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研究

2024-11-03 00:00:00郭忠坤
管理学家 2024年20期

[摘 要]科研“放管服”政策在优化科研生态、激发科研活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权力下放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政策目标的全面实现造成了一定影响,并可能增加科研经费使用的违规风险。文章结合“放管服”政策的要求,分析了新政策下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新要求,从内部控制与审计队伍等角度分析了“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科研经费审计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经费审计;“放管服”;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20-0091-03

“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服务的综合改革举措,致力于推动行政监管体系的革新与优化,通过整合削减繁复的审批流程,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提升行政运作效率。同时,“放管服”改革亦强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防范市场失灵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放管服”改革的终极愿景在于为市场主体及广大民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创造更为和谐与健康的社会经济环境。党中央与国务院始终对高校科研创新工作保持高度关注,致力于推动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

为确保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与科学管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肩负重要使命,审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及科研管理政策,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使用状况进行独立、公正的监督、评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因此,探讨“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变化及主要问题对于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放管服”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主要变化

(一)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从近年来多项有关政策文件内容来看,“放管服”改革的核心宗旨在于优化政府行政流程,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同步强化监管效能。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有关的政策文件中重申了“简政放权与强化监管并重”的原则,明确指出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在获得更多自主权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其内部管理,特别是审计机构需充分发挥其审计监督职能,应加大对科研经费的监督力度,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旨在构建防范风险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确保科研经费能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提升审计自主性

在“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科研机构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与运用方面被赋予了更广泛的自主决策权利,这一改革举措的深入实施促使科研机构能够更加机动地配置与运用科研经费,进而提升科研活动的效率与质量。然而,伴随科研机构自主权限的扩大,审计机构在执行科研经费审计任务时应秉持高度尊重科研单位自主决策权的原则,谨防过度干预其科研管理的正常运作。

具体而言,审计机构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采取HUnJmLrYFqUEA5mwBadmNg==更为灵活、科学的审计策略与手段,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在保证审计工作严格执行的同时,还能将对正常开展科研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审计人员需要与科研单位建立密切的沟通机制,深入了解科研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与真实需求,从而作出更为精准、合理的审计评判[ 1 ]。

(三)优化服务政策

“放管服”政策下高等教育机构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应致力于合理配置资源以及改善服务环境,实现服务的全方位覆盖[ 2 ]。为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和质量,学校管理人员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简化科研项目申请流程和内部财务审批程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审核环节,这是提升科研工作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的核心所在。

同时,省级财政部门推出的优化资金拨付计划、建立经费快速拨付机制等措施有力推动了科研经费管理向服务型职能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各项科研活动开展。

二、“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内控作用缺失

资金密集型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学校领导与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同时财务收支审计因财政部门的严密监督而备受瞩目。

然而,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环节却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若非项目结题鉴定之际,需提交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审计报告作为必要依据,审计部门往往缺乏主动介入的动力。即便偶尓开展相关内部审计工作,其执行过程也往往浮于表面,缺乏深入实质的探究与严谨细致的审查,最终难免陷入“皆大欢喜”的形式化困境,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进一步增加了高校财务风险。

(二)审计模式滞后

在“放管服”背景下,高校在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对于审计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常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容易受到审计技术瓶颈、硬件设施不足以及人力资源短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以许多高校普遍倾向于采用事后审计的方式。这种审计模式侧重于科研项目结束后的财务报告和资料核查,而对项目立项前的筹备工作及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则关注不足,削弱了审计在“事前”立项与“事中”执行阶段的预防与控制作用,难以做到“未雨绸缪”,进而对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及科研项目的顺畅进行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事前审计的缺失意味着在科研项目立项时缺乏对项目预算的严格审核与风险评估,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当与预算超支的风险。

事中审计的不足则表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可能导致资金使用的不规范与项目进度受阻。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还可能对科研项目的成功实施造成障碍,进而影响高校科研的整体成效与质量。

(三)信息化审计应用不足

“放管服”改革政策的核心在于放宽管理权限、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服务品质,力求从多维度拓宽科研单位及其人员的自主管理空间,进而为科研工作者营造更为便捷的工作环境,所以,在审计方式上也应该应用更为高效的信息化工具提升审计效率。尽管信息化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展现出诸多优势,但其应用现状仍面临诸多挑战[ 3 ]。

审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尤为突出,科研经费涉及的项目繁多、数据量庞大,且科研活动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审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面临巨大挑战。

此外,审计流程的标准化问题也不容忽视,同一高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在审计流程上缺乏统一标准,这不仅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可比性,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复杂度。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问题同样不容小觑,在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审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这对于传统审计人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目前审计工作还是较为依赖人工,信息化水平较低。

三、“放管服”背景下优化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措施

(一)强化审计工作的内控作用

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要充分尊重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地位。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高校管理者与审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系指依托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流程与手段对高校内部各类活动可能遭遇的风险实施有效预防与管理的过程,其核心旨在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畅推进,优化管理效能,维护资金与资产的安全无虞,内部控制有助于高等教育机构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健的运行态势,全面提升管理层次与教育质量。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审查与评价,助力组织目标的顺利达成,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所以,高校应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目标达成的关键路径之一,通过持续且灵活的审计活动,能够及时发现并补强内部控制中的薄弱之处,进而强化内部控制的整体效能[ 4 ]。

此外,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应主动肩负起评价与监督的双重使命,通过独立、专业的审计工作确保组织运行的稳健性与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还应优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尽可能避免受到其他人员的干扰,如此才可以确保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行政权力的干预,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难以确保完全的独立性与客观性,这种干预限制了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使得审计结果可能受到管理层的影响,从而失去其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为了增强审计的独立性,高校必须对内部机构进行改革,可以考虑将审计部门转变为省级教育或省级行政部门的直属派出机构,使审计部门直接接受上级领导的指导,同时与学校管理层保持必要的联系[ 5 ]。在这种组织架构下,审计部门将不再受到学校内部行政权力的直接干预,同时审计部门作为省级直属派出机构,将能够更加有效地监督学校的财务和管理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有助于提升审计的独立性,强化监督职能。

(二)探索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

“放管服”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应严格落实各项审计程序,既要重视事后反馈,也要重视事前预测与事中监管。鉴于高等院校承担的科研项目众多,而内部审计资源相对稀缺,难以对每一个科研项目执行全面审计,所以应采取重点突出、兼顾全面的审计策略,即专注于重大或关键科研项目,并对这类项目实施全程跟踪审计。

在科研项目的立项阶段,审计人员需对立项资料进行详尽审查,确保项目立项依据充分、目标明确,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对预算编制进行细致审查,保证预算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避免预算过高或过低,确保科研经费的合理分配。

在科研项目的执行阶段,审计人员需关注资金到位情况,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并关注审查预算执行情况,确保各项支出符合预算要求,避免超预算或资金挪用现象。此外,审计人员还需审查外拨经费的管理情况,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管理,防止资金滥用或浪费。

在科研项目的结题阶段,审计人员需对决算报表编制情况进行审查,确保报表真实、准确,避免财务数据虚假或不实。在此基础上,做好审查结题验收工作,确认高校的科研项目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进一步防范部分科研人员弄虚作假的行为。采用全程跟踪审计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率,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完成。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审计不仅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了科研经费使用的潜在风险和浪费点,从而促进了科研资金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放管服”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减轻高校科研人员的负担,完善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也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现实需要。高校应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实施实时监控和异常预警,提升审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高校也应重视审计基础设施的建设,遵循“以数据为中心”的原则,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重要信息共享与传输,确保审计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为了确保科研经费信息化审计体系的有效实施,高校需要重视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审计人员在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化审计工具,如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和内部控制评估模型更准确地评估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合规性;通过构建预测模型、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异常支出,从而提前采取措施。同时,高校应定期对审计标准体系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其与时俱进,适应科研经费管理的新变化。

四、结语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是提高高校经费资源配置效率、防范财务风险与腐败行为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会计师事务所及高校需要准确掌握政策对审计内控、审计人员与审计程序提出的新要求,加强队伍与制度建设。审计人员也应该精准定位审计工作的核心要点,通过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审计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德军.“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管理模式类型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03):28-31.

[2]管小敏,李蓉.“放管服”政策驱动下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路径与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92-96.

[3]杨灵娟,罗玉.高校科研经费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路径探析——基于“放管服”政策背景[J].消费导刊,2023(40):39-42.

[4]郑彩云.“放管服”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基于内部控制视角[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1):11-15.

[5]邓杨晓晓.“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发展路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0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