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学科性、境脉性、协作性和融合性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确立真实性主题、梳理结构化内容、解构递进式任务、围绕大概念的理解展开整合性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和跨界整合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提出了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9—0110—03
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综合与实践”的主要展开方式之一,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做好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分析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1.打通学科与生活壁垒。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将抽象的、严肃的学科知识与灵动的、具象的鲜活生活相连接,打通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实践性和体验性的“真实情境”空间[1]。如,在数学“比例尺”知识教学中,设计“校园平面设计”跨学科主题项目,鼓励学生动一动脑筋,根据现实校园和平面图的规格选取合适的比例尺,搭建起现实空间和数学知识之间的桥梁,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数育概念、掌握数学知识、锻炼学科技能,无形中将具有探究意义的实践活动转变为具有思想高度的育人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将个体成长和学科教学紧密相连。
2.促进知识与实践融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不同阶段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与培育目标,提倡跨学科主题活动将学生的“学科观念”和“跨学科观念”相互交织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思路,凸显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如,在“比例尺”学习当中,教师若遵循一贯的“口述+板书”教学形式将“比例尺”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指导学生选择哪个比例尺,怎么测量具体数据,怎么转化比例数据等,那么学生只见到了知识的“最终形态”,而不了解知识“从哪儿来”等“生成过程”。因此,只有将知识穿插在真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用数学语言去“解决”,亲历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征
1.学科性:解决学科自身任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在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更加深刻地领会和掌握学科知识,完成学科本身的学习任务并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活动就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学科教学当中,将其他学科作为辅助学生深度学习的工具,更加高效、全面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2]。如,在“校园路线规划”主题活动中,无论是结合美术学科的“构图”“着色”技巧,还是语文学科的“写作”“表达”方式,最终目标都是指向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用美术、语言、信息技术等内容创设主题活动,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多元化的信息与技术支持。因此,跨学科主题活动必须要以学科本身为核心,调动跨学科资源,服务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2.指向性:强调特定情境脉络。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通常来源于一个真实的、可研究的驱动性问题,围绕问题设计出一个具有情境性特征的项目,让学生调动自身固有的知识认知和生活经验并综合不同学科的力量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如,将生活中的“造桥”问题融入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当中,提出“怎样建造一座多功能的桥?”“建桥可以使用哪些材料?”“建桥费用如何计算?”等,从“造桥铺路”这一现实问题出发,连接语文课程《桥》的内容,了解造桥的重要性;链接地理学科,指导学生走出校门,从地理、土壤生物等角度开展实地考察,分析考虑建桥的可能性。在连贯而动态的问题场景中,借助跨学科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学科间有序互动及有效对话。
3.整合性:强调协作沟通价值。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实践项目,项目的完成需要一定的团队协作,每一名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实践中都能够参考同伴活动使自己的探究更具有目标性和意义。如,在“北京五日游”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中包含路线规划、交通选择、食宿统筹、游玩攻略、人员安排等内容,学生需要分组完成“北京五日游”的项目设计。通过个体研究和小组研究,确定“旅游计划”;通过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加深对“规划统筹”的理解;通过互帮互助填补完整数据,完成“规划”的可行性。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加强对自身和集体的认同感,学会在合作中不断调整、优化办事效率、方法和风格,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合作探究的重要意义。这是核心素质教育的必然,也是学生学习与成长中所必备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策略
1.基于真实情境,整合学科概念,发现“真”问题。小学数学学科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必须突出数学学科的核心地位。通过探索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突破学科边界,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视角审视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习惯,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升[3]。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为例,可融合历史、生物、美术学科创设“风吹麦浪,颗粒归仓”的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在操作、想象、思考过程中进一步发挥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古至今在华夏大地上储备粮食是至关重要的。围绕“麦收”这一场迁徙千里的归仓之旅创设“风吹麦浪,颗粒归仓”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分别设计“古代储粮技术探究(历史)”“含嘉仓设计探究(生物、数学)”“自主设计粮仓(美术、数学)”三个探究课题,为学生提供一场精彩的数学之旅。首先,“古代储粮技术探究(历史)”,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借助信息技术、文学典籍、历史教材等资源探寻中国粮仓的发展路程,从战国时期的粮窖,到隋唐时期的“粮仓”,再到晚清时期的“义仓”,感知古代劳动人民的设计智慧,体会中国古代储粮技术的先进与创新。其次是“含嘉仓设计探究(生物、数学)”,含嘉仓被誉为“中国第一粮仓”,围绕“含嘉仓”中所蕴含的学科知识展开融合探究。如,含嘉仓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高达43万平方米,储粮能力583万石;比如含嘉仓的设计原理,从地理位置、建筑工艺、结构设计等方面探寻“天下第一粮仓”的建造智慧。最后“自主设计粮仓(美术、数学)”,整合前面两个探究环节了解到的粮仓知识,运用数学与美术学科技能,精心设计符合教师指定储粮能力的粮仓。在设计与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空间造型能力。
2.设置驱动任务,搭建学习支架,锤炼“真”本领。跨学科主题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技能。相较于数学单一学科的教学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更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征。跨学科主题活动研究的问题答案通常不是唯一的,教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入跨学科主题当中,将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能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深入分析问题,灵活糅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探究,创造性地完成实践任务,帮助他们深刻领悟学科思想,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并培育出跨学科核心素养。
3.健全多维评价,动态评估学业,反馈“真”水平。如何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要确保跨学科学习成效的落地,必须从全程、全员、全方位视角出发,从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小组互评、家校共评等方面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健全动态的、科学的评价体系[3]。
跨学科主题教学评价,一是要将教学目标置于首位,确保评价目标与方法的高度契合。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探究,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二是要注重探究学习的过程,同时兼顾探究学习的结果。结合跨学科主题情境构建动态的评价方案,在学生连贯的学习过程中设计连贯的评价环节,以评促学。三是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在评价方式上要融合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为一体,在评价主体上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家长的育人价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成果。需要强调的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对单一学科接受性学习的创新与拓展,鉴于其新颖性特征,目前没有成熟的方式可以直接借鉴,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不足及需要改进之处,以评促教不仅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还能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升级。
总之,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还能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领悟思想方法,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托,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载体,不断提升学生整体性学习能力与品质,培育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天红.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结构逻辑与实施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8):51-54.
[2]胡楹淇,周阳.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式教学的实施与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4):29-30.
[3]陶阳.多样态融合: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4(11):15-19.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