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探析课程思政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路径,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路径等方面,提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课程思政;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9—0015—04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能有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立足课程思政,需要通过课程创新,进一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引领作用、育人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课程思政,主动承担起课程创新责任,充分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的显性教育功能,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课程思政内涵及课程思政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理念;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是通过课程育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方法体系。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理念是挖掘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可以说,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发挥每一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2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为中小学课程思政的探索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也成了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
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各学科教师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将学科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强化学科育人价值,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轻育人的现象,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育人效果不佳。
(一)重知识、轻育人的现象仍存在
随着课程思政不断融入学科教学,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还需要在教学中强化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的渗透[1]。现代知识论认为,一切知识均具有符号、逻辑和意义这三种属性。其中,符号体现的是知识的外在特征;逻辑体现的是知识形成和获得的过程与路径;意义是指知识内容以及方法中潜在的价值与精神。
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是蕴含在知识中的价值倾向,知识的育人价值客观存在。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需要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轻育人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关注课本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知识的德育价值。
(二)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育人效果不佳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体现课程思政理念,需要教师发掘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内容,让知识的育人价值发挥出来[2]。这对教师的政治素养、育人水平以及业务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还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和情感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价值观引导和道德品质塑造创设条件。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教授知识时比较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培养,但缺乏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方法,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效果不佳。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牢记育人宗旨,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围绕道德与法治教学重知识、轻育人的问题,教师应提高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育人作用,立足课程思政总体目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进行明确。基于此,教师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功能,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强化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同时,教师需要将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融合,从新课标要求出发,把握教学方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性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公共生活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体验、参与的过程中培养相关素养,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这两个维度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个单元的目标设定为“遵守公共秩序,强化责任意识,遵循公共道德”,在教学目标设定中体现知识性和教育性双重目标[3]。
(二)丰富教学内容,适时补充和拓展思政教育素材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这些素材的育人价值,并根据教学目标,适时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需要立足教材内容开发和补充教学资源,发掘教材的育人价值,找准道德与法治知识和素养培养之间的联系,找准切入点,有意识地补充丰富、优质的教学素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国内外热点新闻事件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站在育人的视角,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从而促使学生提升综合素养,优化育人效果。
例如,教材中“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相关内容属于“让世界更美好”这个单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科学技术及其运用如何推动社会发展,还需要紧扣单元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让学生不仅能够深刻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还能够主动承担起科技强国的重任,树立远大理想。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立足教材,适当拓展教育资源。教师可以“生活中的科技”为切入点融入相关教学资源,呈现智能家电、课堂上使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酒店的送餐机器人等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切身感受科技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便捷,使学生对“科技造福人类”有深入认识。为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案例,以这些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科技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技强国,从我做起”的理念,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呈现我国科技新成果,并将相关科技成果和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相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科技发展的空间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勇担科技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可以说,教师通过融入丰富、鲜活的教育素材,能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性和教育性目标。
(三)优化教学路径,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质量
1.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需要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创新教学路径,将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过程中[4]。
价值观培养的关键在于深化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价值观培养对自己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情境在强化学生价值观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师需要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辨、感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情境的创设需要围绕具体的知识点展开,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可选择的素材有很多,教师应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价值,创设体验情境和学科探索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我们爱和平”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认识和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感悟和平的美好,培养学生向往和平、热爱和平以及宣扬和平的情感态度,通过了解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的贡献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由于“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遥远。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经验出发,广泛搜集资料,借助多媒体呈现相关资料、创设情境,通过丰富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战争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激发学生呼唤和平的情感态度,达成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呈现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并提出问题:“从影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引发学生的共鸣,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危害,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2.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教师应从如何有效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发,探索有效的教学路径。塑造价值观离不开生活实践,学生需要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可以说,生活实践是价值观教育的根基,离开了生活实践,学生的价值认识、价值体验以及价值行动就会缺少基础,价值观教育会变成单一的知识教育。因此,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主题,以价值观教育为内在主线推进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启迪思想[5],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走出教室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促进实践和理论融合,从而实现知行统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比如在“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以“环保项目策划”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策划、实施富有创意的环保项目,如社区绿化、校园节能改造等,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为爱护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强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更好地提升学科素养。
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研学活动。比如,在“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体会古代科学的魅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实践体验,增强学生对古代科学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还可以开展“走近中医药学”研学活动,带领学生深入中医馆,感受中医疗法(针灸、推拿、刮痧、拔火罐等),认识中药材(金银花、酸枣仁、当归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中医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价值。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这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创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课程思政的目标出发,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点,凸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属性,围绕教学目标适时拓展教学素材,优化教学路径,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道德品行培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知行统一,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鹏,高正阳,刘彦丰.高校“课程思政”内涵、特点及实施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22(15):28-30.
[2]马胜连.课程思政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方法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4(01):05-07.
[3]籍永凤.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自主道德建构的策略[J].读写算,2024(11):119-121.
[4]王晓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反思[J].吉林教育,2023(22):21-23.
[5]陈爱芹.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4(05):79-81.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