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政策的推行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带来了新的机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彰显。文章系统梳理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状,提出了树立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强化协同育人主体的责任意识、提高协同育人能力和整合协同育人资源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9—0027—04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代教育是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宏观指导下,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子系统协同形成教育合力,才能释放教育的最大功效,共同推动“三全育人”总目标的实现。
一、文献回顾
自2021年“双减”政策推行之后,学界对“家校”协同的关注转到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注。笔者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文献梳理后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者们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给予了肯定,尤其是“双减”政策出台之后。王贤德认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打破各自独立育人的局限,使教育的整体效能和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家校社共同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1]。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认识到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中共同作用的重要性,有助于增强各方的信心与决心。其二,教育合作中,家校社面临的现实挑战需要引起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与此前倡导的家校共育不同。当前,协同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韩高波等人认为,目前协同育人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校引导不力,家长参与度低,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2];储朝晖也认为,目前在参与教育合作方面,家庭和社会的活跃度还不够,在教育需求上,社会资源的投入还没有完全做到最优化[3]。其三,研究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陆云泉等倡导成立一个学生成长共同体,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成长技巧,同时锻炼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力[4]。
高书国提出构建以协同育人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该体系主要依托人才发展、网络建设、管理机制和资源供给四个关键环节[5]。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多见于政策阐释、价值探讨等方面,对于协同育人实施的广度和深度研究还不够。在协同育人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家校社的具体指导和操作性较强的方式方法。因此,我国现阶段在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化进程的推进中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此助推“双减”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一)协同育人理念尚未深入,协同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拒绝了教育内耗,同时也给学校、家长和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政策还要求“明晰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6]。协同育人的本质是育人,方法是协同。但因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理念尚未深入,协同责任不够明确,致使家校社三者各行其是,阻碍育人合力的形成。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学校主体育人角色缺位,家庭基础育人角色越位和社会辅助育人角色错位的现象。譬如,部分家长和社会组织作为协同共育主体,将育人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致使学校承受巨大的教育压力。
而本应由学校主导的文化知识教育成为许多家庭教育的重心,相当一部分家长每天需要花很大精力检查孩子作业、辅导孩子学习文化课。因此,如果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不一致,协同主体责任意识不明确会导致学校教育复杂化、家庭教育片面化、社会教育形式化,进一步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无法形成。
(二)协同育人能力不足,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在“双减”政策背景之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迫切性日益凸显,家庭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承担育人责任;学校教育要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充分履行教育职能;社会教育要提供支撑,有效发挥协同育人作用[7]。虽然目前各方对于家校社合作的重要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家校社协同育人基本上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低,合作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家长不具备基本的协同育人能力。二是部分教师的家校协同育人能力不足。三是社会育人重视度不够,组织和参与度很低,缺少拥有专业协同知识与技能的指导人员和组织人员。
(三)协同育人资源不足,协同育人内容单一
目前协同育人的内容还比较单一,家校社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利用都有难度,合作成果不明显。
一方面,家庭教育资源中,好的家风、家规、家训和家庭故事的挖掘利用不充分,普遍存在家长对家庭教育中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行为引导作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
另一方面,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另外,家校社协同的内容比较单一,家长和教师普遍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涉及到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比如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不足,协同内容单一,往往会导致家校社对学生学业的过分重视,进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8]。
三、“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思想强调了育人目标和育人理念的一致性。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实施是在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指导之下的家校社共同参与与合作。在坚持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动下,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明显,成绩显著。“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家庭教育转变育人观念、学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社会教育挖掘潜在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在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家校社要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共同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在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有效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经常与教师交流沟通。学校也要主动配合家长,把家庭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锻炼机会,社会应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强化育人主体的责任意识,提高协同育人能力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何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协同育人能力,对形成教育合力至关重要。从家庭教育来看,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家长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教育角色,认识到教育责任和积极参与孩子学习成长过程的重要性,重视孩子的学习动态和兴趣爱好,积极与孩子互动、沟通。在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同时为孩子提供安全、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学校教育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新时期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就是协同育人的能力。提高教师群体的协同育人能力是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整体水平的关键[9]。教师可以阅读相关专业书籍,自我提升协同育人能力,也可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提升。同时,学校可以请专家指导、开办协同育人培训班、组织相关主题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等,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协同育人能力。
(三)整合协同育人资源,丰富协同育人内容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整合协同育人资源,丰富协同育人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整合协同育人资源的目的是充分挖掘并发挥已有教育资源的效益,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发挥校内资源效益的网上资源共享平台。学校内部拥有包括优秀师资队伍在内的众多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场地、实验器材一应俱全。数字化赋能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利用网络建立网上资源共享平台,分享优秀教师的教学心得和教学素材,惠及更多师生,提升教学效果;合理调配教学场地和实验设备的使用时间,保证协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
2.重视校外协同育人资源的开发,强化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双减”政策的推行使得校外培训机构的乱象有了很大改观,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教育“内卷”现象也得到抑制。与此同时,“双减”政策要求优化教育生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社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办好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教育事业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与命运的大事,全社会要形成人人关注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育人氛围。社会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意义也更为显著,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各自的育人责任,与学校和家庭建立多元的合作教育模式,调动社会资源为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社会教育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实践育人之地。如学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优质平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10]。
学校要与社会机构加强合作,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如,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来校开展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到社会企业参观考察,创办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办学项目等;学校还可以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科学实验、文艺演出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把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培育学生热衷公益、服务社会的优秀品质,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无处不在,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得到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提升实践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共享校内育人资源、开发利用校外育人资源,能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丰富协同育人内容,让社会教育助力和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效果,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定期交流和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制订教育目标和计划,共同关心和引导学生,形成育人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需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引,提高各自的协同育人能力并形成育人的合力。在家校社三方通力合作下,强化育人主体的责任意识、增强协同育人效果、实现协同育人资源有效共享,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育人生态。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协同育人的方式和途径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成长环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贤德.“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协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28-33.
[2]韩高波,李政.打造学校、家庭、社会衔接的育人全链条[J].人民教育,2021(20):65-66.
[3]储朝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策略[J].人民教育,2021(08):33-36.
[4]陆云泉,刘子森,杨双伟,等.学生成长共同体: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2022(01):60-62.
[5]高书国.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策略[J].教育研究,2021(01):20-22.
[6]杨新宇,卢晓中.“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困境剖析及实践突围—“场域理论”的视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54-61.
[7]吴梦丽,孙杰.“双减”政策背景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内在要求及改进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10):20-25.
[8]郑婷,方文.家校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23(01):58-64.
[9]王连照,梁富玲.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的构成要素与提升路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04):26-33.
[10]杜佳,陈淑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大连大学学报,2023(08):125-130.
(本文系2023年度庆阳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庆阳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状况调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QY-STK-2023A-017)
编辑:宋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