,它们带有负电荷,数量与质子相等,从而保持原子的电中性。第二,元素的种类。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构成的纯物质,根据元素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类。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通常具有光泽,且易于形成正离子;非金属元素通常没有光泽,且易于形成负离子或共享电子;稀有气体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最右侧,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第三,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是由元素符号和数字组成的表示物质的式子。它不仅能表明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还能揭示物质的分子构成。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2O,它表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化学式能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第四,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含义,这也是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参与反应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通过化学方程式,学生可以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例。
在对本章的知识进行梳理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做成思维导图,从而帮助他们更系统地掌握本单元的知识[4]。
(三)设计递进式的教学活动
为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和应用大概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设计递进式的教学活动,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和学习。递进式教学活动可从基础的概念入手,通过引入真实案例、开展小型实验或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对大概念的初步理解[5]。随着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掌握,教师可逐步增加活动难度,让学生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以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为例。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变化的核心内容,教师可设计递进式的教学活动。在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的教学中,教师可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引入燃烧的概念,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燃烧过程中的发光、发热等现象,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为强化学生对上述知识的理解,教师可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燃烧的例子,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教师可在总结归纳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并伴随有能量的转化。在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入手,引出质量守恒定律,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进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鼓励学生从更多实例中发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以加深其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可帮助学生明确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特点和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在第3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的教学中,
教师可介绍如何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并通过讲解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方法,使他们能用化学语言描述化学反应。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教师可在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书写一些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在应用拓展环节,教师可展示化学方程式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设计与实施以上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能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化学变化的相关概念和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这种递进式的教学活动设计有助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化对化学变化这一大概念的理解。
(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大概念视角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理论知识,还要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制品和化学应用等实际案例,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在感受化学魅力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课外拓展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6]。
以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5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为例。在本章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冶炼原理以及金属的防护和废金属回收等方面的知识。在第1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的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各种金属制品,如铁锅、铜线、铝制饮料罐等,并让学生描述它们的性质和用途。接着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使用电池和小灯泡来测试金属的导电性,或让学生用锤子敲打金属片以观察其延展性。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不同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金属的性质及其利用情况。在第2节“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铁矿石的样本,并解释其成分和来源。接着,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模型或动画来演示铁的冶炼过程以及铁矿石到铁锭的转变。小组讨论则可以围绕“铁是如何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或“铁的冶炼对环境和经济有何影响?”等问题展开。此外,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古老的铁器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铁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第3节“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的教学中,为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金属腐蚀现象,教师可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将铁钉分别放在水、盐水和油中,观察其变化。同时,教师可展示各种金属防护方法,如涂层、镀锌等。在小组讨论环节,
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家中的金属物品是如何防护的,或应该如何回收和再利用废旧的金属制品。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理解和掌握金属的相关知识,还能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和环保意识。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实验、讨论和归纳,能确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持续关注大概念视角下的教学规划,努力创设更多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对化学大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概念视角下对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全面把握教学内容,挖掘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施更为系统、科学的教
学。通过上述研究,教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思维,为其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教师应进一步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刘小梅.大概念下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与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9):37-39.
李杨.基于化学学科大概念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以人教版“水的组成探究”为例[J].化学教学,2021
(10):48-52.
罗思阳.大概念统领下初中化学研究性作业的实施策略: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3):46-48.
陈靖.大概念视角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以“金刚石、石墨和C_(60)”为例[J].中学理科园地,
2023,19(2):1-3.
张仁波,黄丹青.大概念视角下初中化学的单元规划与教学设计[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1):76-80.
吴金凤.大概念视域下县域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实践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5):128-130.
作者简介:陈凤(1976.11-),女,福建松溪人,
任教于松溪第二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南平市学科骨干教师、南平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