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不仅仅是一个讲台,还是一个艺术舞台,而“语言”就是教师展示自我的道具,展示得好,就能给学生带来一场美的盛宴。文章从教师“语言”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出发,列举了高中政治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如复杂深奥、平淡无奇、规行矩步、强行灌输等。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打造高中政治教学语言的“透彻”之美、“铺陈”之美、“幽默”之美以及“人文”之美这四项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语言;兴趣;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9—0045—04
政治课堂是否枯燥,不仅仅与其学科内容相关,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教师的语言运用。2021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提出“教师应拥有扎实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即使课堂内容是枯燥的,也要通过讲述将其变成有趣的,关键是看如何展示自身的教学语言艺术。
一、教师“语言”与学生“兴趣”的关系概述
《学记》中有记载“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1]。从中可以看出,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工作而言,“语言”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讲述”依然是主要的授课方式之一。可以说,教师的语言对课堂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科学合理地运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位教师都应注重打磨自己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是传递书本知识的媒介
知识存在于教材,要想将其传递给学生,则需借助语言。但是,“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讲授语言,学生的学习表现会大不相同。因此,教师选择教学语言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二)语言是教师展示自我的工具
教师的语言,如同画家手中的笔触以及音乐家弹奏出的音符,是对外展示自我的一种途径。教师在用语言传授知识时,也会在无形中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态度、价值观。当学生为老师的个人风格、魅力所折服的时候,便会自然地表现出高亢的课堂兴致。
(三)语言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
语言是表达和交流的最主要工具,承载着情感的交流及思想的碰撞。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向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沉甸甸的教诲与期待,并由此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自然会愿意亲近老师,从而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学生对政治课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复杂深奥,抽象晦涩
高中政治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及哲学多个领域,每个知识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框架体系,其相互交织并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知识网络[2]。再者,政治属于一门社会学科,内容会涉及复杂的社会现象、理论以及观点。而为了能够更加精准、全面地诠释知识内容,政治教材中会出现一定量具有较高逻辑深度的概念或理论。教师在授课时,为了能够将教材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会注重自己语言的官方性及权威性,进而出现“不接地气”的现象,学生自然会感到复杂深奥,抽象晦涩。
(二)平淡无奇,味同嚼蜡
学生之所以感觉教师语言平淡无奇、味同嚼蜡,并产生昏昏欲睡之感,其原因为政治课堂内容包含大量概念、理论,如政治制度、经济理论以及文化现象等等。老师讲述这些内容时的声音缺乏必要的起伏与变化,仿佛一条不知何时结束的直线,而用词方面也非常的干瘪、乏味,缺少形象化的比喻以及生动性的描述。整个课堂氛围缺乏活力、死气沉沉,学生也只能机械式地“收听”,实在难以提起兴致。
(三)规行矩步,刻板老套
首先,部分教师喜欢按照教材给学生照本宣科式讲述,很少做深入性扩展或解释,甚至会一字不差地复述课本内容,可以说每堂课都采用这种千篇一律的讲述方式。其次,某些教师的语言表述形式非常固定,如“我们先来看一下……”“接下来,我们讨论……”“最后,我总结一下……”学生能够毫无意外地预测到老师下一步要讲述的内容。另外,教师自身缺乏个性化语言风格,再加上不注重自己语言词汇的更新,导致教学语言缺乏情感色彩,在学生看来,实在是毫无新意可言。
(四)强行灌输,话语霸权
一方面,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较多,再加之高考在即,教师为了追赶课程进度,而习惯于采取单向灌输的授课方式。对于一些较为复杂且深奥的内容,则简单粗暴地强行要求学生记忆、背诵,未能对学生的反馈给予充分重视。另一方面,政治学科中涉及一些意识形态、阶级立场等内容,当学生对某些内容提出疑问时,教师习惯于立即“制止”,而不是耐心解释、引导。除此之外,也不乏某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地位而采取一些带有命令式口气的语言,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
三、兴趣导向下构建高中政治教学“语言美”的有效策略
(一)以“凝练、逻辑”类语言打造“透彻”之美
高中政治学科中很多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而言,这些知识都如同“空中楼阁”,难免会感觉到深奥、抽象。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动听”。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授课时,需注意知识中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等等”,换言之,就是讲述时要具有清晰的逻辑。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当精准把握知识的核心,避免使用模糊而冗长的表述,利用凝练而有逻辑的语言,帮助学生直接触及知识的本质,使其在学习中感受到清晰、深入、有条理的“透彻”之美。
高中政治教师应提前梳理教材内容,合理裁剪、大胆取舍,花费精力理清知识主线、聚焦重难点,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例如,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教师可从两个核心词汇着手:①社会主义②市场经济。然后给学生解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是“公有制”,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资源配置手段是“计划为主”,目的是“共同富裕”。而市场经济的运转基础是“市场供应关系”,突出特点是“自由、竞争”。二者看似有很多“不同”,甚至是“背离”,但是将其“融合”得当,就能“化腐朽为神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保证了“社会主义”方向,又发挥了“市场经济”优势,其中体现了“裁长补短”的大智慧。通过这种凝练而有逻辑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教师讲述某个知识点就如同在劈柴,只有将斧头准确无误地劈在柴的纹路上,才能“势如破竹”,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清晰而透彻。
(二)以“丰富、广博”类语言打造“铺陈”之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的强大影响力。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要想改变授课“平淡无奇”的现象,就必须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广博性,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博闻强识,多引入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素材知识,例如古诗词、名言警句以及成语俗语等,给枯燥、抽象的政治概念、理论赋予新的生命,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展示出渊博、华丽且有内涵的“铺陈”之美。
1.引入古典诗词。古诗词语言凝练而富有节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具有极其丰厚的内涵。将古诗词引入到高中政治课堂中,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语言旋律中,实现知识“于无声处”的渗透与迁移。如教学“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时,可以引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教学“矛盾”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教学“古代分配制度不公”时,可以引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教学“实现共同富裕”时,可以引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引入格言警句。格言警句具有简短、精炼而富有启示性的特征,是人们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将其引入高中政治课堂中,能够提升教师语言的说服力、感染力。例如,讲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候,可以结合孙中山先生的话“世界之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教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时,可以引入马克思名言“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教学“民主制度”时,可以引用林肯的话“民主是政府的最终形式,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式”。
3.引入生活俗语。俗语作为人们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通俗易懂且短小精悍,且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将其引入高中政治教学,能够达到提升教师语言的功效。例如,教学“量变与质变”时,可以引用“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教学“关键部分对整体的绝对性作用”时,可以引入“一着妙棋,满盘皆活”;教学“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入“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讲授关于“主观能动性”的内容时,可以引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讲述“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时候,可以引入“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三)以“生动、愉悦”类语言打造“幽默”之美
苏联教育家斯特维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用幽默的方式传递知识,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则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求。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明确提出“每堂课要让学生有笑声”。幽默就如同是菜肴中的调味品一样,能够让政治知识变得更加“美味可口”。除此之外,幽默还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桥梁,有助于构建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3]。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尝试改变原来刻板老套的讲述方式,适当为课堂添加一些幽默元素,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政治课堂中轻松、睿智又风趣的“幽默”之美。
1.巧用比喻修辞。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够将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例如,讲述“消费观念”时,将易冲动消费的年轻人比喻成经常发誓的“剁手党”;讲述“通货膨胀”时,将货币贬值比喻成“钱包瘦身”等等,都可以在学生的欢笑声中完成知识传递。
2.巧用网络热词。当前信息技术发达,一些网络流行语特别受学生追捧,将其引入高中政治课堂中,能够大大提升教师的语言幽默感。例如,当学生连续回答正确时,老师可以说“你今天是开挂了吗?”或者说“你真是个宝藏男孩/女孩呀!”;当需要夸奖学生时,直接说“你是我的‘YYDS’”。以流行的、时髦的网络用语给原本正式、严肃的课堂增添一些小幽默,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课堂质量更加高效。
3.巧用趣闻素材。高中政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与之相关的趣闻素材,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例如,恩格斯在信中称呼马克思为“亲爱的”;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通过借钱来完成自己的就职典礼;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光着身子接见罗斯福;德国前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在一次访问时大胆跳街舞等等。通过引入类似的趣闻素材,为课堂增加一些轻松和趣味,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语言的幽默感。
(四)以“民主、情感”类语言打造“人文”之美
新课改强调“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价值,关注学生的需求,并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中政治看似非常严肃且呆板,但是,教学语言并非只有冷冰冰的说教,也是可以充满感情与灵气的[4]。教师必须改变原有“话语霸权”的习惯,换之以民主性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感受到政治课堂中的人文关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无形中展示出政治课堂贴近生活、触动心灵且润物无声的“人文”之美。
例如,笔者有次正向着黑板板书,突然听到台下一阵骚动,回头一看,两个男生正在争抢一个纸团。当时我心中非常恼火,气冲冲地走上前去质问“抢什么抢,写的什么东西?”其中的一名男生“自告奋勇”地读起纸团内容“王XX,你是我心中的白月光……”此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投来,随后又对纸团中提到的女生窃窃私语。当时的场景一度让我目瞪口呆,心想“敢在课堂上‘谈情说爱’,看我怎么发落你们”。不过,回头再一细想“谁的青春不张扬?”“哪个少年不怀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就应回归对人性的关爱吗?何不将本次事件当做培养学生正确爱情观的教育资源呢?于是,我对学生深情讲述“爱情如火般炽热,有时需要冷却,否则会将自己灼伤……”总之,教育的目标是育人,用充满人性化光辉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以及宽容,温暖学生的心田并照耀其前进的道路。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展示自我以及与学生开展情感交流最主要的工具,通过精心设计,恰当运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都应将教学工作当作一种艺术来打磨,用语言给学生创造听觉上的享受与心灵触动,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从而让其慢慢地喜欢上政治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名著丛书学记[M].高时良,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43.
[2]梁觉心.高中政治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初探[J].试题与研究,2022(06):11-12.
[3]刘黔义.政治学科教学语言的构建与优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7):43-46.
[4]郑羽菡.高中政治课教学语言有效运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