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之策

2024-11-02 00:00谢长营夏珂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10期

摘 要:洛阳市为发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技术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告登记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有83个,数量位居河南省第一。但还存在政策支持不足、企业用标不规范、市场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需从提升业务固人才、加强监管提品质、强化品牌拓销路、政策支持促融合四个方面逐步加强改进,进一步推进其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洛阳市位于豫西山区,境内山川丘陵交错,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农耕文化传承悠久,农业资源丰富,是农业农村部规划的优势农产品示范产业带,是河南省政府确定的重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具有明显地域特性和独特品质的农产品种类多、分布广,产业发展潜力大,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广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是洛阳市农业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洛阳市立足自身农业资源和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工作,着力培育和打造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独特营养品质特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洛阳市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现状

(一)名特优新农产品登记及产业发展情况

截至2024年6月底,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告登记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洛阳市有83个,占河南省登记总数的12%,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果品类产品29个、中药材产品13个、粮食类产品10个、蔬菜类产品7个、食用菌类产品7个、其他类产品17个。名特优新农产品覆盖了全市15个县区,涉及企业238家,种植面积47.73千公顷(未含蜂、畜、菌类等),年产量63万吨。

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洛阳市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形成了以“汝阳红薯”“伊川小米”为主的杂粮产业,以“汝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偃师葡萄”“新安樱桃”“上戈苹果”为主的水果产业,以“汝阳甪里艾”“嵩县丹参”“嵩县皂角刺”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等。

洛阳市15个县区中,嵩县以中药材为特色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居全省县(区)前列。“嵩县丹参”通过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带动和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确保了药材道地、品种优良纯正,提升了洛阳市丹参品质和产品附加值。2023年,洛阳市丹参种植面积达8.2千公顷,每公顷鲜品纯利润达4.8万元。初加工企业22家,深加工企业6家,生产的丹参饮片、丹参滴丸销售覆盖全国。

汝阳县政府连续多年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品牌认证、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进行奖补。主导成立了汝阳县甪里艾产业协会,促进了甪里艾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已成为汝阳县农产品向外推介的“新名片”,“汝阳甪里艾”被认定为省级知名公用品牌。

洛宁县多次对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工作进行部署,并出台多项发展措施,形成了以“众森”“海升”为主的大型苹果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龙头企业。在2019年的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设立了名特优新农产品“洛宁上戈苹果”专展,时任县长周东柯还亲自登台宣传推介。“洛宁上戈苹果”推广普及了苹果生产技术规程,提高了当地的苹果品质,提升了洛宁苹果产业效益和影响力。

近年来,“新安樱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种植面积达6.67千公顷,覆盖11个乡镇、75个行政村、2万余农户,设施樱桃1 700余亩,盛果期亩产500公斤左右,亩产值1万元左右,年产值6亿元左右。规模较大的樱桃种植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43个,其中大型樱桃生产企业8家,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15个,樱桃种植大户20个,带动了2 600余户农民种植,有4家樱桃种植公司或合作社成功创建洛阳市水果标准化示范园。

(二)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的政策环境

洛阳市为促进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并加大宣传力度。洛阳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洛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进以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为主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发展,尤其是2022—2023年,市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对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认证和质量监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洛阳市连续多年执行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奖补政策,制定了《关于以乡贤返乡创业为抓手发展乡村产业的实施方案》,2023年市财政兑付绿色优质农产品企业奖补资金56万元,并承担名特优新农产品品质检测费14.07万元。政策导向作用明显,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势头进一步增强、速度进一步加快。加大舆论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借助国内大型展会扩大农产品影响力,积极组织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参加农洽会、农交会、绿博会等国家级展会,借助展会平台,推介洛阳名特优新农产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同时,通过与各级各类媒体加强联系,利用官方网站、党报、广电和新媒体等宣传资源,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推进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的各项措施

提升业务水平,做好技术服务。洛阳市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筛选果蔬、食用菌、中药材、杂粮等作物以及初加工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并注重提升县区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2023—2024年连续两年举办标志监督管理员暨名特优新农产品跟踪管理员培训班,各县区农业农村局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以及主要工作人员110余人参加技术培训。同时加强技术服务对接,利用微信、电话等通信设备随时随地为企业和机构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推进了各县区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工作,也提高了认证工作水平。

加强证后监管,规范企业用标。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过硬的业务素质指导获证企业规范使用标志、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品牌信誉。洛阳市名特优新农产品连年来年检率和续展率均达到了100%。一是根据县区不同情况,采取以老带新、跟班学习和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不断提升标志监管员业务技能。如针对申报材料多且监管人员较少的嵩县、宜阳等县,派县级机构监管员到市中心进行1~2周的跟班学习,开展一对一材料审核及讲解;针对企业多且交通不便的汝阳、栾川等县,由市中心抽调全市经验丰富的监管员开展现场业务指导,不断提升监管员队伍素质,提高申报材料整体质量。二是在市级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抽检的基础上,开展县区之间的交叉互检,学习先进县的工作经验,发现自身不足,让获证企业感受到监管无处不在、检查随时就来,促使各用标单位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程,在会议、培训、宣传活动中遵守标志使用规范,正确使用名特优新农产品标识。三是利用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对名特优新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检,近三年来每年对洛阳市蔬菜、水果、菌类等名特优新农产品进行全覆盖检测,并为4家养殖类企业配备了胶体金检测设备,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保障了名特优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注重获证产品生产经营情况日常巡查,及时了解获证农产品企业经营状况,对名特优新农产品优胜劣汰,在年检时,符合条件的企业增加到证书附件,对不规范的或有不良记录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企业坚决取消用标资格。

拓宽市场领域,优质优价助致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是“土特产”的一块金字招牌,洛阳市重视农产品品牌培育,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推进力度,引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造知名农业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提升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实施“展会+对接”“互联网+营销”“电商+直播”行动,与京东、天猫、拼多多等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推动名特优新农产品出村进城,扩大名特优新农产品市场份额。为破解农产品知名度不高、优质不优价问题,全力打造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加快形成多元覆盖、协同发展的线上线下两渠道,叫响名特优新金字招牌,大幅提升农产品价值。采用订单生产、直采直销等方式,对接大张超市、丹尼斯集团等集采商,组建了洛阳市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名特优新农产品平均售价高于传统农产品10%~20%。

二、洛阳市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支持不足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新申报全国名特优新的农产品和在目录中满3年的农产品,均须到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每个产品鉴定费用2 000~3 000元,洛阳市每年的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总费用在10万元以上,这笔费用现暂由市级机构筹措,但没有对应政策支撑。另外,申报成功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也没有奖补机制,额外的费用支出已影响县区机构和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也需要生产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品牌推广等方面的支持,目前政策支持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二)企业用标不规范,市场推广力度不够

各县区机构和企业普遍存在重认证、轻监管现象,部分农产品申报成功后包装标识不规范,形状随意改变,有的名特优新农产品还存在不用标的情况,本地农业和市场管理部门对农产品用标不规范的监管力度小,一些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品牌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容易被假冒或侵权,影响品牌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影响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品牌形象。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市场推广有难度,存在优质不优价现象,消费者对其认知度不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进行推广。

三、确保名特优新农产品安全优质的举措

发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重点在于挖掘符合地域和品质条件的农产品,既要提升区域农产品知名度,还要持续做好产销对接工作,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多销。同时,一定要把产品安全放在第一位,杜绝包装运输的二次污染,要随时随地做好抽样检测,强化跟踪管理,确保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属性。

(一)提升业务水平,巩固人才队伍

从事名特优新农产品工作,需要熟练掌握业务工作流程、营养品质评价鉴定的基础知识和要求,还要掌握产品品质保持和提升的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和农产品生产管理要求。近两年,洛阳市、县、区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合并较多,人员的岗位变动较大,名特优新农产品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信息系统业务水平提升迫在眉睫。省、市工作机构应抽调懂技术懂业务的骨干力量,每年对基础工作人员进行1~2次的专业水平提升培训,尽快巩固加强基础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交流,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加强证后监管,提升6OaICJ1OXKiGoonFf/v7gw==产品品质

一是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确保农产品达到高标准的品质要求。严格把控生产环节,规范种植、养殖流程,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二是结合本地农业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品牌声誉。三是制作统一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包装标识。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下,授权使用的企业在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全国名特优新的LOGO、宣传语等标识,制作上体现产品形象、品牌文化、品牌元素,视觉上迎合消费者的审美观,功能上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发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作用。

(三)强化品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

一是持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种渠道进行推广,积极组织当地优质农产品企业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增加产品的知名度、曝光度。二是利用知名电商平台,拓宽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加强与大型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联系,牵线优质农产品企业,逐步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加大政策支持,促进产业融合

一是争取主管部门出台相关奖补、扶持政策,给予优质农产品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多与上级部门汇报沟通,争取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给企业更多的指导与服务,提高思想认识,推动工作落实。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开发特色农业旅游项目等。

参考文献:

[1]张锋,姚文英,王伟.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对提质增效的促进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139-143.

[2]姚文英,张锋,黄玉萍,等.我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策略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9(6):3-6.

[3]孔亮.新时期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3(3):5-7,14.

[4]罗卫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思考[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8(1):23.

[5]于占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原因与治理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14):88.

[责任编辑:樊 霞]

作者简介:谢长营(1974—),男,河南洛阳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优质农产品绿色防控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