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探析

2024-11-02 00:00崔瑾

摘 要: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应了当前社会信息环境下育人工作的时代需求,符合育人工作的多元化要求。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辅导员需要参与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内容供给,提升思政育人的领导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三全育人;网络思政;辅导员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各类新媒体传播手段的更新迭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诞生之初的门户时代,历经社交网络、智能网络时代,再到数智时代,海量数据带来的庞杂信息中出现“泛娱乐化”现象,算法推荐造成“信息茧房”、去中心化、碎片传播等,潜移默化影响到高校师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弱化了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1]。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也从80、90后转变为当前的“00后”。他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和依赖程度更高,个性化更强,自主性更高,国际化视野更广泛,具有价值多元与价值观望的特征。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强调高校必须回归育人本质。这意味着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凝聚形成共识,引领他们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相融合。由此,如何通过网络思政教育让主流文化充盈网络阵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选择,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大变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达到14.2%。学生对于互联网的需求日益增加,依赖互联网的程度不断加深,网络和新媒体平台早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休闲不可或缺的平台。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质效将不仅关系到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个人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自互联网兴起以来,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入网适应阶段、范式转化阶段、融合拓展阶段,网络思政教育在育人范围、育人内容、育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飞跃。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初始建设阶段,目前正朝着更高要求、更高质量、更高目标迈进[2]。它是传统意义上思政教育的拓展和升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高校“三全育人”的新要求。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第一,网络的介入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场景覆盖”[3]。第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对新形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全新挑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借助各类媒介和平台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互联网带来的思想文化交互激荡,“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意识形态渗透,网络媒介中充斥的各类“泛娱乐化”形态,数字转型带来的“话语困境”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一定威胁和冲击。

辅导员作为“三全育人”的主力和骨干力量,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班级建设等各类任务和职责,管理服务学生众多,且日常事务繁杂,真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力有限,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感到力不从心。由此,他们也不同程度出现网络协同育人能力不足、网络育人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够、网络思政育人内容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需求,网络思政平台建设落后,传播展示方式陈旧、教育实效性不够等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问题剖析

(一)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缺乏协同治理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体理念下的共建、共治、共享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带来新的契机。随着网络思政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要求进一步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阵地作用,形成网上网下教育合力,把握网络思政教育主动权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指出“网络育人”是高校实施“三全育人”的一个具体手段,明确提出“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平台、加快网络新媒体育人载体建设”的要求[4]。

高校为了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充实思政队伍,将行政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专任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等都囊括入内。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依然存在“单枪匹马”的工作现状。一方面,缺乏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另一方面各部门没有打通,看似“配置繁荣”的队伍,实际上却多是辅导员在“单打独斗”,而由于很多辅导员对网络新媒体传播规律认识不深,搭建协同网络育人机制的魄力不足,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的意识不强,最终导致无法形成高质量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

(二)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存在内容“供需失衡”

互联网产品的快速更替和变化激活了大学生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矛盾是大学生对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需求同网络思政教育不充分不到位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多样化需求与供给单一的矛盾。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已经呼吁高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经历。但目前高校网络思政的内容仍然显得与时代脱节,一些高校仍然多是通过学校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平台等以图文形式呈现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件和政策内容,部分思政栏目直接从官网照抄照搬,没有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相结合,导致阅览量和关注度极低。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提供的内容往往同质化、单一化,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获得感、体验感较差。二是产品需求先进性与供给内容滞后性的矛盾。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出高质实用化的特点,他们更看重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自身成长发展的帮助,能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并不能满足大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两者之间产生了脱节现象,导致“无效供给”[5]。三是需求的正向引导与社会环境多元复杂的矛盾。当前高校的学生主体已经转变为“00后”,他们成长于新时代,接触信息科技等前沿知识,自身审美、认知、判断能力都有较大提升,对思政教育的供给内容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然而,资本的渗透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导致网络场域价值观“野蛮生长”,辅导员等思政教育人员提供的各类政策性强、专业度高的文件解读,在没有经过合理“转换”的情况下,输出效果不理想,思政教育的话语权正在被削弱。

(三)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领导力不足

在媒介时代,网络圈群成为大学生社会互动的载体,在这个虚拟的圈群中,每个个体有着特定的“人设”,并以这种“人设”开展虚拟社交,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文化符号,这种“信息茧房”弱化了思政教育话语的情感联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话语主体的“绝对权力”转向“多种博弈”[6]。学生群体价值选择性偏好致使他们思想、价值观呈现自我封闭与固化。当前,抖音、小红书、B站等自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日常获取信息渠道主要来源,获取信息呈现“碎片化”“快餐化”“浅显化”等特点。能否将学生关注的重心和注意力引导回学生的主责主业,这对辅导员的个人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中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无论是官网新闻还是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多是单向的灌输式传播,缺少互动,学生没有参与感。此外,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缺乏系统谋划,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实用性、生动性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同时,辅导员在面临网络舆论危机时,应对不足,发声不“响”。辅导员的领导力正在不断被削弱,网络思政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主导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要求高校全面统筹育人资源,打通育人平台间的壁垒,实现育人工作的协同互通。协同育人机制是一种综合性、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需要多个教育主体通力合作,实现全员参与。近年来,高校相继开设以辅导员为主力的学生成长工作室,意在以辅导员为“中心集合点”集合统筹育人资源,形成思政育人矩阵。一些工作室已经成长为高校知名育人品牌,比如武汉理工大学的“敏行辅导员工作室”,华中农业大学的“祝鑫工作室”,但更多的却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行,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为 “单打独斗”、缺乏系统性、合力不足等。

辅导员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中要做到:一是明确自身在全员育人中的角色定位,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融入到育人“集合体”,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及日常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二是践行“共同治理”网络思政教育理念,推进“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和作用发挥。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之一,应积极探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路和路径,引导学生导师、校友资源、学生骨干参与网络思政教育,并积极打造高质量的网络育人品牌项目。三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辅导员要激发学生参与网络思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师生互动交流和碰撞中挖掘个体能力,形成师生互助互利、共建共享的网络思政建设格局。

(二)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

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将学生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向标。各大高校也在新的改革背景下,更加强调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经历。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变得更加重要,从供给侧角度,以精准推送解决当前存在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是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辅导员作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供给者之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其一,必须严把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质量关,加强科学化建设。在理念导向上兼顾政治和人文,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摆脱冰冷的说教。在结构上讲究建构的系统性和层次性,顺应大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满足共性化和差异化特点,确保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7];其二,辅导员要善于打造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一方面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作品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核,另一方面又要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且愿意主动参与。其三,要善于融合思政教育资源。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从时间、空间、人员多方面,促进不同时段、不同领域、不同人员供给内容的有机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据学生成长需求的变化提供相适应的教育内容。

(三)打造辅导员网络思政的核心领导力矩阵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制定出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开门办思政”、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并指出这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点难点。当前,“去权威化”“精准化”“去平面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显著特征[8]。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紧扣网络思政的资源盲点、力量弱点和工作重点开展相关工作需要辅导员具有较强的个人领导力,具体包括思政教育研究力、资源整合凝聚力、协同育人向心力、内容形式创新力。

辅导员要善于把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才能解码高校网络思政转型升级的新模式。其一,辅导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关注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成果,持续深入网络思政教育领域的研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其次,要提高政治站位,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转变角色,成为朋辈教育的领航者。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互动,育人触角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着力提升育人实效。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关注学生网络动态,善于打造高质量的学生骨干队伍,不断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其三,善于营造网络思政的良好氛围。辅导员要下沉到学生中间,聆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兴趣。以学生骨干为重要抓手,打造核心队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做好榜样示范和引领。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肖天乐.算法推荐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0):109-117.

[2] 王江.“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5):32-35.

[3] 葛园,韩璞庚.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二重性及其优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8):61-63+90.

[4] 王艳.“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创新研究[J].河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27(5):68-71.

[5] 夏永林,陈盼盼.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1):130-135.

[6] 周汉杰,郝文斌.大学生圈群脉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演进[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33-138.

[7] 吴倩,万美容.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质量的三重路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63-65.

[8]卢忠萍,王欣.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119-123.

基金项目:202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春风向标’大学生成长工作室育人模式探索”(23Z227)

作者简介:崔瑾(1995— ),女,湖北京山人,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助教,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