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熊禾(1253—1312),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又号退斋,福建建阳人,咸淳十年曾登宋度宗进士,授宁武州司户参军。宋亡不仕,修洪源书堂,从学者甚众,后复归建阳筑鳌峰书院,毕生以弘扬朱子理学为己任。作为由宋入元的儒学名士,熊禾本有大量作品传世,但大部分都毁于战火,仅《熊勿轩先生文集》相对保存完好,此即为其别集,由熊氏后人所辑,收录了它包括序、跋、铭、约、记、啓劄、说、诗、词等多种文体在内的作品,是一部能够全面反映熊禾个人生平、理学思想以及文学造诣的著作集。
[关键词] 熊禾 熊勿轩先生别集 版本考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21-0077-04
《熊勿轩先生文集》作为宋元之交大儒熊禾的个人别集,在多部目录中都有著录信息,该书也在问世后于历代有过翻刻,但有关其版本研究的专门著述仍属鲜见,且多集中于对书中序文部分的证伪,较为详尽的仅有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的相关小节,但也仅是粗略梳理了《勿轩集》的版本流传历史,对于其中的诸多细节问题、文献内容以及熊禾的其他作品的编刻过程都不甚详尽,没有系统的整理,故本文在此拟对该集的版本及其流传进行爬梳以及辑考。
一、《熊勿轩先生文集》编刻源流
《勿轩集》版本大致可分为八卷本、六卷本以及四卷本(又外附一卷)三个系统,其中八卷本又包含成化二年刻本和天顺中刻本两个版本。后世所传版本大多是以这些刻本为底本所成的抄本。
现存最早的《勿轩集》版本当是明成化二年刻本(以下统称为“成化本”),其前有许衡序(四库馆臣已考证为后人伪作,下详),称:“平生著述甚富,厄于兵火,独《四书标题》《易经讲义》《诗选正宗》《小学句解》传于世。鳌峰嗣孙熊澎家藏遗稿存什(十)一于千百族,孙孟秉类次成帙,厘为八卷,传诸家塾,三(六)世孙斌判惠之博罗,慨念先世手泽,重加改定绣梓以传,求予序之,可谓孝子慈孙之用心乎。”其后有熊斌跋,内容与许序基本相同:“平生著述甚富,宋季厄兵火遗稿十七八九,先生收辑于煨烬之馀,仅得一二,欲类次成帙,惜手齎志既没,今幸族人孟秉掇拾先袒序记诗赋并先君所藏欲编而未就者,厘为八卷,置法家塾以示训子孙,名曰《勿轩集》。”由此可知熊禾著述甚夥,不仅有成书的专著,还有许多未编的散篇,但绝大多数都散佚于兵火之中,到明成化年间除《勿轩集》外还有踪迹的作品仅剩《四书标题》《易经讲义》《诗选正宗》《小学句解》等集以及许多散落于其族群的单篇遗稿,这些遗稿在熊氏嗣孙熊澎家有较为完备的留存,又经其后人整理,厘为八卷,是为《熊勿轩先生文集》。该集最初仅传诸于熊氏家塾,直至熊斌重加改定并与其族兄弟合力刊刻才得传于世。
观其目录,卷之一为序跋、铭约;卷之二为记;卷之三为记、族谱;卷之四为文疏、上梁文;卷之五为劄啟;卷之六为经籍、说、祭文、吊慰;卷之七为五言诗;卷之八为七言诗、词。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记载,此本版式为“半页九行十七字,黑口,四周双边”。同时还载有潘本愚后序,称:“六世孙判簿熊斌衮集残膏,馥得诗文八卷,将捐俸锓梓以永其传。”此亦可与前文编刻源流互为映证。然现存的成化本几乎为抄本,包括陶南山馆藏本、铁琴铜剑楼抄本、朱翼盦所藏抄本、陶鼎元抄本等。
1.八卷本:成化二年刻本、天顺中刻本
1.1成化二年刻本
1.1.1铁琴铜剑楼藏本
成化本系统的现存版本中较具代表的是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抄本,此本因其内容完备、目录分卷贴近原刻本,流传过程丰富,收藏者甚众,又有名家所题序跋、题识以及贯穿全书的手写批注,可算作是现存版本中价值最高的抄本。
该本扉页有“嘉庆丁乙秋石益借阅并传录珍藏”字样,目录前有李兆洛题识、许衡序和蒋因培序;卷之十后有潘本愚序、熊斌跋、张金吾校识以及翟启甲跋;全书正文间常出现手写笔记,因卷之八后有张蓉镜所题“爱日精庐藏书道光丙戍冬散逸月霄先生手校”,结合字体、用墨的对比可知当出自张金吾手。观其藏印,大致可分为铁琴铜剑楼系和张燮系。铁琴铜剑楼系印包括铁琴铜剑楼印、古里瞿氏印、良士眼福印等,涵盖了多位铁琴铜剑楼主人的印章;张燮此系包括张熊、张燮及其孙张蓉镜和孙媳姚婉初的印章。两系相应,代代相传。
其行款为每半页十行二十字,无行格。上下册共十卷,正文八卷,上册收卷之一至卷之四,下册收卷之五至卷之十。卷之一至卷之八目录与成化刻本相同,卷之九为续集,对比隆武刻本考其内容,本应全部为正文(如《蔡氏春秋后序》本收录于卷之一、《易卦说》本收录于卷之五、《尧帝万世之功论》及其后数篇文章本收录于卷之四),又见目录前有手写题识“九卷刻本无”,故可能是后人为补全原本抄写所遗漏而作;卷之十为附集传序,包括熊禾小传、行状、亲友后学所写追悼文、赠诗以及《鳌峰书院礼成》《鳌峰书院记》两篇文章。因由熊禾本人创作的主体内容与成化八卷本无异,故仍视作成化本。
然而李兆洛却认为此本当是天顺中版本,成化本只作为其校本存在——其前有李兆洛题识,云:“四库书目称天顺中刻有许衡序者约即此本,月霄以成化本校正复其旧矣。然勿轩所注著当有《易学图传》二卷、《春秋通义》一卷、《四书标题》一卷。天顺本盖再刻,刻而惜不见得收也,安得起月霄而质之。”他认为此本之所以缺“勿轩注著”,是因为天顺本属“再刻”,熊斌刊刻时没有收录。其后又有蒋因培序,云:“《勿轩集》传本甚稀,余藏有曹洁躬家旧钞本,缺之卷久欲补全未得,今幸向黄门仁兄借得以了素愿。”此处的“黄门仁兄”多为黄丕烈,《江标集》卷三《黄荛圃先生年谱》卷下记载道:“七月有一日(十四年己巳),跋得成化本《勿轩集》。”似乎亦可证明此本曾参照成化本补正。该本后还有张金吾的手写校识称:“嘉庆戊寅假黄荛圃丈家藏成化刊本,校勘一过,补录卷七,缺页二页,卷末词四首、熊斌序一篇、潘本愚后序一篇、上锡李让《勿轩先生赞》二首,卷首吴高序抄本妄改许谦兹亦据刊本订正。”再次佐证了此本曾依据成化本补正,且许序原为吴高所作,现今的署名乃后人篡改。
但是仔细考察后,仍可确定铁琴铜剑楼藏本是据成化本为底本所抄而成,理由如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四库全书》所收版本为天顺中刻本(下详),且分卷为“《易学图传》二卷、《春秋通义》一卷、《四书标题》一卷、诗文三卷、补遗一卷,凡八卷”,观此本目录分卷与《总目》里所著录的天顺中版本不符,其前八卷反而与成化本一致;从内容上来看《四库全书》实际所收的版本也与成化本相同,故其底本应仍是成化本而非天顺中刻本。况蒋因培、张金吾所收版本可能也是成化本,只是较为残缺或多弊漏,借用黄丕烈收藏的成化本改正补全也未可知。
1.1.2陶南山馆藏本
此外国家图书馆现还藏有陶南山馆所藏之抄本《熊勿轩先生文集》,分为六册八卷,其行款、目录、内容均与成化本相同,故其底本也应是成化本;然另有附录一卷,与铁琴铜剑楼本附卷所收内容相同,两者应有传承关系。此本无其他特殊之处,按照藏印(包括“正谊堂藏书”印、“陶南山馆”印、“协卿读过”印、汉唐庙印等印章)来看其应当经过正谊堂、陶南山馆、海源阁以及藏书家马玉堂收藏。
1.2天顺中刻本
此本即四库本名义上的藏本,现已不存。按照《提要》的说法,《四库全书》所收为福建巡抚参进本也是八卷本,“是书凡《易学图传》二卷、《春秋通义》一卷、《四书标题》一卷、诗文三卷、《补遗》一卷。盖明天顺中旧刻,犹为完帙。”[1]但观四库全书所收本的内容实为成化本,所录与所收的情况并不相符。《提要》对此本最大的功用是考证了许衡序为伪而删去,“末署至元十七年。考至元为世祖年号,而禾卒于仁宗皇庆元年。自至元皇庆,相距三十余年,何以先称其疾卒。且斌为明天顺时人,尤非衡所及。见其为依托,显然盖其后人伪撰此文,借名炫俗。不知禾亦通儒,固不必以衡重也。今删除此序庶不以伪乱真焉。”四库馆臣首先从时间上论证了该序不可能由许衡所作——序后所属时间为“至元十七年”,比熊禾卒年早了三十余年,许衡不可能在此时就能先称其已病逝;况且刊刻人熊斌生活于明天顺年间,远非许衡所能及,亦不可能请许衡为先祖文集作序。此外,《提要》还认为熊禾也颇通儒学,不需要借许衡的名声来抬高身价。又有《海日楼群书题跋》记载:“植案,丁氏藏书志录成化本吴高尚序语‘宋社既屋’云云,正与此序文同,则此序乃吴作,而结衔系之以许,伪谬已甚。四库提要知许之误,而不知为吴氏之作也。”[2]补充了《提要》之漏,故这篇序文很可能是后代书商为抬高价格,冒充元刻本改换作者信息而得的。
考现存资料有关天顺本的信息甚少,除《提要》记载以外,更难见其著录信息,但有成化本后附熊斌跋云:“天顺间斌因进帙便道归扫松梓,遂捐俸同兄椽、弟槙命工绣梓以广其传,旦与四方学者共云。”说明在天顺间熊氏兄弟就已经着手准备刻印《勿轩集》了。又有“今幸族人孟秉掇拾先袒序记诗赋并先君所藏欲编而未就者,厘为八卷,置法家塾以示训子孙,名曰《勿轩集》。”推测熊斌兄弟可能于天顺中曾刊刻过一版《勿轩集》,但仅用于训示家族后辈,未在家塾之外通行,直至成化二年才重新编刻了新的版本公之于世,仍作八卷,天顺本遂散逸不存。
2.四卷本:隆武刻本
该版本改编自八卷本,题为《重刊熊勿轩先生文集》四卷《外附》一卷,由熊氏后人熊之璋编纂,其前有熊人琳序。《中国版刻图录》著录云:“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隆武二年熊禾后裔熊之璋刻于建阳。时唐王朱韦键立于福州,称监国。隆武刻书,传世甚罕,此为仅见之本。”[3]然除此本外,隆武本的《勿轩集》还有未见著录信息的四周双边版本,但其余版式特征、内容分卷与四周单边本《勿轩集》完全相同,故仍视作一种。
3.六卷本:同治五年福州正谊书院刊刻的《正谊堂全书》版本
根据《四库全书总库提要》记载,清代最早的刻本当为康熙年间张伯行《正谊堂丛书》所收本,前载有张伯行序及“许序”,全书共六卷,卷一为序,卷二为序、跋,第三卷为记,第四卷为论、议、疏,第五卷为文、啟劄、说、铭,第六卷为附录,并未收诗词。张伯行并未透露其底本为何者,仅见四库馆臣为之序称“此尤孟秉所编之旧本也”,可见该六卷本仍是成化本的变体。然此本因“多所刊削,殊失其真”而为四库馆臣所批评。
有关其他六卷本的信息,《爱日精庐藏书志》曾著录道:“《勿轩先生文集》六卷,淡生堂抄本,卷首有‘山阴祁氏藏书之章’,版心有‘淡生堂抄本’五字。”[4]但实际上《淡生堂藏书目》中所著录的《勿轩先生文集》为“二册八卷”,考其内容也与成化本相吻合;故张金吾所见六卷可能仍是正谊堂刊本或是后人传抄时随手分得,并不是新的六卷本。如若是后人据淡生堂抄本重新分卷,或许也能印证上文“张金吾所藏版本为成化本”之说。
此外《籀廎遗文》称黄丕烈曾有跋云:“虽明刻,实希有也,以校淡生堂抄本,彼脱物甚多。”[5]这里的“明刻”因未见原本而难以确认是何种版本,猜测可能存在其他的明刻本,《百川书志》《万卷堂书目》《绛云楼书目》等目录所著录的“二册八卷本”以及《脉望馆书目》所收的两本可能就出自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明刻本[6]。
二、熊禾其他作品简介
正如前文所述,熊勿轩先生应当还有其他单行本作品流传于世,包括《四书标题》《易经讲义》《诗选正宗》《小学句解》等,[7]从这几部书中或许能够梳理出其更清晰的著作流布脉络。然据考证,这部分著作多已不存,今仅见《勿轩易学启蒙图撰通义》《四书标题》等书留存于世。
1.《勿轩易学启蒙图撰通义》
此本乃熊禾易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然此本吸取众家之长多,自我发散少,缺乏独创性,仅作为易学启蒙读物尚可算差强人意。
此本原为七卷本,较早期的元刻本、元抄本以及后来的清抄本、四库本及其影印本均为此版本,只有清乾隆十七年的《易经揆一十四卷易学启蒙补二卷》中的《易学启蒙》可视作附于其他著作后的二卷节选版本。此外据卢抱经题识,《千顷堂书目》称有一元刻本的《周易会通》曾引用《易学图传一卷》本。
目前可见的版本为书钞阁所藏的清代影元抄本,当是卢抱经为补《宋史·艺文志》所用本,七卷一册,其封面有抱经先生手写题识“计七十三番”,该本版式为九行十七字,无行格。观抱经序文,可知熊禾本有《春秋通解》一书,后毁于火。又著有《仪礼外传》,未及成书即卒,至清代还传于世的书为《大学讲义》《四书易讲说》以及《标题四书》《易说》等。此外,熊禾还为《易》《诗》《书》《春秋》作有集疏。
该本为熊禾后人熊坃于元至正年间所辑,称“虽然先祖著述如五经四书训示多传于世者,唯此篇未及坃叨……遂寿梓于鳌峰书院”,熊坃序后钤有“季贶”“周星诒印”两枚印章。
2.《四书标题》
此书为熊禾又一理学著作,《提要》称其本为《勿轩集》中的一卷,现有单行本流传于世。国家图书馆藏有元刻本,版式为十行十七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元史经籍志》著录有未标明卷数的《四书标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又著录有《四书章句集注标题》二十一卷,《中国古籍总目》又记载有《四书章句集注标题》三十卷及其“民国间瞿氏铁琴铜剑楼影抄元刻本”、明天顺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称有《四书标题》十九卷,并说明了其内容构成为“凡大学一卷。中庸缺。存或问一卷。论语十卷。孟子七卷。全书刻朱注。”
3.《文公先生小学集注大成六卷》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有明宣德九年梅隐精舍刻本,由宋熊禾集注、明刘剡校正,因收录众家之言而得名。国家图书馆现藏有残卷(存五卷),《中国古籍总目》还著录有题名为《文公先生小学集注大成》(六卷附《小学渊源》一卷《小学书纲领》一卷《小学书隐括纂要》一卷)的版本。
4.《易经训解四卷》
山东图书馆出版的《易学书目》记载有此书的明崇祯十六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二册记载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明崇祯十六年刻本及其影印本。
5.《五经全文训解》
《日本见藏中国从书目初编》著录尊经阁文库、内阁文库藏有明崇祯年间刻本,哈佛燕京图书馆现亦藏有未知卷数的版本及明崇祯年间熊友兮白炤山房刻本之三十二卷本。[8]
6.《孟子七卷》
该本仅见元刻本,上海图书馆数据库著录其版式为十行十七字,左右双边,黑口,双鱼尾,现仅存卷一至卷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勿轩集》刻本可大致分为天顺中系统、成化本系统和隆武系统,后经过诸家传抄,留下的大部分版本都是抄本,它们收录了熊禾的大量诗词文著作,能够帮助我们厘清熊禾的学术思想脉络,也展现了闽地别集刊刻的家族性特征以及浓厚的理学氛围,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熊禾的其他著作也反映了宋元之交的部分儒家思想,有着相当的哲学及历史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 许全胜.海日楼书目题跋五种[M].北京:中华书局,2017.01.
[3] 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M].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0年.
[4] (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三十六卷续志四卷.清光绪十三年吴县徐氏灵芬阁木活字印本[M]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887:61.
[5] 孙诒让.籀廎遺文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6] (明)周弘祖. 百川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
[7] 李修生.全元文[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2.
[8] 莫友芝.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特约编辑 杨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