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此教育部提出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双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当前“双碳”经管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问题: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单一。培养“双碳”经管人才,需要根据“双碳”学科和社会需求特点,构建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可通过以下路径培养“双碳”经管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网状课程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打造跨学科师资队伍,优化教学技术,丰富教学模式。
关键词:“双碳”目标;人才培养;经管类;协同机制
我国在国际上作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发挥高等学校科研主力军和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为“双碳”目标提供专业智力支撑和技术人才保障,教育部明确提出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建设,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科技攻关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目标。
根据规划,我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间只有30年时间。很多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实现碳达峰,承诺在2050年或2060年实现碳中和,因此它们有七八十年左右的时间去完成从达峰到中和的过程。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时间更短、任务更重,对“双碳”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根据人社部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对“双碳”人才的需求为100万左右,而目前从业者仅为10万,“双碳”人才缺口巨大。在这一形势下,探讨构建多主体协同创新的跨学科“双碳”经管人才培养机制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双碳”经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导向作用,制约着人才培养工作,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只有培养目标确定后,各项教学工作才能有序进行,包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所具有的核心能力不一样,从而就业方向也就不一样。然而,目前“双碳”经管类专业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对“双碳”背景下经管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认识不清楚,从而制定的培养目标要么含糊不清、要么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1]。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所制定出来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及安排的整个教学过程,均不能跟上新时代的要求,从而培养出来的“双碳”经管人才缺乏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核心能力。因此,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双碳”经管人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行业需求特征,确定“双碳”经管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据此制定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还不长,我国高校是最近十年左右才开设“双碳”经管类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缺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多高校对“双碳”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还不太成熟。由于“双碳”经管属于交叉学科,涉及资源、环境、能源、气候、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其专业方向跨度大,涉及的知识面广,这就容易造成制定的培养方案抓不住该学科应该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抓不住重点,专业课过多过杂,核心课程不鲜明,专业特色不突出[2]。另一方面,由于双碳领域的创新日新月异,双碳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未能及时跟上这些变化,专业课程教授的内容往往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层面,没有及时将“双碳”领域大量政策上的新变化和实践上的新进展纳入教学内容,导致所教授的内容与实践相脱节,实用性不强,从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思路。
(三)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当前的“双碳”经管专业教学大多是采用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入。另外,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缺少主动探索、独立思考问题方面的训练。然而,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双碳”经管人才会遇到大量在课堂和书本中未遇到过的新问题,这时他们因缺乏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无法胜任工作。因此,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双碳”经管专业有必要在教学上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创新开放的教学方式。
二、“双碳”经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
“双碳”经管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等多主体参与,构建协同创新育人机制,不断改进合作模式,持续优化育人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向社会输送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的经管类人才。
(一)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022年教育部在《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双碳”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高校和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能适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经管类人才。“双碳”经管人才,既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有效途径。具体融合方式如下:一是以产业需求为引领,产教协同制定教学目标、开发课程、完善教学内容。二是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企业生产的场所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生产设备作为实践教学的实训设备,企业的工作任务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作业,企业和学校的科学研究反哺教学。三是高校与企业通过典型项目合作带动深入合作与长期发展,共同打造专业教师团队,团队中既有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又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把企业的技术和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吸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双方专业教师团队理论与实践齐抓共建,共同打造高效课堂,使人才培养真正做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理论与实践并举,培养出高质量人才。这样一来,既完善了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双导师”融合机制,又创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二)推进研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将科研融入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独立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3]。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比如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双碳”领域理论的最新进展和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核心能力。
(三)充分发挥政府在多主体协同育人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培养满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的“双碳”经管人才,需要多主体密切配合、协同育人,这离不开政府的统筹和协调。一是要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组织运行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从政策上加强对产教融合工作的引领和指导,利用组织、协调等优势对产教融合过程进行监管、考核,保障产教融合有序开展[4]。二是要形成产教融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由政府主导建立和监督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本区域高校育人信息,以及相关院校的专业设置、实习岗位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需求情况,让各行业和企业能及时了解可参与的项目,选择合适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三是要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支持保障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可宏观调控,推出激励机制,构建和完善对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机制,对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银行低息贷款等政策优惠制度,保障各主体利益,激励各主体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
三、“双碳”经管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分析人才需求特征,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质量“双碳”经管人才的先决条件。根据国家“双碳”目标,分析社会对“双碳”领域人才需求的特征,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双碳”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双碳经管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应包括以下内容:在知识上,需要掌握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低碳经济学、计算机操作及编程等知识;在能力上,需要具备碳排放统计与测算、节能减排效果评价、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碳排放权交易、低碳经济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低碳产业规划、低碳发展产业政策的制定等实践技能;在素质上,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综合素质,能够胜任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等从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方面的工作,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推动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二)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网状课程体系
低碳经济是正在兴起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双碳”经管专业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构建“双碳”经管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突破传统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有机交叉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知识面广、能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双碳”经管人才。
在传统的经管类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之间是线性层级结构,相互之间处于分离割裂的状态。这样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能解决“双碳”领域现实中复杂问题的人才[6]。因此,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线,厘清“双碳”经管学科所涉及的多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一个多学科有机交叉融合的网状课程体系。这种网状课程体系,能够将经济学原理、资源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低碳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课程有机融合创新出新的课程,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满足社会对“双碳”经管人才的需求。
(三)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打造跨学科师资队伍
在培养“双碳”经管人才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分析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将“双碳”领域的最新理论进展和最新发展实践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将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当中[7]。根据“双碳”领域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双碳”经管专业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打造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对培养“双碳”经管人才就显得非常必要。复合导师制是建设跨学科师资队伍的一种有效途径,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导师的遴选不局限于校园之内,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优秀企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进入师资队伍,让这些业界专家走进课堂给学生授课、提供指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更充分地结合,从而为培养实用型“双碳”经管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优化教学技术,丰富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我国高校开设“双碳”经管专业的时间不长,尚缺乏成熟的培养经验可供借鉴,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可以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提升学生解决今后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实践能力[8]。
“双碳”经管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多学科交叉的新专业,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教学模式。首先,可以与相关专业,比如资源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开展联合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通,有利于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可以开展与“双碳”经管相关的教学实践,比如组织学生参观调研节能减排重点企业、绿色能源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贺晔平.基于碳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的高校保险专业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3(9):7-11.
[2] 刘习平,索凯峰.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5):131-134.
[3] 李坤榕,龚家凤.新文科背景下基于“双碳”目标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4):227-229.
[4] 张怡,焦石,尚桐羽,徐子渊.双碳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银行家,2022(3):69-71.
[5] 李卓,井贺然,周婷月,刘斌.“双碳”愿景下碳中和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未来与发展,2022(7):83-86.
[6] 李湘梅,刘习平,郭卉.面向新财经的“双碳”经管类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3(12):8-11.
[7] 金玉然,朱晓林,王冰,王微.新文科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环境教育,2023(10):57-59.
[8] 刘献君,赵彩霞.在融合中生长: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79-85.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双碳’经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与路径研究”(23STWM0406);湖北省教育厅2023年湖北本科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碳’经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和教学资源建设研究”(419)
作者简介:严飞(1970— ),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和低碳经济学;张远为(1971— ),男,湖北大冶人,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和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