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补白”的功能及运用时机

2024-11-03 00:00:00梅思慧
甘肃教育 2024年19期

【摘要】为了解决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程式化”以及教师对文本隐匿资源的“忽略化”问题,文章提出以“补白”策略引导学生探索文本的未言之处,进而不断丰富自身阅读体验。文章先从加深学生文本理解、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及丰富文章意蕴这三个方面阐述了“补白”的意义。最后,提出三大策略,包含“补白”可以应用在教学之前,增强文章吸引力,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补白”还可以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文章细节,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凸显语言表达的魅力;“补白”同样可以应用在结尾,仔细揣摩作者所思所想,升华文章主题,震撼学生心灵,全面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补白”意义;“补白”策略;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9—0073—04

“补白”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意思是,“报刊上填补空白的短文”,或对某一内容“补充说明”。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补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其核心思想在于对文章内容虽与主题紧密相关,却未被作者明确阐述的背景或细节等信息合理填补或阐释[1]。利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进而更好地领略文本的深意和魅力。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程式化阅读教学的局限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逐渐形成一种程式化教学模式,如教师习惯先讲解生字词,再通读课文,最后分析课文结构与主题等等。这种方式虽然系统,但缺乏灵活性,容易导致学生厌烦。另外,程式化教学模式以“完成教学任务”和“提升学生成绩”为目标,过度注重知识层的传授,而忽略了思维层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培养。

(二)教师对隐匿资源的忽略

由于各种原因,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未详尽描绘所有细节,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留白”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留给学生无限遐想的空间。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隐匿的教学资源,例如,文中的“语言留白”可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文中的“情节留白”可用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及想象能力;文中的“结局留白”可用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等等,对这些隐匿教学资源善加利用,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但是,很多老师容易忽视这一点,往往只关注文本中明确表述的内容,而忽略隐匿资源的教学效果。

二、“补白”对阅读教学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

(一)是学生加深课文理解的“催化剂”

将“补白”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可以将分散的场景、支离破碎的故事情节、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串联起来,能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搭配以精妙的语言文字展开描述,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给学生留下深刻、完整的印象。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二)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强化剂”

“补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阅读授课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精巧地运用“补白”策略能够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产生持续的提升作用,教师在将“补白”作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好把握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水平,可以说,“补白”运用到课文阅读中去,是教师教学的点睛之笔。

(三)是丰富文章意蕴的“填充剂”

在语文阅读中,阅读资料的选材种类多、范围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资源、人文百科,都可用来“补白”[2]。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利用想象力丰富的“补白”,可使同样的课文延续不一样的精彩,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阅读教材的内容,拓展了课程资源。

三、“补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课堂之前“补白”,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或领域充满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引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3]。

1.对标题“补白”,提升标题的吸引力。标题是学生在阅读时最先关注的地方,精彩的标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文标题具有概括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题的作用,因此,“补白”课文标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在阅读初期,教师可辅助学生对课文标题“补白”,提高标题的精彩程度。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防止学生改变原标题含义,采取有选择性的“补白”策略。

例如,在课文《一封信》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标题恰当“补白”。首先,教师要对“补白”解释、说明,让学生了解“补白”的含义,使学生找到“补白”的方向。其次,教师让学生自己尝试“补白”,比如,这是什么样的一封信,或者是给谁写的一封信。又如,课文从两个角度描写了露西给爸爸写的一封信,分别是露西单独给爸爸写的信和在妈妈帮助下给爸爸写的信,这两个角度分别体现出露西不同的情感。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分别对标题“补白”,从露西和露西妈妈的感情都可以入手,不同角度“补白”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都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2.对背景“补白”,加强学生的理解力。不同的文章具有不同的写作背景,有可能是作者有感而发,抑或是触景生情[4]。学生阅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及精神满足程度直接受写作背景的影响。学生要想深入理解文章背后的情感内涵,就必须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设身处地从作者角度出发,思考课文表达的含义,这种方式有助于将阅读变得更加简单化。当然,课堂是有时间限制的,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向学生们阐释课文的背景信息。这就是为什么要对背景“补白”的原因,既是为了给教学节省时间,也是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整体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例如,在课文《刘胡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补白”当作课前作业,鼓励学生查找与课文主人公刘胡兰有关的背景资料。在查找刘胡兰背景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刘胡兰当时身处的社会环境,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思考。有了对背景的认识,学生就能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这种引导学生开展背景“补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抓住文章主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为后续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课堂中“补白”,提高学生认知力

当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了解后,真正的教学之旅便开始了。在这一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补白”技巧至关重要。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填充、阐释未明之处,使得文章主旨更为鲜明、意蕴更为深邃。为达到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补白”手段。

1.对语言“补白”,突显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能够传神达意;语言又是一门艺术,可以抒发情感[5]。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分析课文的词句特点;其次,引导学生们去发掘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语言魅力。所以,“补白”语言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意蕴,体会作者深层次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对文章深入品鉴时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对语言“补白”,不仅可以凸显语言多样性,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

例如,课文《难忘的泼水节》,主要描写的是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其中对于周总理出场衣着有着细致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原文中的“对襟白褂”前加上“朴素而整洁的”描写;给“咖啡色长裤”前加上“款式大方的”描写;给“水红色头巾”前加上“充满傣族风情的”描写。利用这种“补白”方式,不仅使周总理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还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

2.对标点“补白”,增强文章的丰富性。标点符号通常伴随文字左右,是文章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符号。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很多,例如,标点符号对文字的“停顿”能够改变语气,凸显作者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科学使用标点符号“补白”,能够以小见大,从细微之处丰富文章内容。

例如,在课文《猴王出世》中,对标点符号多处“补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以连续使用感叹号的方式来描写当时石猴的急迫之情。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这里“补白”。思考如果这里是省略号,会表达石猴什么样的思想活动;或者,这里变成问号,又会体现怎样的感情色彩。标点符号不同,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会不同。因此,学生利用“补白”标点符号会改变课文细微之处,提高课文个性化程度,增加阅读乐趣。

再如,《童年的发现》中:“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补充作者省略的文字,引导学生将“补白”前后的词语展开对比,比较一下哪种表达效果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对标点符号“补白”后可以发现,这种阅读教学策略不仅体现了文章本意,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而且凸显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升华了文章主旨。

3.对细节“补白”,以量变引发质变。学生在阅读中通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不会详细描述所有的细节。而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又容易忽略这些细节,从而不能很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教师可以从“补白”细节入手,品味文章细节,提升学生对文中引出信息的挖掘能力,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

例如,《寒号鸟》中对寒号鸟和喜鹊做窝的描写表现出了寒号鸟懒惰,安于现状,导致自己在冬天被冻死;喜鹊辛勤,未雨绸缪,到冬天能住上温暖的窝。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对这里的细节“补白”,再现寒号鸟和喜鹊对话的过程,分别从寒号鸟和喜鹊的角度体会不同的心理状态。经过情景再现的过程,会丰富课文表达细节,加深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

(三)在课堂结尾“补白”,增强学生理解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补白”策略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课前和课中的引导与启发,还可以在课堂的结尾处发挥重要作用。当教学接近尾声时,巧妙地运用“补白”不仅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效果,更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6]。因此,课堂结尾处的“补白”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对主题“补白”,回扣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因此,阅读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读懂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而对文章主题思想“补白”,属于对文章主旨“回扣”,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升华。

例如,在《祖父的园子》中,作者在文章结尾只是简单地描述了“我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并没有回扣主题。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部分“补白”,回扣课文主旨,突出文章主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对结尾“补白”,延续文章精彩。对文章结尾“补白”,不仅能为原本的故事线提供富有想象力的延续,更能深化主题,丰富人物形象,使整篇文章的精彩得以持续。利用这样的“补白”,文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将得到极大的增强,让读者在故事结束后仍然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比如,课文《雾在哪里》在结尾并没有写清楚雾到底去了哪里,只是简单描述“消失了,不知到哪里去了”。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雾最后究竟去了哪里。或者将其当作一个极好的创意写作练习题,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为雾设计一个独特的结局。这样的“补白”练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思考和想象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总之,“补白”是当代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常见方法,巧妙、恰当的“补白”可以丰富文章内涵,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利用“补白”鼓励学生跨越文字的局限,探索背后的深层意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因此,“补白”不仅被视为小学语文阅读的一剂良方,更应被看作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安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补白”艺术[J].读写算,2023(31):28-30.

[2]崔艳辉.读写结合中如何开展补白想象[J].基础教育论坛,2022(31):16-17.

[3]孟芝艳.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补白”艺术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5):191-194.

[4]孙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补白艺术探究[J].吉林教育,2022(12):73-75.

[5]许广祥.妙“补”生花——小学语文课堂结尾的补白艺术[J].文理导航(上旬),2021(11):14-16.

[6]杜婉莹.抓住教材“空白”,巧妙拓展延伸——以统编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7):66-67.

编辑:阎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