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是苏中地区著名的革命老区,该镇塘头村有两栋楼造型相同、形似孪生姊妹携手而立的明清风格老式建筑,被当地人称为“于氏姊妹楼”。于氏姊妹楼既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也是苏中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地。1940年7月,陈毅、粟裕、叶飞在此运筹帷幄,与郭村保卫战参战部队整编并组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拉开了东进黄桥、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序幕。凭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塘头村于2021年3月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首批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成为扬州市第一个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近年来,塘头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以红色资源为依托,聚焦基层组织建设、红色文化繁荣、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宜居,奋力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实现了“过去有红色故事、今朝有美丽塘头”的乡村振兴蝶变。
一、凝聚党建合力,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可能具有的强大组织资源。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好了,我们的基层党组织牢不可破,我们的党员队伍坚不可摧,党的执政地位就坚如磐石,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塘头村党总支始终把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筑牢战斗堡垒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建设红色美丽村庄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建强村“两委”班子。郭村镇党委结合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推动村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换届后,塘头村新一届“两委”班子成员5人,年龄最大者46岁、最小者31岁,平均年龄39.8岁,全部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注重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积极组织村党班子成员参加江都区“两亮一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论坛、村干部能力提升班,培养2名年轻干部走上重要工作岗位。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提高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工资待遇,让农村成为优秀人才“沉下心、扎下根”的广阔舞台。自塘头村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以来,江苏省委组织部按照“先定村、再选人”原则,从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选派政治素质好、熟悉农村情况的业务骨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进一步优化村“两委”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提升专业化水平。
抓好党员队伍建设。结合村情实际,制定党员发展计划,加大在青年农民特别是致富能手、村内企业技术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村“两委”换届以来,新发展党员4名,有效改善了村干部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为村党组织建设注入源头活水。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打造“第一书记讲党课”品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材料纳入“三会一课”必学内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的“三个一线”行动,成立三支以年轻党员为主体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并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为民办实事、疫情防控等关键工作中冲在前、作表率。
凝聚发展共识。紧紧锚定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目标,制订《塘头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工作方案》,组建领导小组和8个工作专班,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省派驻村第一书记任执行组长,镇党委副书记专职负责,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任相关专班组长,塘头村“两委”干部全程参与,明确“时间表”和“任务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党员群众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村干部结对帮扶入户走访、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议、杰出乡贤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宣传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并就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规划、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凝聚发展共识。
二、抢抓发展机遇,打造红色文化阵地
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为代表的红色遗址遗迹,是塘头村最宝贵的红色资源。自成为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以来,塘头村党总支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把红色文旅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弥补发展短板,向内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并做好宣传教育,推动红色文化繁荣发展、革命精神赓续传承。
补齐“红色塘头”发展短板。积极向上争取市、区财政资金800万元,以于氏姊妹楼为设计原型,新建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配备智慧大屏、篮球场、5G智能灯杆等服务设施,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培训学习,形成新旧姊妹楼交相辉映的服务格局。用好中央财政支持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资金200万元,复建面积达180平方米的中共苏北特委干部培训学校实境课堂,整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东部花园。向上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依托塘头村卫生院建设郭村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综合型养老护理楼(总建筑面积2310平方米),主体建筑已于2023年12月封顶。项目建成后,配备100张床位,并分为餐厅、康复服务、医疗服务、健身等功能区,为周边居民提供标准化养老服务。充分挖掘郭村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新四军统一战线馆、武装斗争馆布展基础上,布展新四军党的建设馆,完整展现党的“三大法宝”在郭村地区的成功实践,构建革命遗址与红色文化相融合的载体平台。
培育“红色塘头”研学品牌。以建设红色文化阵地为目标,依托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和省党史教育基地的平台优势,打造“红色塘头”研学中心。精心设计旅游示范线路,串联郭村保卫战纪念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塘头村党群服务中心等红色资源,郭村农业现代园等生态资源,开辟精品研学路线。围绕郭村保卫战、新四军塘头会师整编、陈毅三进泰州等革命历史,邀请省、市、区党史专家4名,开发“红色塘头”系列精品课程,利用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形式,让红色资源在课堂上“活”起来。“红色塘头”研学中心自创建以来,短短半年间共接待参观学习队伍200余支,讲授红色党课百余场,以红色文化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扩大“红色塘头”影响力。借助“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优势,立足塘头丰富红色资源,高标准制作《习语润扬——学习委员陪您读经典》《遇见》等短视频。在党报、党刊、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刊发或播出《一个红色村庄的振兴路》《扬州塘头村走出乡村振兴新路》《用好红色资源 建设美丽村庄》等系列文章和通讯报道。发挥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实干担当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在市派和区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推进会、江都区抓党建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会等重要会议上作专题交流。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在江都区“基层典型讲给基层听”首场专题党课活动上向万名党员汇报驻村工作情况,相关视频片段被新华社《坚持问需于民 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专栏选用。2023年以来,《中国组织人事报》、江苏卫视分别以《红色村里的“红当家”》《用红色资源为乡村振兴增添一抹亮色》为主题,报道了塘头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情况,并被学习强国平台、省委组织部官网等权威媒体转载,进一步扩大了“红色塘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拓宽富民渠道,打造产业振兴平台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农民增收致富、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也是塘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村党总支坚持因地制宜,着力发展优势产业,探索盘活闲置资源,积极引进工商业项目,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依托郭村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台载体,发挥中月米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稻米产业提档升级。充分利用农业部门政策,完成2200亩高标准农田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强农业生产抵抗风险能力。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富民党建之路,筹集市区两级帮扶资金130万元,购置4台农机,由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领办700余亩集体农场,发展绿色富民项目,每年可增收15万元。鼓励和引导农户将手中闲置农田向种植大户、养殖能手流转。先后流转土地2000余亩,创办6个家庭农场,实现村集体每年增收80余万元。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依托项目带动,将位置偏、土质差的土地进行二次流转,整治围埂、低洼田、废沟塘15亩,积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积极引进工业项目。村党总支筹资整修集体老旧厂房近2000平方米,依托镇工业园区平台引进韶锋工具、沃荷乳胶、罗兰新材料等一批加工制造企业,每年新增集体收入4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1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年人均增加工资收入6万余元。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政策要求,针对原塘头镇(2003年被撤销,并入郭村镇)政府闲置资源,依据面积大小、区位优势等因素,运用多种方式深入挖潜盘活,在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的同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塘头粮站旧址占地约15亩,因紧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已被纳入塘头红色村庄建设发展规划。原塘头村卫生院、兽医站两个地块面积虽小却靠近嘶华公路,交通便利,村党总支引进绿叶塑业公司和柔美工具公司,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4.8万元,带动超过20名村民就业,年人均增加工资收入5万元以上。
大力培育商业经济。引进营业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江苏宏信龙连锁超市,实现村集体每年增收14.5万元,吸收8人就业,年人均增加工资收入3万元以上。利用省扶持经济薄弱村项目资金60万元,装修出新位于塘头集镇的闲置门面房13间,既美化了集镇环境,还可以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万余元。完成对塘头农贸市场屋顶加固、下水道疏通及地面整修工作,整治市场周边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非机动车乱停放现象,清除积存垃圾,消灭卫生死角,切实提升商户的营业环境和群众的购物体验。充分利用“红色塘头”研学中心的人流量,鼓励和引导村民利用自建房屋开设庄桥馄饨、龙虎斗烧饼、猪头肉、盐水鹅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家乐、小吃店,为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解决村民就近就业问题。
四、绘就生态图景,打造幸福宜居家园
生态宜居是塘头村建设红色美丽村庄、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塘头村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引导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努力打造幸福宜居家园,不断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村党总支积极向上争取区政府“一事一议”项目资金20万元,筹集其他资金20余万元,修筑、拓宽南园组、五十亩组、塘头组三条通村道路共2.4公里,配合镇政府实施塘张线塘头段1.5公里道路提升改造项目,进一步满足村民的通行和农业生产需求。先后投入30余万元,新建、维修小农桥各1座、进水闸2座,改造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有效保障村民生产和生活需求。维修、新增路灯20多盏,在全村主要道路安装监控设施10余处,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整治村庄环境。按照江都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大行动”要求,持续整治塘头老集镇乱停乱放、私拉乱接、电线杆“牛皮癣”等问题。拆除敞口式垃圾池35个,设置“四分类”垃圾亭10个、“三分类”垃圾位25个,改造户厕54座,完成镇政府下达的指标。结合“红色塘头”精品研学路线创建,在道路两侧悬挂标语,以新四军军民鱼水情深、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制作文化墙绘500余米,在提升村庄颜值的同时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投资30余万元,新建旅游公厕1个、居民健身广场2处,打造沿线环境节点2个。整治村内生态河道2条共800余米,重点整治党群服务中心荷花池西片黑臭水体,清理杂物、淤泥、枯树3吨,美化景观岸线200余米,环境节点打造与沿线环境提升互促并进。如今的塘头村党群服务中心花木成荫、塘水清澈,成为村民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树立文明新风。在于氏姊妹楼举办“于氏优良家风展”,通过家风故事会等文化活动,让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充分感受良好家风、接受家风文化滋养。开展“五好家庭”“最美媳妇”等评选活动,选树家风优良、孝老爱亲、和睦邻里的先进典型,以一户最美家风带动一村文明新风,引导更多家庭向善向美,共建和谐友爱、守望相助的幸福乡村。向全体村民发出“养成文明生活习惯 建设红色美丽村庄”倡议书,号召村民从打扫庭院卫生、生活垃圾分类、农作物秸秆及杂草处理等方面入手,破除陈规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引导村民按照“家和、院净、室洁、人美”标准,做好家前屋后菜地整理、绿植栽培和卫生清扫,让“小家美”带动“村庄美”。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资料信息处处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