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对绩效管理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效果不理想。因此,文章介绍了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意义,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加强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事业单位发展。
[关键词]内控视角;事业单位;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20-0025-03
(一)为事业单位内控的完善提供重要基础
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绩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能够为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重要基础。实行绩效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费利用效益,使其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行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单位资本的利用效能,推动单位内控工作健康发展;能够实现对单位工作的全面、科学管理,为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效率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事业单位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改进财务工作,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实施绩效管理,可以进一步改进有关的制度,使之更符合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利用绩效管理完善自身的财务工作,提高工作效能。同时,事业单位也可以利用绩效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工作质量,使事业单位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 ]。
(三)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重要的公共服务部门,其内部控制的实施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提升工作规范性具有重要作用。事业单位实施绩效管理,可以改善单位的内控状况,健全单位内控体系,使单位的绩效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内控作用,提高单位的内控效能。在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可以持续增强内控意识,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确定自身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切实提高内控制度建设水平。
(四)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事业单位中,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准确可助力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为其他相关的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资料支持。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全过程与全方位的监控与评估,将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绩效管理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改善单位的财务状况。在对事业单位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应以内部控制为手段,评估会计信息,以获取更全面和真实的会计信息。
(五)有利于提高财务资金配置效率
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特征,因此单位在使用财务资金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也是造成资金浪费的原因之一。从内控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可以通过对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基金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整改;同时也可削减一些不必要的开支,防止资金的浪费。通过对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进行研究,可以充分认识财务资金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对财务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提高其利用效率,实现财务资金效益最大化[ 2 ]。
(一)思想认识不足
新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众多挑战,工作难度较大。许多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绩效管理缺乏深入认识。例如:一些事业单位缺乏对绩效管理的重视,只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而不是工作目标,在绩效管理中抱着应付心理。同时,部分工作人员认为绩效考核就是单纯的奖励和惩罚,并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一些事业单位认为绩效管理只是对员工进行形式上的考核,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二)内部控制有待加强
首先,内控意识淡薄。很多事业单位没有真正树立起内控意识,认为内部控制和事业单位没有直接关系,导致内控制度不够健全。
其次,内部控制人员素质有待提升。虽然现在很多事业单位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内控工作,但是这些人员往往都是从其他工作岗位转型而来的,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等与内部控制工作存在较大差距,容易导致内控工作不到位。
最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
(三)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事业单位中,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没有建立健全的绩效管理制度,对于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事业单位本身缺乏相应的人才队伍建设,导致很多事业单位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在实施绩效管理时,缺乏专业人才的参与,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导致部分员工认为绩效考核工作是多余的,不重视自身工作。再加上绩效考核指标和内容不明确,考核指标难以量化,导致无法有效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 ]。
(四)考核评价缺乏科学性
绩效考核评价是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工作业绩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主要以管理者和财务人员为主体,工作人员参与度不高,对单位整体工作情况缺乏了解。
其次,绩效考核评价缺乏科学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未能对员工工作业绩和行为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此外,考核评价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考核结果存在怀疑,导致绩效考核评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更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内控指标,更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制度,以该指标为依据,构建健全的单位绩效管理体系,使单位的内控目标和绩效管理系统相结合。
首先,事业单位要以内控体系为指引,确定单位的总体发展方向,并根据单位的具体状况,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目标,例如:本单位是否存在浪费资源、不利于单位发展等问题。
其次,以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为导向,建立完善的单位绩效管理体系。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模糊的地方,可结合自身发展状况,适时加以调整和改进。
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对绩效管理指标也要有清晰的界定,应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规范,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经营管理制度。
(二)建立奖惩制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事业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奖惩制度,改进绩效管理指标。事业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对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的重要作用,加大对绩效管理的重视力度,为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保障。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地设定绩效管理目标,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具体来说,事业单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评价,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并制定考核标准,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事业单位要完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管理体系,包括奖惩制度等;同时,应建立健全的奖惩体系和赏罚制度。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单位的发展[ 4 ]。
(三)加强内部控制,优化绩效管理体系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优化内控制度上,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首先,单位应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明确内部控制在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重视内部控制,必须树立科学的绩效管理观念。
其次,要提高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明确其对单位业绩的影响,充分认识、剖析单位绩效管理,确定单位的经营目标和具体内容;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要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最后,强化单位的内部监控。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与审计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单位也要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内控建设,以加强单位内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提升单位经营效益。
(四)提升人员综合素养,优化人才结构
从内控角度看,事业单位应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以推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发展。
首先,事业单位应强化员工的素质教育,提高员工对单位绩效管理的认识,及对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
其次,在单位内部,应加强对员工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会和专题讲座,对员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还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员工的综合能力培养,使其加强业务培训和轮岗学习,全面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应组织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培育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优秀员工”评比,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单位必须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强化员工的绩效管理制度,使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工作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从而发挥绩效管理的功能,推动单位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五)重视审计监督,优化风险评估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的功能,事业单位需要高度重视审计监督,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
首先,明确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并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其次,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评价体系,识别事业单位内部各种类型的风险,并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最后,根据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以提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效果。为了保障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5 ]。
(六)开展预算绩效管理,重视信息化建设
首先,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将其作为内控视角下加强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现事业单位的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
其次,单位要继续加大信息化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专业人才,实现信息化与内控视角下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并以此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最后,事业单位还应加大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当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预算绩效工作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也应当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等方式提高监督检查效率,通过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实施预算绩效加强对单位的监管。此外,事业单位还要进行内控自查,监督内控工作的开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也成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当前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应基于内控视角进行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分析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优化绩效管理体系,使其与事业单位的发展相适应。
[1]姚菲菲.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探究[J].财会学习,2024(11):50-52.
[2]赖秀红.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探究[J].商讯,2024(08):131-134.
[3]周洋.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方法探究[J].投资与创业,2023(15):168-170.
[4]余金秀.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J].财会学习,2022(35):61-63.
[5]程江艳.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探讨[J].财会学习,2020(3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