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三维解读

2024-11-02 00:00:00张丽娟李鋆洋

摘 要: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孕育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为基本内涵,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时代变迁的产物,是传统生产力质的跃迁,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生产力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肩负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的制度阻碍,必须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重大转型和社会形态更替必然伴随着生产力的新质化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持续推进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新质生产力”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学理分析,对于更好地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持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维度: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概念,但过去仅为学术概念,使用范围较为狭窄,不为大众所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赋予了新质生产力以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激发了其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集中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习近平总书记通过阐释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基本特征及核心标志,从理论维度上进一步揭示了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本质属性。

(一)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仍为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体现着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3]。但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所代表的是更高层次的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

更高水平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革命、最能动、最活跃的要素,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内在尺度。新质生产力要求打造包含推动生产力持续跃升的战略性人才以及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在内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他们能够奋进在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创新创造新型的生产工具,同时依靠自身具有的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落脚到当下的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占据着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重要地位。当劳动对象变为数据,劳动工具主要是算法时,劳动者也必然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字技能,从而应对操作、控制、维护数字技术和设备的工作内容。

更具科技属性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生产工具科技属性的强与弱。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开发、发展及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新型生产工具,如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典型的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更为智能、更为高效、更为绿色与安全,在丰富生产工具表现形式的同时,解放了劳动者,提高了人们战胜自然条件的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动力基础。

更为丰富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是不同时代生产力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现实条件。随着人类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持续探索,劳动对象的种类与形态得到了极大丰富,生产新边界与生产空间也得到进一步拓展。从广度来看,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扩展到深空、深海、深地等领域;从深度来看,人类利用科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劳动对象,它们能够与其他要素相结合从而放大社会价值。

更高效率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证。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率配置是实现生产力跃迁的必经过程,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一方面,生产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各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传统生产要素实现更快速度的流动与整合。总之,生产要素更高效率地有效利用与优化组合,实现了配置方式的创新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进而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代表着生产力的重大跃迁。它致力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和驱动作用,以创造高效产能为重要目标,与传统生产力依赖并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生产发展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真正摆脱了传统经济的增长路径,更大程度地契合了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新质生产力是高科技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注重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方式,来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变革,集中表现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两大领域。在制造业中,新质生产力主要是通过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引入到生产流程中,进而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在服务业中,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发展新的业态,如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使服务质量与效率持续提高,以持续满足顾客日益多样的需求。另外,新质生产力注重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先导,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进行有效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高效能的生产力。高效能强调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最大成果,同时质量与效益也得到保障。这就对人、财、物、数据、技术等要素的流通与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相较于传统生产力,其产业基础更为夯实,产业效能更高。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较于传统产业,生产要素投入更少、资源配置效率更高、资源环境成本更低、经济社会效益更好,表现出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的突出特点,在未来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与支柱作用。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的生产力。从生成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2]。在技术突破、要素配置以及产业升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的进程被加快。孕育其中的新质生产力,持续有效地提高着生产效率,增加着产品附加价值,同时有效地减少着产品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使得产业发展质量得到了更为全面地提升。从目标角度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互为助力,前者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后者这一目标的逐渐实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与条件,二者构成了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

(三)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正值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新变化、生产要素投入日趋多元化的形势背景下。但从思想起源看,这一概念在马克思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认识中,即“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4]105,早已有所涉及。作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全要素生产率强调的是通过更有效配置资源而得到的额外增长,其重点突出了技术进步、体制改革以及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以及重要推动作用。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及高质量的基本特征相契合,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线。在企业生产层面方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意味着高度依赖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这与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特征相契合。企业效益的快速提升,产品数量发挥着关键作用。企业在要素供给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生产中,将能够进一步扩展要素类型,提高劳动者素质,并实现更为优化的要素组合方式,从而带来产出的快速增长。

在供求对接方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意味着对市场需求更有效率地回应,这与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特征相契合。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深入推进,民众与企业的需求结构日益多元化、扩展化,突出表现为民众对生态、教育及数据等产品的购买量显著提升,表现为企业对信息化与自动化等设备的投资需求持续增长。对相关需求的回应能力越快、越强,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和效能便越高。

在国民经济方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意味着更加深入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与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特征相契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根NSMA8f1NNHOVcFN+ChtKEQ==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要求。其中,科学技术与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重要条件,协调改进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世界经验与人民共享策略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历史维度:新质生产力是时代变迁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5]408~409新质生产力并非凭空产生,它是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利用数智化时代发展条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撑下而形成的生产力新形式与新质态,是时代变迁背景下的产物。

(一)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质的跃迁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存在显著区别,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两者促进经济的目标不同。传统生产力更多考虑产量的提高,而新质生产力更致力于提高质量,强调绿色、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二是,两者要素的驱动力不同。其中,传统生产力主要依靠投资、劳动力以及土地等传统要素驱动,是相对粗放式的。而新质生产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以其作为重要驱动力,并在经济领域的新产业、新模式及新业态等方面成绩卓著,持续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领域。当前,我国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量子信息等新兴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梯队,数字经济的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两者在产业与产业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组合方式上存在不同。传统生产力更多依赖劳动力或资本等单一要素的大量投入,这不仅容易造成浪费,而且整体效益难以显著提升。而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要素组合方式进行了深刻变革与创新,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优化,形成新的要素体系,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能级跃升。

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4]587新质生产力之所以能够基于传统生产力而实现跃迁,关键在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演变与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加入已有生产系统,在与其他要素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且助力了建构新质生产力的进程[6]。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不断系统化、升级化的质变结果,“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2]。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完全否认和抛弃传统生产力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7]我们必须在充分尊重历史、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统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力,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二)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生产力飞跃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质的跃迁,其涉及生产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从基础来看,新质生产力基于第四次产业革命;从主要要素来看,新质生产力更多依赖先进技术和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从发展趋势来看,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致力于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共享化、协同化和国际化;从价值尺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注重推动产业创新、持续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具有节能降耗、资源环境友好及代际和谐等突出优势[8]。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截然不同,深究其关键,主要在于创新驱动。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与优势的彰显,如果缺少科技创新这一驱动力,将无从谈起。一方面,科技创新推动了劳动者的数字化。在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对高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数字化思维和科技素质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实现人类在数字化领域的全面发展。基于上述背景,以程序员、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为代表的一系列数字劳动者相继涌现,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也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促进了劳动资料的虚拟化。当下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促进了劳动形态、劳动客体和社会关系的虚拟化进程,劳动从现实的劳动转变为虚拟的劳动,劳动资料也日益虚拟化。工业互联网和AI机器人等一系列数字化劳动资料的持续涌现,进一步突破了现实条件的限制,构建起数字空间,充分展现着超越现实的虚拟感。再一方面,科技创新带来了劳动对象的智能化。在数字化时代,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现实的物质载体,更多的是大量信息与数据。无论是智能技术还是基于技术研发的产物,都扩展为人类的劳动对象,进一步展现出智能化特征,不断充实着劳动内涵。

正是因为科技创新推动了劳动者的数字化、劳动资料的虚拟化、劳动对象的智能化,突破了传统生产活动发生的场域与时空,进一步推动了资源要素更加快速地流动与更加高效地配置,造就了生产力领域的新飞跃。

(三)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的结果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力模式,代表着新技术、新制造、新业态、新服务,展示着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进步问题的执着探索。党领导全国人民始终立足于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依托持续的制度改革与完善,自觉地改革生产关系、调整上层建筑。进而言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持续完善与发展。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我国由“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9]763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调整与完善后的所有制结构,能够确保国家在对国民经济关键行业进行有效把控的同时,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活力,促使人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身经济建设之中,能够有效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快捷流动与优化组合,为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经济体制方面,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才能更快、更集中、更有效地完成关键核心领域的技术攻关,并使之在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我国在诸多新兴产业领域才能取得较快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分配方式方面,我国由混合的收入分配到单一的按劳分配,再到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立按要素的市场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进一步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激发了劳动过程中人的积极作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进一步协调处理好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快速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三、实践维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承担着打破旧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崇高使命与重要任务。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彰显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始终围绕的主题是:注重以科技创新促进各类产业进步与升级,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具体实践路径要落脚到科技、制度、人才、国际合作等多方面。

(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作为数字技术时代孕育出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和支撑的生产力。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2]一方面,原创性科技创新指的就是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更侧重于理论层面,是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原创性科技创新的主要工作是围绕各种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更广范围与更深层次的解释,持续产出新的知识、理论、原理和方法。原创性科技创新聚焦学理性阐释,虽不直接转化为实践成果,但却对将来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奠定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颠覆性技术创新是指能够直接带来现存市场革命性变化的全新理论、全新方法以及全新技术,更侧重于实践层面,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案。颠覆性技术创新主要是兼具突破性与高风险性的解决方案,能够挑战甚至淘汰现有技术和方法,带来巨大回报与创新性市场。面对复杂的科学与技术形势,我们党必须将原创性科技创新与颠覆性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在信息技术方面寻求颠覆性创新的突破口,在人工智能支持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标新立异,积极参与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夯实科学技术基础、创造新动能。

科技创新成果的终极目标,是要运用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2]我们党必须把握绿色发展趋势,加速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起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体系,做强绿色制造业,致力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动其朝着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迈进,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另一方面,未来产业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世界各国竞相布局的制高点。我们党必须准确研判前沿科技发展趋势,注重依靠原创性与颠覆性技术突破来催生并培育未来产业,不断构筑竞争新优势,站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紧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二)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的制度阻碍

新质生产力的推进,既是发展的命题,也是改革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我们党要通过不断深化各类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阻碍,打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束缚。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对于制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此,一方面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不断创新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推动生产要素由低效生产主体再分配到高效生产主体,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沿着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流动,进而逐渐构建起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对新兴产业进行发展培育,对未来工业进行前瞻性规划,打好打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载体基础。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科技是生产力系统中最为活跃和关键的构成要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动力。为此,一方面要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国家政策支持与科研资金投入,营造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致力于构建更加高效、更具活力的科研体系,不断推动科技成果更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既要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制度,更要注重服务支撑体系的构建,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让科技创新不再有后顾之忧。

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营造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它既是高素质劳动者,也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发明创造者和革新者。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目标导向,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加快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流动的全方位机制。另一方面,要根本解决人才管理僵化与人才监管不到位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稳妥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激发人才对生产力诸要素进行创新发展和优化配置的自觉性与能动性[10]。

(三)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必然是吸收一切先进经验。如果信息与人才不能与国际接轨,研发与生产脱离全球主流体系之外,产品不能融入全球化市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与优势将无法保证长久。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2]。

从理论层面来说,要始终秉持对外开放理念,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重新泛起,“脱钩断链”持续横行,使得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开放合作传统,在坚定维护国家规则的前提下,积极推行多边自由贸易准则,极力捍卫多边主义,反对脱钩断链和任何形式的经济胁迫,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来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和实现互利共赢,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赢得更广泛的国际支持。

从实践层面来说,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其一,我国必须与全球领先的研发机构进行长期且深入的合作,推进吸收、创新和转移先进技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新动能。其二,我国必须大力扶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帮助其开拓海外市场,助力实现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新飞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夯实产业基础。其三,我国必须有效改善营商环境,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吸引国际企业前来投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做好资金保障。其四,我国必须加强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不但要注重提高本国人才的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而且要持续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做好人才“开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的重大飞跃,是历史与现实的双向贯通,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这深刻体现了党对世界大势与国情的精准把握,以及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坚定决心与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N].人民日报,2023-9-10(001).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2-2(001).

[3]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韩喜平,马丽娟.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高质量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4(4):4-11.

[7] 任平.以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4-9(001).

[8] 蒲清平,黄媛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6):1-11.

[9]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0] 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6):25-38.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原创性贡献研究”(22BDJ001)

作者简介:张丽娟(1999— ),女,山东莒县人,山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李鋆洋(2000— ),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