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教学评价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1C3M初中英语核心素养课堂评价模式应运而生。文章在详细分析这一评价体系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解析了1C3M评价体系的四大关键要素,并从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活动和评价方法四个维度介绍了评价策略的设计与实施,以期为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新视角。
关键词:初中英语;1C3M评价体系;核心素养;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4)30-0007-04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引导教师逐步建立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素养导向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1]。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评价受到了一线英语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聚焦1C3M初中英语核心素养课堂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详细分析1C3M评价体系的结构和实施策略,并通过具体教学案例,揭示这一评价策略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1C3M课堂评价体系的内涵与意义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课堂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而评价是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推手。科学的评价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出现的问题,从而为教师监控教学质
量、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提供参考[3]。
1C3M初中英语核心素养课堂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ies)为目标,遵循“教—学—评”一体化原则,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旨在通过多维评价(Multi-faceted evaluation)、多元评价(Multi-source evaluation)和多样评价(Multi-modal evaluation)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如图1)。
第一,核心素养。课堂评价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实施课堂评价时,应从传统的知识和技能考核,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第二,多维评价。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要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实施多维评价,根据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确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以确保目标、活动与评价的一致性。
第三,多元评价。根据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学生和教师全面参与的教育评价过程。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提高其评价参与度,并通过自我和同伴间的反馈,有效发展其批判性思维、促进其自我反思和个人成长。
第四,多样评价。教师应通过提问追问、小组讨论、自评互评、观点综述、随堂检测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评价,结合口头、书面、肢体和符号语言等反馈方式,辅以量表等评价工具,促进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多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学习表现。
二、1C3M课堂评价策略的设计和实施
基于1C3M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选取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4
Section A 的读写课作为具体课例,以展示1C3M评价策略在读写课中的实践应用,以及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制订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目标
在“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评价目标成了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明确学生应达到的核心素养目标,并将最终的评价标准或学习成果作为教学过程设计的起点。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成长的烦恼”的线上问卷调查和“小小心理咨询师”招聘海报设计活动,以评估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对担任小心理咨询师角色的兴趣与准备程度。上述方法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个人需求,为制订更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评价目标提供依据。
据此,本课例确定了以下评价目标:(1)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理解和应用语言信息来构建结构化知识,展示学生在语言能力层面的成长;(2)分析和建议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并展现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以反映其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发展;(3)实践应用和反思改进能力:注重实践应用,考查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其在反思改进、自我调整、合作和沟通等学习能力层面的提升。
相较于传统以教学内容为先的方法,评价目标先行的逆向设计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成果的结合,能够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评价设计者,使教学活动更加紧密地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确保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高度一致。
(二)遵循“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原则
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中,“教—学—评”一体化原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4]。在教、学、评三者中,目标是灵魂,活动用以促进目标达成,评价则用以检测活动的效果和目标的达成度[5]。
基于明确的评价目标,遵循“教—学—评”一体化原则,教师可依次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评价活动和制订评价标准,从而实现“教—学—评”的完整闭环。
根据本课例的评价目标,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获取并梳理信中用于求助、表达共情、描述问题、提出建议的表达方式和句型,借助思维导图呈现“问题与建议”内容要点的结构化知
识;(2)基于思维导图,描述Sad和Thirteen 遇到的主要困扰,分析语篇人物,根据求助内容提出合理建
议;(3)运用信中相关表达方式和句型,发现同学的困扰并提出合理建议,通过自评和互评,改进作文初稿的结构、内容和语言,成功竞聘“小小心理咨询师”。
本课例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制订了具体、清晰、直观且易于操作和评估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并非孤立地按维度进行描述,而是相互渗透、关联融合、互动协调发展,避免了割裂,从而提升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和目标达成的可检测性。
(三)开展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评价活动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和重要途径。要想实现评价目标和教学目标,教师应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引,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构和内化语言知识,形成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应依据教学活动设计相应的评价活动和评价标准,以确保课堂评价在实现教学目标和推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关键的桥梁作用。
教学目标(1)聚焦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学习理解活动,学生应能够有效地获取、梳理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结构化知识。在本课例中,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可以评估学生梳理和呈现问题与建议之间逻辑关联的能力,还能反映其文化意识的发展水平。学生在分析两封邮件内容后,可提取描述“problems”
和“advice”的关键句子,并借助可视化图形整理结构化知识,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为配合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学生课堂自评表中设计了针对思维导图绘制活动的评价问题。如“你是否学会了信中用来表达建议的句型?”“你是否学会了在回信中表达共情?”“你是否发现了两个问题的中心句和细节支撑点?”等。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评估自己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方面的成长情况并提出反思改进措施。
教学目标(2)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建议能力。通过实践应用活动,学生能够内化和应用所学语言知识,同时强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并提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对此,笔者设计了一系列基于问题链的评价活动,如“Why did the author write the letter? Whatdoes the writer probably think of his elder brother? If you were Sad and thirteen, what would you expect your elder brother to do? Do you agree with the advice? Why? Do you have better advice? What's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s?”根据学生的口头回答,教师可掌握其对文本深层含义、人物性格及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程度,检验其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情况。教学目标(3)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反思改进能力。对此,笔者设计了两个迁移创新类学习活动,一是“卸”下烦恼,将问题或烦恼写在卡片上并挂在班级的“Trouble Tree”上;二是“解”除烦恼,根据卡片中提到的问题或烦恼进行回复,为学生排忧解难。
(四)应用多维、多元和多样的评价方法
教师可通过评价量表,评估学生在自我调整、合作与沟通方面能否展示学习成果以及是否能够迁移所学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如表1)。
此评价量表涵盖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一个典型的多维、多元和多样化的评价工具,体现了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化,能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并满足学生需求。在文化意识方面,该量表主要评价了学生个体在“善于交际”和“表达共情”方面的表现,通过具体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如“Social Ability”和
“Empathy Expression”,精准评估了学生在实际社交活动中的关键技能。
此外,此评价量表包含自评、互评、师评三种评价方式,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能使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自我认知与反思。自评促使学生自主评估自己的社交能力,互评促使学生给予同伴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师评则能提供专业的评估和指导。而评价的符号语言——“向日葵”与本课主题相契合,“向日葵”
花朵的数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现了评价结果。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使评价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1C3M评价体系不仅为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创新视角,也为未来教育评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和评价。本文深入探讨了1C3M初中英语核心素养课堂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凸显了其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验证和完善1C3M评价体系的效果,初中英语教师未来应注重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将其应用于多种课型的评价实践,并重视评价工具尤其是评价量表的规范化制作,以保障评价过程的质量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崔允漷.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一种增值的尝试[J].人民教育,2012(11):36.
王蔷,蒋京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与英语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学业评价[J].中国考试,2023(1):67-73.
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4):15-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厦门市“市管区培”专项学科带头人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XMXDTA20230101012)以及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3年开放课题“‘读思达’视域下初中英语‘5A’读写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KCA20230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水量(1973.9-),男,福建厦门人,
任教于厦门市梧侣学校,督研长,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区优秀教师,区中学英语学科指导组成员,曾获同安区教学成果特等奖、厦门市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成果试题命制比赛市级二等奖、跨学科作业比赛市级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