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打造“绿色能源之城”的挑战与对策

2024-11-02 00:00:00严安丁颖
唯实 2024年9期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深刻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尤其是在新时代实现“双碳”目标的历史进程中,新能源产业更是被赋予极为重要的战略使命。盐城作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碳达峰试点城市,明确提出要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抓手,坚决扛起能源保供担当,着力打造“绿色能源之城”,奋力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赛道上,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中国东部沿海发展绿色能源的“碳路先锋”。

一、盐城打造“绿色能源之城”的优势条件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多年发展所蓄积的澎湃动能与巨大潜力,以及多重因素所带来的大好历史机遇,为盐城打造“绿色能源之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机遇千载难逢。一是符合“双碳”目标导向下能源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力争在2030年和2060年前分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已经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目前,我国碳排放量的90%左右来自传统化石能源的开采和使用。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首先必须从能源供给端进行改革。新能源产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水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全部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世界第一。但问题是,我国目前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仅靠西电东送,解决不了国家经济中心、东部发达地区的能源需求。比如,江苏作为制造业和能源消费大省,其电网最高电力负荷已连续多年“破亿”,已超越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最高用电负荷。因此,加快开发能源供给新路径是打破能源供给困局的可行途径。“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窗口期,新能源产业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历史机遇。盐城可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形成新的突破,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多“盐城贡献”。二是拓展了多重战略叠加下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空间。盐城是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沿海城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好、起点高、后劲足。一方面,盐城可以利用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为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供应,是长三角地区最为可靠的绿色能源保障保供大基地;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积极融入新能源及其装备产业的国际大循环,不断巩固、提升盐城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在世界新能源产业版图中嵌入全球瞩目的“盐城坐标”。三是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增添了绿色发展的新动能。围绕江苏省委赋予盐城“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使命任务,2022年8月,中共盐城市委在市委八届三次全会上作出在全市域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同年11月,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具体提出了七个方面30条支持意见。其后,盐城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1+4”的政策意见,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进行全面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围绕其中的“绿色能源之城”建设,明确提出要坚定走好支撑调节、保供服务、创新示范等六个赛道,积极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发展,为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能源基地和具有全球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风光名城、绿能之都”明确了发展路径,注入了强劲发展动能。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作为闻名全国的“风光之城”,盐城是中国东部沿海新能源开发“家底”最好的地区。千里海疆、茫茫海涂,蕴藏着取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待开发的风、光资源约60GW,相当于三个三峡水电站。首先,盐城是中国沿海风电开发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盐城拥有582公里海岸线、683万亩沿海滩涂和1.8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沿海风电资源开发条件得天独厚。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达近8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达3000—3600小时,海上风电开发条件十分优越,是江苏打造“海上三峡”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十四五”期间,盐城近远海海上风电规划容量达到3300多万千瓦,超过全省规划容量的70%。其次,盐城是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Ⅱ类地区。资料显示,盐城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约为1400—1600千瓦时/平方米,年平均光照时间2280小时,年发电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面积广大的沿海滩涂,为发展大规模的集中式光伏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这也是其他沿海地区少有的优势条件。最后,盐城具有类型多样、数量充足的生物资源。盐城地处黄海之滨,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拥有全省最大的土地面积,境内水网密布,土地肥沃,适宜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生长,是长三角地区第一农业大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多年保持全省第一,每年大约产生700万吨左右的农作物秸秆量,可以为生物质能源转化利用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

产业基础动能强劲。一是产业规模跨越式增长。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盐城近年来坚持“风电与光电立体布局、开发与制造联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光伏和风电全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四大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新能源产值从2019年的540.18亿元发展到目前超1500亿元,不到5年时间实现了翻番。目前,盐城新能源产业已形成了全产业发展链条,装机规模、装备制造等一些主要指标位居全省甚至全国前列。如晶硅光伏电池片、组件和风电装备综合产能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全国第二,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分别占全国1/5、全球1/10,盐城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二是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在现有的产业格局中,盐城新能源头部企业集中度全国最高。作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盐城在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领域,集聚了一大批重量级的能源巨头和行业领军企业,如远景能源、金风科技、阿特斯、协鑫,以及SKI、比亚迪等行业龙头和“大块头”企业都纷纷在盐城“抢滩登陆”。以光伏行业为例,目前国内行业前十强企业中,已经有八家在盐城投资办厂。目前,盐城已形成了东台、大丰等五大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新能源重点板块。2023年,盐城新能源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三是创新特色持续彰显。布局新能源领域,盐城不仅仅满足于坐享丰富的“风光”资源,而是跳出“资源换投资”“资源换产业”的新能源发展老路,通过强化创新驱动,为全国、全球探索更多的新能源解决方案。如,盐城东台在全国首创形成的“风光渔”互补立体开发模式,江苏丰海新能源首创利用智能微网风电淡化海水的“风电水”应用模式,金风科技建成全省首个集风、光、储及智慧能源为一体的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等,都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和示范效应。截至目前,江苏省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等十多个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已落户盐城。

二、盐城打造“绿色能源之城”的主要挑战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虽已位居全国前列,但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绿色能源之城,盐城还面临着一系列的考验和挑战,必须高度重视和科学应对。

国际贸易摩擦的挑战。由于贸易保护主义作祟,中国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一直是西方国家重点“关照”的对象,长期受到不公平的围堵打压。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能源产业未来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作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盐城新能源产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比较紧密,加之一些关键环节的对外依赖度还比较大,一旦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势必对新能源产业的长久发展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

区域竞争加剧的挑战。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成为炙手可热的最强“风口”。为了拼抢优质的新能源产业项目,各地均使出了浑身解数,竞争激烈。在同质化竞争中,一些投资者对政策扶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巨大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压力。同时,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候鸟型企业较多,随着新能源资源逐步减少和区域竞争的加剧,装备制造企业外迁的可能性在增加。

关键环节短板的挑战。盐城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条,但一些关键核心部件方面仍有缺失,需要进一步在强链补链上下功夫。比如,在风电产业方面,大兆瓦机型的主轴轴承、控制系统、储能系统等存在薄弱环节;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生产组装环节,以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企业居多,一些环节的本地配套能力存在短板。储能产业则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不多、应用场景丰富度不足以及商业化应用成本较高等挑战。

盈利空间受限的挑战。当前,光伏发电和风电已逐步进入平价时代,加之行业竞争的加剧,不少新能源企业为了全力保市场,价格利润双降,盈利空间严重受限。以光伏产业链为例,2023年光伏行业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价格均几近“腰斩”,其中,多晶硅致密料均价较上年底下跌了73%。光伏组件价格从2021年高峰期的2.4元/瓦,已跌至近期的1元/瓦左右。有业内人士指出,“1元/瓦的组件价格,全产业几乎都难以盈利”。海上风电项目均价也比2021年高峰期下降超过一半,据调研,目前一些风电企业职工收入下降20%—30%,骨干人才开始流失。

三、盐城加快打造“绿色能源之城”的对策建议

以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为契机,坚持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布局、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资源开发,统筹做好“能源+”文章,持续擦亮绿色能源名片,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绿色能源之城”。

坚持系统规划,统筹布局全市“一盘棋”。按照《盐城市“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统筹优化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布局,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共生共赢的产业空间协作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两大集群、四大基地、八大园区”的产业布局结构。一是依托独特“风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光伏和海上风电两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二是以规模化、集约化为开发原则,聚焦风场开发、装备制造和运维服务,统筹建设近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开发基地、远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开发基地、百万千瓦级光伏综合利用基地以及海上风电运维基地四大产业基地,持续提升风电和光伏产业能级。三是根据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做优做强大丰、东台、射阳、阜宁和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大特色新能源产业园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滨海、响水风电产业园及建湖光伏产业园三个新的新能源产业园区,在明确各自发展定位、产业链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按照区域联动协同、产业集聚集约的发展要求,形成功能互补、良性循环、协同发展的产业良性互动共生目标。

推进强链补链,夯实风电光伏“基本盘”。盐城风电和光伏产业起步早、基础好、实力强,是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和“硬支撑”。针对产业链中的重点及薄弱环节,扎实推进强链补链工作,进一步放大特色优势。风电产业方面,珍惜宝贵的岸线和海域资源,防止资源无序切割,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的开发原则,科学有序推进海上风电项目的竞争性配置和规模化开发。聚焦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和薄弱环节,加大龙头企业招引力度,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加快推进从研发设计到运维服务的风电全产业链建设。光伏产业方面,深入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统筹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支持鼓励工业园区、工商企业、公共建筑和居民社区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有序发展集中式光伏,重点打造一批光伏综合利用基地。以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为发展方向,推进产品迭代升级,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装备智造集群,全力把盐城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光伏产业基地和全国综合产能最大的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

布局未来产业,竞逐储能氢能“新蓝海”。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氢能和储能产业前景广阔,正迎来加快发展的重要风口期。盐城应积极利用独特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布局这两个重要的未来产业,积极竞逐万亿级“新蓝海”。一方面,大力培育发展绿色储能产业。加强储能产业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有序规划建设高水平的储能园区,积极招引国内外龙头企业,依托现有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平台,培育一批科创型储能企业。发挥已经落户盐城的SK、比亚迪、天合、阿特斯、万邦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招引和推进一批百亿级的储能项目,在大丰、射阳、黄海新区等地区重点布局一批新型共享储能电站,努力把盐城建设成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可再生能源+储能”示范基地。另一方面,着力打造长三角示范绿氢基地。利用盐城独特“风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绿电”制“绿氢”的现实路径,开展“风光氢”“风光氨”示范,实施风光制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在滨海、射阳、东台等沿海地区设立规模化的绿氢、绿氨生产基地,加快形成完善的“绿电—绿氢—绿氨”全产业链。按照合理确定规模,适度超前建设,预留发展空间的原则,统筹规划储氢站布局,在港区、物流园区等运输量大、行驶线路固定区域,开展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示范应用,提升氢能“制储运”规模化水平。以江苏兴邦、江苏绿氢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围绕氢气制备、提纯、储运、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核心环节,加大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的招引力度,进一步培育、壮大氢能产业链,为氢能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夯实根基。

强化创新引领,拓展多元应用“大舞台”。积极抢占创新示范赛道,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拓展新能源多元应用的示范场景。发挥得天独厚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创新开展多元化的“风光+”综合应用示范。策应“531”海洋产业发展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海上风光渔、海上风光氢、海上能源岛”等综合应用示范。加快推进风电制氢、风电大机组试验、海洋牧场、漂浮式海上光伏等示范项目建设,推动“风光氢储”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海洋资源与新能源的有效结合和高效利用。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合理利用滩涂、农场、水面等空间资源,加快推进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风光互补综合项目示范应用建设,不断拓展光伏应用场景。积极开展智慧能源和绿能消费创新示范,高水平推进国家级新能源创新示范城市、新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城市和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色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和消纳应用体系,鼓励探索和创新示范“新能源+”多领域、多场景应用模式,不断提升新能源发电多元化消纳水平。

完善协作机制,扩大交流合作“朋友圈”。完善新能源产学研交流合作和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积极扩大新能源产业交流合作的“朋友圈”。加强与水电总院、华能清能院等高层次智库机构以及国内外领先的新能源产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常态化交流协作机制,在产业项目、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数据共享等各领域深入开展互动合作。发挥“长三角新能源专委会”等平台载体作用,开展跨区域的共建共享、创新合作,凝聚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助力赋能。积极放大盐城在资源、产业、区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快推进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与交流合作。风电产业方面,加强与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沿海地区,在项目投资、产业配套、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开拓产品市场;光伏产业方面,加强与山东、河北及长三角地区协同合作,积极承接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光伏产业转移,打造光伏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携手全球合作伙伴,积极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作共享交流平台。常态化、高层次举办中国新能源发展论坛及中欧海上风电产业合作与技术创新论坛,全力将其打造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领域行业盛会和合作交流平台。重点与法国、丹麦、荷兰、英国、德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大力开展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天合、阿特斯等新能源装备领军企业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和RCEP相关成员国市场,主动融入全球新能源产业供应链,不断提升盐城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打造新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的盐城样板。

(严安: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教授;丁颖,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对外培训处讲师)

责任编辑:徐江虹