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体育学科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体育学科中核心素养培育是新时代中学生的必修课。文章阐明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分析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完善奖惩机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培养体育精神;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因材施教;精心谋划教学设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体育教学;初中生;核心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9—0054—0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有助于增强初中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信心。体育课教学不仅表现为对体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强身健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磨炼意志,提升心理素质,培育爱国情怀。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进入新时代,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课改需要和当前教育发展新理念,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趋势,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必须培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知识获取、技能应用、情感态度融入等多方面习得中逐渐形成的有利于个人终身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它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养成、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结合、体育品德与核心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在体育学科中的体现与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施教学,准确评价教学结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素质较低,激励机制不完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学校激励机制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关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但就目前来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中学阶段体育教师一部分来自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一部分来自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有一部分为其他学科教师转任体育教师,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笔者对民勤县城区某中学体育教师调查发现,有33%来自示范院校体育专业,50%来自乡村小学转入中学任教,10%是其他学科教师转任,仅有7%来自专业的体育院校,这样的教师专业背景构成体系导致教师的体育素养有明显差异。二是教师思想观念传统守旧。一些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有待于进一步转变,他们认为体育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跳远、跑步、跳高等,只要身体锻炼好,就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钻研教材、分析学情,更无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三是学校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民勤县城区某中学个别领导对体育课程认知有局限性,认为体育教师工作量不能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工作量相提并论,因此,对体育课程的关注度不高,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缺乏重视,这不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无法激发教学热情。在调查中发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职称晋升速度远高于体育学科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关注度和评价激励机制密切相关。
2.学生积极性不高,核心素养认知不足。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任何目标的实现,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但从目前来看,学生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不足。一是知识习得积极性不高。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技能学习多为被动接受,没有从体育课程教学中获取应有的体育核心素养。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多以机械式训练为主,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民勤县某中学体育课教学调查发现,日常体育课的时间安排为10分钟跑步训练,25分钟的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项目训练,最后5分钟为学生自由活动。二是为学生对核心素养认知不足。在日常教学中,个别教师注重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忽视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育核心素养,导致学生对此理解有一定困难。对民勤县某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认知情况的调查发现,有65%的学生不了解核心素养,更别说掌握其内涵,仅有35%的学生能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
3.体育活动形式单一,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度不够。新课改以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运动潜能和天赋,增强了体质,提高了修养,但还是存在体育活动形式单一,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现象。一是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由于初中体育课上教师安排训练时侧重于开展中考项目,其他内容涉及较少,学生对体育的情感匮乏,核心素养培育缺失。二是个体差异关注度不够。初中校园文体活动形式单一,以早操、课间操、体育课等统一性活动为主,无法准确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身体条件等核心素养指标,缺乏因材施教理念。调查发现,民勤县某中学体育课以学生集体性运动为主,很少对有特长的学生开展专项训练,缺乏关注个体差异的方法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
4.教学设计缺乏个性,课堂效果不明显。在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目标不够明确,未开展分类分层设置,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将实践经验与课堂效果有机结合,仅仅是对运动技能的讲解,缺乏核心素养内容的融入。一是目标设置融合度不高。体育教师更偏重对学生运动能力素养的培育,不注重于培养学生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与评价能力、运动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健康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等。二是中学体育课堂存在教学内容发散性不够的现象,包括:理论知识传授面较窄、运动技能讲解层次浅显、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联系不紧密。三是教学方法实用性不强。体育教学方法机械单一,以教师讲授动作要领、技巧和学生练习为主,教师教学方法未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索体育运动的兴趣,教学方法陈旧。四是教学评价效果不佳。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唯分数论,一些学生因个体差异,运动能力欠缺,导致部分教学目标不能实现,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新时代初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
1.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完善奖惩机制。体育教师往往是室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既要传授学生体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对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所以,作为新时代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练就过硬的技术本领。一是扩大教师准入机制。教师素养特别是体育教师素养提升是一项相对漫长的系统工程,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接受有一个适应性过程,这就需要扩大教师来源渠道。以人才引进、报考招聘、现场授课面试等方式录入一批体育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以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为评价标准,需要具有丰富的体育实践经验,勤于钻研,能适应新课改后体育教学的要求。二是强化专业培训。作为体育教师,接触较多的是有关体育技能训练方面的知识,对于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涉及较少。为此,学校可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相关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可以聘请专家来校培训,以现场教学示范,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三是发挥传帮带作用。组织教师积极准备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题的体育课程,以授课、听课、评课等方式选出一批专业素质高、核心素养强的教师,传授先进经验,帮助、带动在体育教学中其他教师,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四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学校出台相应考评办法,细化考核奖励措施,将体育教师学术业绩成效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全面且公正客观的考评奖励机制,防止考评机制简单化、机械化[1]。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培养体育精神。体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师引导与学生实训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体育精神和品格。一是增强自主参与意识。现代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动中学”“学中悟”“悟中做”。当学生自我成就感形成以后,自然而然激发了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二是转变思想观念。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除了开展体育技能学习和体能训练外,引导学生树立先进理念也是必要的,通过学习体育方面先进人物事迹和典型经验做法,促使学生强化核心素养认知,将具体体育活动转化为内在核心素养。三是注重信息获取。进入新时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信息获取渠道更为广泛,初中生可以在相关平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赛事活动,学习运动技巧,感受优秀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
3.丰富体育活动形式,注重因材施教。学校要把体育教师素养提升融入日常教学以及各类体育活动之中,紧紧围绕体育学科自身特点以及核心素养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用体育教育的全新理论和技能知识开展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2]。一是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开展特色课间操、体育竞赛以及体育类社团活动,能够实现劳逸结合。二是丰富常规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在早操、大课间、午间一刻钟等时间段,开展常规体育活动,要适度增加一些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中医养生等内容,还可以探索体育和音乐、体育和健康等课程的融合方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三是增强体育社团功能。体育社团要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体育教师应当注重新型体育项目的学习。体育社团内容要丰富多样,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置不同层次学生活动项目,对体育课堂教学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怀。四是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特别是以体育运动和竞赛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除传统春秋季运动会之外,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趣味运动会、专项比赛、体育文化节、体育知识竞赛等,帮助学生锻炼意志,提高协作配合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感受到快乐,无形之中锻炼了身体,也提升了体育核心素养[3]。
4.精心谋划教学设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新时代体育教学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一般来说,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也不可能仅凭几节课就可以实现,故而要把体育核心素养培育和平时课程教学设计紧密结合起来[4]。教学设计要紧盯核心素养,在体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体现出核心素养的目标。一是科学设定课程目标。要把核心素养提升作为总目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精神和健康行为的和谐发展为重点,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还要兼顾培育学生的体育情感,把能力与知识、方法与过程以及价值观与体育情感统筹起来,既要实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也要树立核心素养提升的长期目标。二是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其中的精神要义,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不仅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更要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从而塑造鲜明体育品格,使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共同发展[5]。三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选择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环节,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模拟和转换的方式,也可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游戏、小型的分组竞赛、体育知识比赛等活动,用身份转换的方式,模拟真实竞赛环境,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课程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另外,让学生观看体育方面比较励志的电影,谈真实想法,写观后感,在思想上触摸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体育带来的无限魅力。四是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以核心素养为重点的教学评价,要把学生体育情感、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健康知识放在和考试成绩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尽可能体现评价方式的个性化,例如以身高体重、兴趣爱好等分类评价,要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提升,要以真实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整体提升。
总之,体育学科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乎他们的成才与成长,必须长期坚持。作为教师,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研读课程标准,勇于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束缚,找准学生思想发展动态,让核心素养培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作为学生,要敢于接受新生事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体能训练中感受体育运动的境界与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只有实现教学相长,坚持正确目标导向,辅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构[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1.
[2]刘洋.新课标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J].启迪与智慧(中),2020(02):56.
[3]张宇飞.新课标背景下西安市高中体育课学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20.
[4]齐静.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94.
[5]朱亚成,张青.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的研究进展[J].浙江体育科学,2021(02).
编辑:宋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