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生态不断受到冲击,高校思政教师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数智时代传承红色文化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重点分析数智时代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路径研究,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实效。
关键词:红色文化;数智时代;路径研究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现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关键阶段更需要发挥文化的力量。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锻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有机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0月强调:“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光荣传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2]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本文旨在围绕数字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路径探索。这一研究对促进红色文化的时代变革,对优化红色文化传播,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智时代高校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并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性的原则性指示,对高校思政课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遵循数智时代高校思政教学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远大理想,以实际行动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3]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我们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敢于直面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知行合一、学用结合,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自觉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二)坚持问题导向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要趋势。红色文化为思政课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挖掘、再现,构建数字红色文化资源库,有效推动思政教学资源“多”起来、“活”起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必须强化问题导向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增强自身理论功底的基础上,紧紧以学生为中心,从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出发,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吸引学生目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思政课教学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背后的本质,将问题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坚持“八个相统一”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推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原则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4]八个相统一这一精神深刻总结了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果经验,为数智时代推动思政课改革、提升思政课质量指明了方向,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高校增强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二、数智时代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的现状研究
(一)信息技术为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提供机遇
智能高效的新媒体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它更加迎合大学生的喜好,其传播方式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纲要”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相关社交平台等积极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首先,思政教师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依托新媒体获得了更多的技术支持,让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信息技术赋能红色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自学更便捷两个方面。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面,通过智慧树、超星、雨课堂等平台,教师通过在线课程、红色视频音频等对中共党史某一事件进行还原,以情景再现的模式让学生对这一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随着VR、AR等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打造沉浸式思政智慧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作中升华,让知识和信仰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人工智能让红色教育焕发生机,真正地“活起来”。
其次,中国大学MOOC、学校提供的在线课程等为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提供了契机,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播提供了机会。比如,在抖音APP输入“建党百年”这一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出大量的作品,其中人民日报混剪主题MV《少年》的作品时长4分01秒,该作品点赞数为255.4万,收藏量为6.4万;输入反映热门红色影片《觉醒年代》这一关键词后,其作品覆盖率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等重要历史人物,播放量均较高。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传播引导作用,向大学生输出优质的红色文化,发挥社交平台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二)信息变革为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带来挑战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兴起的背景下,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新媒体平台类型越来越丰富,短视频的内容领域跨度也越来越大,类型多元化,对学生辨析是否的能力要求极高。学生大多通过抖音、西瓜视频、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了解社会现状。一旦短视频引导不当,就会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部分低俗文化信息夹在其中,大学生所接触的不良信息往往会干扰其文化知识储备效果,久而久之,对正确“三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顺利塑造[5]。
其次,高校网络红色文化建设意识不强,各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整体规划,红色主题活动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线上线下两种传播渠道脱节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大部分学校红色文化的传播集中在思政课课堂和校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的系列活动。如何依托新媒体平台获得资源的支持与辅助,组织线下主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渠道进行宣传,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是一大挑战。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凡是中国共产党曾涉足过的地区,几乎都有红色文化的痕迹,红色文化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既包括遗址、文献、场馆、烈士公墓、红色音乐、雕塑戏曲这些物质类资源,也包括红色人物事迹、革命精神、思想理论等精神类资源。如何在信息层面更好地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形成红色文化知识智库,将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对思政课教师尤其是“纲要”课教师来说极具挑战性。
三、数智时代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的具体路径
高校思政课的“5+1”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各门课都肩负着红色文化育人的使命,其中“纲要”课尤为重要。“纲要”课是一门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文化本身就是这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讲述红色文化尤其是革命文化产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重点强调红色文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意义。因此,跟其他几门课程相比,“纲要”课更具有优势。“纲要”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这一鲜活的教学素材,很好地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进而实现教学提升与育人增效的双重效果。
(一)构建“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数字素养
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教育者。教师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以“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强、人格要正)为标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纲要”课教师要在打好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担当和人格魅力,在言传身教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积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了解学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纲要”课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捍卫者,有责任有义务回应网络上的不同声音。网络上很多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都与“纲要”课教学有关。比如网络上诋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等、诋毁刘胡兰等革命英雄,美化已成历史定论的历史人物等。这些真假参半的视频不断涌现,严重模糊了学生们的历史认知,消解了“纲要”课的教学效果。“纲要”课教师必须站出来大胆发声,正面回应,积极参与网络思想竞争,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斗争实践中,对这些历史资料进行针对性的鉴别,运用网络空间的优势,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这些观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反驳与论证,在教学中有力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造谣诋毁,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捍卫共产党的形态。
思政课教师要积极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新形态,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积极利用好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努力建设集资源、教学、实践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教学平台,深入推进“互联网+思政”的深度融合,促进思政教育的现代化转型。第一,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快速抢占网络教学阵地。老师们要积极应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新变化,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第二,教师要革新红色文化教学方式方法。教师们要积极采用案例式、辩论式、情景式等方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模拟等现代技术,营造身临其境的情景,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奋发向上,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精准对接“纲要”课教学
红色文化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面貌,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活头源水。思政课教师要搜集、分析、整理与研究红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红色故事,积极搭建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占领网络红色文化教育阵地。“纲要”课教师在选择红色文化资源时,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保证课程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热点、结合学生专业,选择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切实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比如,在讲授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以革命先驱蔡和森、夏明翰、陈延年、陈乔年等为例,结合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英雄,感受英雄精神,意识到革命道路探索的艰辛性;在讲授解放战争时,可以讲解余祖胜、刘胡兰等英雄故事,阅读《红岩》《保卫延安》等文化著作,再现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抗争的情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红色抗战精神的感受;在讲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可以选取《长津湖》《志愿军雄兵出击》等影片,以影评活动的形式,深入体会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通过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等鲜活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去感受和体会,实现精神的成长和思想的升华。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关章节,可以选择讴歌新时代为主题的歌曲《万疆》《灯火里的中国》《一路繁花》,反映脱贫攻坚的电视剧《山海情》《大山的女儿》等,提炼和升华故事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纲要”课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纲要”课教师要积极应对这种变化,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红色文化立体式教学体系。针对学生“课上沉默、线上狂欢”的特点,老师们要积极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体系,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比如,我们在讲到“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时,可以鼓励学生进入微信“淮海战役纪念馆”进行云参观,把学习时间贯穿在实践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三大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纲要”课教学还必须根据教学对象,实施因材施教,鼓励老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推行案例式教学、情景体验式教学等方法,让“纲要”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就必须注重案例的典型性,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比如,老师在讲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可以播放《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等音乐作品,和学生一起探讨歌词背后的红色故事。情景体验式教学法需要老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重视师生、生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比如,教师在讲授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的发展变化,将课堂搬到长江边,切身感受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艰辛,带领学生积极观看相应的视频资料,从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鹦鹉洲大桥、白沙洲大桥、天兴洲大桥等领略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也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参观“武汉桥梁博物馆”,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桥梁历史、桥梁文化和桥梁精神。
(四)构建丰富多元的实践模式,使红色文化积极融入“纲要”实践教学体系
“纲要”课的实践教学要坚持开门授课,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各类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踏进社会大课堂,接受一线的、鲜活的教育,加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融合,在拓展教学载体的基础上,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入脑入心,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校积极贯彻落实“大思政课”要求,制定并实施《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并撰写实践教学大纲、教案、实践教学指导手册。用好社会大课堂,积极开展“求是杯”系列活动。“纲要”教研室利用理论教学课堂,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红色筑梦·党在湖北的足迹”导游讲解大赛。我们充分利用湖北当地的红色场馆,让学生走入红色场馆,创建课前研究、现场参观、动手实践、模拟导游讲解、课后服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纲要”课积极利用八七会议旧址、中共五大会议、中共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红色战士公墓、武汉防汛纪念碑、横渡长江博物馆、武汉桥梁博物馆等场馆讲授“行走的思政课”,将历史知识与时代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勉励学生在时代大潮中书写自己的青春之歌。
此外,“纲要”课实践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老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比如,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红色作品鉴赏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散文、小说、诗歌朗诵等文学创作活动;传媒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微视频、微电影的创作活动;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红色歌曲演唱、红色作品朗诵、红色题材绘画比赛等活动。同时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优秀学生的作业,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播。根据“纲要”课的教学重难点,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构建丰富多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内容与情景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9:138.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3.
[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4]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5] 文梓含.短视频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6):104-106.
基金项目:2023年度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Y202307);2023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及技能提升研究”(23Z166)
作者简介:王艳(1984— ),女,山东聊城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