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厂中每个酒厂都有很多品种,那些有影响的品种被称为品牌;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没有形成太大影响力的品种,细分起来多如牛毛。比如汾酒,除了青花瓷20、30、老白汾之外,还有更多不那么知名的品种;即便是知名的青花瓷20,也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有黑瓶的、有两个小瓶包装的、还有巴拿马金奖的,等等。在不同地区的市场,你经常会发现同一个品牌同一个品种的酒在不同的地区市场有不同的包装,其实就是不同的品种了。这种情况在每个酒厂都存在,如果仔细去调研就会发现哪个酒厂都有数百、上千个品种(管理时用条码,相当于有数百上千个产品条码)。
为什么会样?难道一个酒厂生产出来的产品真有那么大、那么多的区别吗?
其实不是的。一个酒厂的原酒等级划分得再多,划分到八、九个等级已经到头。成品酒之所以呈现出这么多的品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是由白酒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链条关系所决定的。在普通消费者的眼里,这些不同的白酒品种是酒厂自主开发出来投放到市场,经销商只是买来再通过赚差价的方式把这些商品铺货分销出去。其实在商业活动中,经销商最大的功能并不是分销铺货,而是承担产品的风险。简单地说:酒厂实际上不是根据具体零售市场能不能卖掉这些酒或者消费者喜欢什么酒来决定生产的,酒厂首先要看哪个经销商肯包销多少酒。酒厂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展经销商,一个经销商包销一种产品,为了防止其他经销商的竞争,要求其包销的商品有独特的标志,这样一来就形成一个品种;有100个经销商,很可能就会出现100个品种。
“包销”就是:这批酒生产出来、经销商付钱拿走之后卖不卖得出去跟酒厂没有关系——在市场上卖得出去还是压在经销商手里,酒厂对任何结果概不负责。在这个机制中,要全靠经销商自己的本事投入人力、物力,采用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把这些酒最终卖出去。
有些酒如果卖不出去,经销商下回就不包销了。白酒酒厂主要的工作是招商,老经销商不再包销了之后就找新的经销商,新的经销商要来包销就给他一个新的品种。旧品种的存货还没出清,新的品种又出来,如此累积之后市场上存在的品种就多了。
当然,也有经销商把一个品种卖得比较好的情况,这时候酒厂对经销商的管控会比较严格。这个品种在开始的时候可能有若干个经销商,比如有十个经销商在包销,这个品种卖得好了之后,酒厂就会给经销商重新划分范围,本来一个经销商是管一个城市,因为卖得好,所以在这个城市再按照区域来划分片区,发展五、六个经销商;零售市场接受了这种产品的情况下,慢慢地把销售权力掌握到酒厂的手上,经销商就可以随时换。这个产品依然由经销商在包销,但这种产品不愁卖,经销商只要拿到,马上就能出货。对于这类产品,酒厂的控制力强,那就成了酒厂自有的品牌。这个品种在市场证明——没有这些经销商,换一批经销商,产品流入市场仍可以被接受,这个品种就转成酒厂自有的品牌。能形成酒厂自有品牌的品种很少,屈指可数,数下来不过那么几十个;但市场上的白酒品种是成千上万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述经销商模式实际上是商业资本在替生产资本分担风险。既然分担了风险,经销商包销产品的利润空间就要比较大——有风险就应该有相应的高回报,这是市场自然发育形成的价格关系,也是商品种类不断复杂变化的原因。
酒厂针对不同的经销商推出不同的品种,酒厂自己有那么多的酒质分级吗?从原酒的角度上来讲,没那么多的酒质分级。但是要知道,现在的成品酒大多数是新工艺酒。尽管国家推荐标准里面是不允许添加食用酒精和香精的,但如果要让各个品种之间呈现出来“差异化”的话,甚至酒质上也有所“差异”(因为价格不同,酒质就要有所差异),所谓的“不同配方”就起了重要的因素。配方无非是酒精和香精的组合,而香精的种类太多了,而且比例是变化无穷的,从最终灌入瓶中的成品酒终端产品来看,它们的风格也确实有成千上万种“风格”。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