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4-11-02 00:00:00俞桂琴
唯实 2024年9期

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奠定了组织和体制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品质,让旅游传播文化的魅力,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加大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进一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一、优势互补,让文化与旅游相向而行

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一方面,以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通过各类非遗、历史故事、红色教育等,为旅游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体验,让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感悟文化之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旅游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旅游是文化的传播方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而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二者密不可分。

文旅融合迎来新机遇,不可错失。中央和江苏省委高度重视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强力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与旅游部门合二为一标志着文旅融合新时代的开启,为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的时期,人民对旅行的需求,不仅是满足欣赏美景,更重要的是参与性、体验感、文化性等多重需求,这种变化给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以文兴旅,让“流量”变“留量”,促进文旅融合能量释放,赋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旅市场爆发式增长,不可忽视。我们要坚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繁荣文旅产业,引爆旅游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探索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应在文化旅游上做足融合文章,下够融合功夫,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文旅共荣、文旅共兴。

二、创新融合,让文化与旅游相拥共兴

将公共文化服务嵌入旅游公共服务。在图书馆里喝咖啡,在景区里欣赏音乐会,到最美文化空间打卡……近几年,公共阅读进宾馆、进民宿,群众性文艺活动进景区、进商超等多有出现,公共文化设施嵌入旅游景区、商圈、乡村和社区,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服务功能,又为游客提供了网红打卡线路。位于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内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集文物保护、休闲体验、科研展陈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志性项目。自博物馆开馆以来,日均接待量达1.8万人次,每日预约门票点击量超过80万人次。这是一个大众化、个性化的旅游时代,“为了一座馆,来到一座城”,成为当下很多人的“诗和远方”,也是当下活跃度最高的旅游项目。

把公共文化活动融入旅游活动。群众文化活动营造了城市文化氛围,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将文化活动融入旅游体验,将文化教育融入旅行过程。散布在街头、步道、广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近年来各地的“街头艺人”“阳台音乐会”“快闪”等文艺活动。虽然文化活动本身不是旅游项目,但营造了城市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城市品位,满足了人民对旅游目的地日常生活的向往和体验,从而实现公共文化为旅游赋能。由扬州市文旅局主办的“我要上‘村晚’,‘艺’起下扬州”2023秋季村晚赛歌会,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挖掘草根明星,秀出百姓风采、营造和谐氛围,打造扬州文旅融合新IP。活动共吸引市民、游客、大学生等各类群体近1000名歌手参加,“文旅中国”“抖音”“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大量报道,其中一名扬州选手发布的海选视频,点击量达到1.3亿,点赞量达410余万,吸引粉丝近20万。通过一场文化活动,不仅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大众音乐的创作成果,同时还为推动扬州文旅市场蓬勃发展、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公共文化元素植入旅游产品开发。加快文旅产品的研发,大力推动文化与商品融合、文化与活动融合、文化与产业融合,生产一批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推出一批地标性文化产品,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通过深入挖掘运河与长江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将其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扬州文化的魅力。由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省级非遗大师李江民创作的《西厢记》,在2014年青奥会上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其创作的《北平笺谱》获第十六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金奖,同时李江民多次到英国、法国等国家参加交流展示,进一步展现了中国非遗的魅力,也向世界推荐了扬州。

把城市文化特色与旅游发展融合。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将文化艺术植入景观打造,建设城市地标性“IP”,打造网红打卡点,在城市建筑外立面、城市景观打造上,充分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彰显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凸显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特色。扬州拥有“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世界美食之都”等品牌,同时还有世界运河国际组织落户扬州,世界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在扬州举办。围绕品牌打造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增强文化内涵,形成城市优势。地标性文化设施成为主客共享“旅游目的地”,公共文化设施嵌入旅游景区、商圈、乡村和社区成为“文化微地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三、统筹发展,让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

扬州经开区充分利用滨江滨河区位优势以及生态环境优势,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持续推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高质量发展,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深化旅游空间布局。串联扬子津古渡公园、扬子津郊野公园、党史文化公园、九龙湖公园等一批生态公园,形成经开区绿道环线,深入发掘绿道网络的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服务功能,策划自然观光、运动休闲文化体验等公共共享空间。充分利用经开区江河联动区位优势,合理布局水上运动、休闲垂钓、观光游船、餐饮美食、湖滨度假等产业,高质量推进古运河文化带和长江文化带建设,开发扬子津板块唐风文化综合体、施桥镇口袋公园、朴树湾湿地公园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构建“一核、两轴、多板块”的文旅发展空间格局。

发展重点文旅产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发展原则,充分结合经开区现有文化、生态、科技等资源禀赋,聚合住宿餐饮、文艺表演、康养休闲、数字竞技、研学旅行、文化创意等业态,以组团建设带动经开区空间组团式延伸,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打造扬州文旅融合发展新典范和文旅休闲产业集聚区。

一是旅游接待产业。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推进诺园民宿酒店、凯宾斯基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餐饮住宿品牌,合理规划全区住宿餐饮市场业态和布局,实现高中低档相结合、各类特色餐饮相结合的住宿餐饮市场布局。

二是文化演艺产业。依托唐文化、禅文化、运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元素,借助高科技声光电和数字化隐藏式视听装置,大力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富有吸引力的沉浸式实景文艺演出。推进经开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积极展示全区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形成以文艺表演活动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三是康养休闲产业。发挥经开区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融合健康医疗、休闲旅游、娱乐运动、生态农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康养休闲组团,促进与苏北人民医院的交流联动,带动康养度假、医药护理、保健用品等多产融合发展,打造宁镇扬都市圈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是研学旅行产业。经开区以扬州市为研学旅游目标市场,策划开发朴树湾生态自然研学区、运河花海野郊体能研学区、党史文化红色思政研学区、唐文化历史教育研学区、运河非遗寻根研学区等一批有质量、有保障、有思政意义的研学场所。以“下扬州”为主题,发展研学产业,持续加快国际青少年研学营地和运河文化研学旅行平台建设;围绕亲子互动等新兴消费需求,发展家庭游乐产业,推出一批交互性好的合家欢产品和线路。

五是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数字技术创新有效衔接,支持发展高精尖文化装备,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等先进技术在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广告会展、文艺展览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文化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对内容创作、产品研发、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提升文化创意领域“互联网+”创新发展水平。

推动文旅新业态发展。一是深耕数字赋能,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在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指引下,借助科技驱动力,充分发挥数字文化势能,将先进的VR、AR、全息成像、裸眼3D等新型技术手段,运用于沉浸式旅游目的地建设,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推动数字化沉浸式场景打造。主要包括:基于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技术,推进文旅商综合体场景建设,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智能化消费服务水平和沉浸式游览环境;基于5G+4K/8K超高清等互联网新技术形态,加强沉浸式剧场、音乐厅建设,加快打造沉浸式数字艺术馆,推出具有扬州文化代表性的沉浸式光影秀、沉浸式演出、沉浸式娱乐活动等。

二是创新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培育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的文旅新业态。一方面培育剧本娱乐产业,积极引进剧本娱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支持发展内容创作者、抖音主播、NPC(非玩家角色)、DM(主持人)等产业培训。另一方面围绕青年友好型城市定位,打造年轻化体验旅游区、唐·潮青年文创艺术基地等,推进唐风市集、新唐街等文创社区建设,培育提升一批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保障项目快速落地实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重点招商,精确招商,吸引具实力、有品牌的企业投资合作,采取旅游资源入股、转让、租赁、承包等多种经营方式,构建多元化旅游开发投入机制,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文旅项目的担保力度,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搭建投融资平台,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实施项目投融资与运营管理的全产业链服务,打造“投资—开发—营运—衍生”四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产品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推动文化遗产旅游、演艺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等传统旅游业提质升级,带动文旅融合的潜能释放,赋能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繁荣文旅产业,引爆旅游市场,实现文旅共荣、文旅共兴,进一步提升文化与旅游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努力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做出旅游贡献。

(作者单位: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事务管理局)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