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班级管理中助力学困生转变的策略探究

2024-11-04 00:00:00李俊山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4年10期

摘 要: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发展是高中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困生是班级成员的重要构成,也是影响班级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高中班主任应在关注学困生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应用科学的方法,尤其要与家长共同承担育人责任,让学困生获得成长与发展。文章围绕此展开了探究,以期为广大农村高中班主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中教育;农村;班级管理;学困生转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4)30-0091-03

班级是每个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而班级管理是每个学生成长的重要助力。然而,当前的农村高中班级管理工作却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部分农村高中班主任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优生、中等生身上,而忽视了学困生。尽管一个班级中的学困生人数不多,但其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质量。因此,

农村高中班主任应采取适宜的方法帮助学困生实现转变,使其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学困生的界定

目前,学困生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学困生是一个学生群体,客观地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巴班斯基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由于认知能力、情绪、生理、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出现学习状况不良或落后的现象。钱在森认为,学困生是智力正常、无明显感官缺陷,但由于多种原因无法达成学习目标,学习成绩相对低下的学生。钟启泉认为,学困生是智力在标准及以上水平,但学业成绩过低的学生,包括“难教学生”“偏科学生”等。

综合现有的种种研究成果,笔者将学困生界定为:

智力正常、无明显感官缺陷,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以致很难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需要在教师、家长等人的引导下弥补自身不足的学生。

由此可见,虽然与其他学生相比,学困生自身存在诸多不足,但是有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班主任要把握日常管理时机,密切关注学困生,与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采用多样的方式与其互动,同时要与家长携手开展教育与管理工作,以使学困生获得良好发展,从而提升班级管理质量。

二、农村高中班级管理中助力学困生转变的有效策略

(一)关注学困生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应当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尤其是平庸的学生面前,竭尽所能地为他们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其逐步成长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因此,要想使学困生获得良好发展,班主任要先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

1.关注学困生的内在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在无法满足某种缺失性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缺乏学习动机[1]。例如,学生若感受不到班主任或其他学生对自己的关注,就很容易缺乏集体归属感;若感受不到家长的关爱,则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成为学困生。对此,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了解他们缺失了什么正向的心理和情感,继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弥补缺失,让他们在形成学习动机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我。

2.关注学困生的优势特长

赏识教育理论指明,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同时,赏识教育理论强调了教师的尊重、表扬、信任之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2]。与其他学生相比,学困生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存在明显的不足,但班主任需要明确,这并不意味他们身上没有闪光点。农村高中班主任应当用赏识的眼睛来观察学困生,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势与特长,继而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例如,有的学困生在文化课学习方面不理想,但能歌善舞,班主任就可以鼓励他们参加班级、学校乃至市区组织的才艺表演活动,使他们获得彰显自我、获得肯定的机会,建立自信心。又如,有的学困生虽然学习成绩不佳,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动员能力,班主任就可以鼓励他们带头参与运动会、组织班会等活动,使他们在发挥自身优势的过程中得到他人的关注,增强自信心。此外,班主任也可以基于学困生的强项给予其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有的学困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能写出一手漂亮的硬笔字,班主任就可以鼓励其承担黑板报制作任务,让其在彰显自身强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克服自身的学习困难,提升阅读、书写水平。

(二)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困生转变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农村高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学困生之间可能矛盾重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困生就会排斥班主任的管理,出现逃避班级管理活动的情况。但如果师生关系和谐,学困生便会主动地走近班主任,乐于体验班级管理活动。因此,农村高中班主任应当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1.将学生当作学生

在传统的农村高中班级管理中,部分班主任习惯机械地按照教学管理要求、学习目标等向学生提出种种要求。学困生本就不愿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在班主任的种种“压迫”下,他们的不良情绪会累积,从而很容易做出一些不良行为,引发师生矛盾。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是参与班级管理的主体,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农村高中班主任应当摒弃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要耐心地与学困生沟通,从不同方面了解他们的发展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成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引导。如此,学困生可以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从而乐于与班主任交流,久而久之便能建构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的影响下,学困生也会乐于参与各种班级管理活动,主动与班主任互动,由此提升自我,实现转变。

2.将学生当作朋友

虽然高中阶段的学困生的认知发展趋向成熟,但是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不强,需要班主任的引导[3]。同时,高中阶段的学困生隐私意识有所增强,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秘密。在这样的情况下,倘若班主任一味地以权威自居,对学困生进行说教,很容易引起学困生的不满。对此,农村高中班主任应当将学生当作朋友,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加强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建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的影响下,学困生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与学困生进行平等、亲切的交流。交流内容可以包括学困生的心情、饮食情

况、交友情况等。在像朋友一样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与学困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会被拉近,同时班主任也能精准地了解到学困生的发展情况,从而及时给予学困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学困生扬长补短。

(三)课内外采用科学方式

班主任在承担班级管理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学科教学的重任。在传统的农村高中班级管理中,部分班主任将转变学困生的精力放在课外,而忽视了课堂。转变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班主任在课内外采用科学的方式。

1.课内转变学困生

(1)趣味教学,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缺失的问题,而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班主任实施课堂教学的方式单一且枯燥[4]。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教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以“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为指引,探索出了丰富的趣味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生活化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农村高中班主任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困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体验课堂教学活动。长此以往,学困生便能转变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2)丰富作业设计,助力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

参与学习不仅能体现学困生的学习主体性,还是学困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业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作业难度过大、数量过多的情况下,学困生往往面临过重的作业负担,很容易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农村高中班主任应当设计丰富的作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完成作业的机会,并能在不同类型的作业助力下体验不同的学习活动。班主任可结合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在控制作业总时长的前提下,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类型多样的作业,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教学阶段,让学困生在获得完成作业机会的同时体验不同的学习活动。例如,班主任可以设计前置性作业,让学困生在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内容;可以设计随堂作业,让学困生在课中巩固课堂所学;还可以设计拓展性作业,让学困生能够迁移所学解决生活问题。如此一来,学困生可以在多个方面获得良好发展。

2.课外转变学困生

(1)进行自我管理

让学困生进行自我管理,不但可以使他们获得彰显自我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与班级获得协同发展[5]。尽管学困生存在诸多不足,但他们各自也都有优点。农村高中班主任要在赏识学困生的同时,给予其自我管理机会,使其在自我约束的过程中获得良好发展。

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设定一些职务,鼓励学困生审视自我,发现自身的优点,并据此承担自己可以胜任的职务,或自己想要挑战的职务。在学困生自选完职务后,班主任可以和他们一起明确职务的责任,使他们明确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何种程度”。之后,教师应鼓励学困生紧抓日常时机,发挥主观能动性,履行职务责任。在此过程中,学困生会主动约束自我,尽可能地做出良好行为。班主任和其他学生可以观察学困生的履职情况,发现他们的良好表现和不良表现。针对良好表现,班主任和其他学生要及时给予赞赏;针对不良表现,班主任和其他学生可提出完善建议,并鼓励他们改正。这样,学困生会在承担职务的情况下主动进行自我管理,从而获得良好发展,进而提升班级管理质量。

(2)组织多样活动

参与活动是学困生彰显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结合农村地区的地域特点精心组织多样的活动,如农活大比拼活动、环保主题创意比赛、农村运动会等,并鼓励学困生踊跃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优势,获得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实现自身的转变。

(四)家校携手育人

家校合作是落实育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略为落后。一方面,部分学困生是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一些学困生的家长将教育希望完全寄托在教师身上,很少给予孩子教育和指导。因此,农村高中班主任在进行校内育人的同时,应加强与学困生家长的沟通,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与他们携手助力学困生实现转变。

例如,班主任可以积极组织线下或线上的家长会,向学困生家长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并讲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学困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此外,班主任也可以借助在线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发展情况,与家长一起分析该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讨论解决对策。只有在班主任和家长的携手努力下,学困生才能在不同方面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转变学困生是农村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既可以使学困生查漏补缺,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又可以切实地增强班级管理质量。农村高中班主任应当坚持教育公平原则,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并把握日常教学管理时机,

采用多样的方式与学困生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以此为基础,采用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内、外活动,让学困生在积极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不同层面的发展。此外,班主任也要关注学困生的家庭教育,积极与学困生家长合作,携手转变学困生。如此,在学困生获得良好发展的情况下,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也将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张芳.基于元认知监控的农村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有效转化[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0):122-124.

李永森.浅析高中学困生教育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学周刊,2022(22):154-156.

肖淳妍.农村高中学困生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22.

张烨琳.高中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张健.基于原生家庭影响的农村高中学困生转化对策探究[J].辽宁教育,2021(8):23-26.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

五”2024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农村高中班级管理中学困生转变的策略探究”(课题立项号:WW〔2024〕YBGH3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俊山(1972.11-),男,甘肃古浪人,

任教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