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多元化·生成性

2024-11-04 00:00:00李优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4年11期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读与写均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但往往被割裂,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进行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和新高考命题趋势下,读写并用、读写融合已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新动线。读写结合实际是融合了阅读与写作的微型写作活动,为了避免读写活动变得单一、随意和冗长,建议以单元为锚点构建整体性的读写活动,并且根据不同文体和学习目标设置差异化、多样态的读写任务,最后保证读写环节的生成性。

[关键词]读写一体;整体性;多元化;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语文学科是基于语言与文化的输入与输出的学科,必然涉及文字的阅读与表达活动。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阅读课、表达课、写作课被分为不同的课型,没有实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的整合,学生的读与写被割裂,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不均衡。

张秋玲教授认为 “写”与“读”一脉相承。读是写的前提与基础。读是学生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的过程,写是内化、继承、超越与创造,用自己的文字向他人表达思考。笔者认为,读写活动的融合并非“读”与“写”的简单叠加,其中还需将学生的思考活动作为桥梁,即为学生提供提升思维与强化情感体验性的教学支架。

一、推进“读写一体”的迫切性

(一)读写并重的考题趋向之要求

考题呈现: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2023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II)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2023年新课标Ⅱ卷作文题)

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2021年八省联考现代文阅读II)

两个文本都提到了“马”对战死或受伤的主人不离不弃的场面,深切动人。同学们准备要把这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2024年八省联考现代文阅读II)

近年高考命题对考生核心素养要求的落实,从单一地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转向综合考查读写并用、读写融合能力VorsF6oHaeDuwBdSLprjaw==。在阅读题型中加入对写作能力的考查,在写作题型中引入试卷阅读材料的关键概念。这就要求学生能以阅读提高写作的针对性,以写作验证阅读的准确性。

(二)联系生活,提升素养之需要

教育与生活素来水乳交融,也一直是诸多中外教育家关切的议题。斯宾塞有“生活准备说”,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论,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思想,特级教师于漪有言:“语文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强。”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教育与生活的不可分离性。

学生学习了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在专门的习作课上掌握了多种写作技巧,却仍然会在面临新的写作任务时埋头苦思,思绪梗阻。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学生读的活动中没有引入相应的生活情境,同时学生写作的任务也没有链接到相应课本内容。教师应通过读写活动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实践能力。

二、推进“读写并用”的实践策略

(一)建构整体性的读写教学活动

1.保证读写活动的连续性

教师在设置读写活动的时候往往缺乏整体意识,对“阅读”“写作”活动的时间分配不均,过于偏重读后再写,或者将“写”作为课下作业,不能将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实际上,读写一体活动并非只能以作业的形式出现,它不仅仅是检测学习效果的参照,还可以完整地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在授课前,布置预习式即前置性学习的读写活动;在课堂过程中,布置评析式、转述式的读写活动;在课后,布置学生完成创造性的读写活动。以必修下第六单元课文《祝福》为例,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的预习读写活动可以是“为死者祥林嫂建立个人档案,以表格形式呈现祥林嫂的身份信息”,这是一种转述式的读写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调动定位信息和提炼概括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撰写祥林嫂死因调查报告,以一种评析式的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

2.打造网格化、单元化的读写活动

有的教师设置读写活动碎片化、浅表化,没有形成单元整体任务写作联动的意识。不妨以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为核心,构建网格化的单元读写活动,不同的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则为网络的联结点。在一这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单元的人文主题和不同任务群设置对应的读写活动。如必修上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虽然在学习对象上都以诗歌为主,但要求学生掌握的核心素养和达到的学习目标并不相同。第一单元以形式较为自由的新诗为主,主题是“青春激扬”,根据这个单元可以设置的读写任务是试着仿写或创作与“青春”“志向”“梦想”相关的诗。而第三单元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旨在让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从意象和修辞的方法鉴赏诗歌,因此其相对应的读写活动是诗歌短评。

将读写活动嵌入单元学习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来进行读写活动。第二,找寻群文的内在逻辑,求同存异。如必修下第六单元的学习篇目是《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这些课文的主人公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外部厄运,戴上了精神的枷锁,而且都共同叙述了死亡事件,因此可以将“人生的套子”“异化”或是“反抗人生”作为整个单元群文解读的线索,设置相应的读写活动,让学生思考小说观察与批判社会的作用,如为学校“小说百态”栏目投稿书评。

单元读写活动除了注重整体性,还应该有针对性。如必修上第六单元和必修下第八单元的学习材料都为说理文,在设置单元读写任务的时候应聚焦一点,有的放矢。如必修上第六单元应布置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并且领悟学习之道。而必修下第八单元则要求学生领会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写作应解决现实问题,并引导学生在读写活动中掌握议论文的举例、对比、假设、比喻论证方法。除了将内容相似相关之处作为单元读写任务的主线,还可以抓住写作手法的相似性,如必修下第六单元,文体皆为小说,都涉及叙事视角、叙事线索、环境描写等小说的写作艺术。由此,网格化的读写任务可以将无序的、随意的读写活动变得序列化,同时也富有梯度,随着学生的学习进度的推进调整相应的难度。

(二)设置多元化、多样态的读写活动

1.依托教材,构建读写融合活动

通过对统编版教材的梳理,不难发现,每个单元设置了类型多样、文体各异的写作任务。

教材单元的写作任务从篇幅来分有长文与微写作,从内容可以分为主旨、人物赏析、语言分析以及议论文;从文体可以分为记叙文体、议论文体、说明文体;从形式可分为文字类与图表结合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渗透在课堂内外的读写任务尽可能保证差异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2.读写活动精细化和多元化

如果只是动辄给学生布置800字的写作任务,这会激起学生的畏难情绪,他们也会苦于缺乏写作资源和写作思路无法下笔,最终不能帮他们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应删繁就简,尽可能布置“微写作”任务,并保证较广的辐射面,设置不同体裁和不同情境的写作题,让读写任务走向精细化和多元化。

比如,要求学生读的关注点尽可能广,如读人物形象、读情感主旨、读写作手法、读语言表达、读文化历史,相对应的写也应该广开门路,可拓展为仿写、改写、续写、评析地写、概述、图表结合、搭建思维导图、绘制海报、制作明信片、拟想纪录片旁白、回复书信、写访谈录……

在写作完毕后,还应当给予学生展示与评价的平台,比如用希沃投屏展示,或将学习成果上传在班级公众号、班小二或美篇等社交平台。

(三)将生成性作为读写活动的基础

读写任务应当具有生成性,一方面是来源的生成性,另一方面是结果的生成性。

来源的生成性,指的是设问和设题应当具备鲜活的语文语境。“2017版课标”提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读写任务不可提得太生硬,应嵌入到课文语境、生活语境、情感语境,最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认知和情感经验。比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赤壁赋》《登泰山记》等山水诗文的画面,可以采用拍摄旅游景点宣传片的方式或者是为朋友赠送明信片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相似的生活语境。又如《窦娥冤》,直接让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文中段落的方式解读窦娥冤屈,显得枯燥无味,不妨让学生扮演窦娥,在上诉书中为自己辩解冤屈,既能详尽地搜寻课文信息,又能让学生增进代入感、体验感。

结果的生成性,即学生作答、展示的生成性。读写活动,虽然也是微写作,但不应该像常规作文题一般规定好立意和标准的语句范式,它在话题和内涵上应该走向多元,在思维上避免判断和结论。比如《与妻书》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模拟陈意映的口吻给林觉民回信。笔者进行了如下试验:在一个班要求以一个识大体的妻子的语气回信,得到的结果大同小异。在另一个班,则不规定回信主体,要求他们发散思考,写作主体可以是林觉民的敌人、林觉民的父亲、林觉民之子,也可以是后辈革命者与青年学生。回信承载的情感千姿百态,有敬仰之情,有哀怨之情,有缠绵之意,也有奋勇之愿。这样则避免了学生养成单一的思考方式,并且能多个角度看待林觉民的就义行为。

读写活动设无定法,但亦应有法,应以核心素养的达成为最终旨归,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读写一体化教学,将无序的读写活动串连成系统的单元写作活动,学生的写作才具有针对性,教师才能获得即时的教学反馈。文章有千面,风格亦多变,应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文体、个性气质的课文设置对应的读写活动。基于语文的学科特性,学生的思维活动、阅读文本的活动、师生互动交流的活动、教师的语言活动构成了巨大的交流的语境,读与写的转化依赖这些共同的语境,因此,读写活动也应建立在生成性的基础上。

[参 考 文 献]

[1]欧阳朝霞.一体两翼,发挥整合效应——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探索[J]. 中学语文,2024(08).

[2]霍军.我所主张的“读写一体”[J].语文教学通讯,2023(31).

[3]徐舟明.大单元整合教学下读写一体的实践与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09).

[4]宋国萍.任务驱动,读写一体——例谈统整视域下的习作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J].新教师,2023(07).

[5]叶方碧.原点辐射读写一体的“四度”语文研习——一条通往选择性必修教学的途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2022(09).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科协会课题“新教材高中语文单元写作的策略研究及实践”(编号:XJKX22B401);湖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利用教研组智慧为高中语文教与学‘减负’”(编号:B-27)。

[作者简介]李优雅(1998),女,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学,从事高中语文读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